<p class="ql-block">今天,5月21日,周日。此时此刻,已21:57分,我刚刚认真阅读了《大学》这本书的第一章 ,内心非常兴奋 ,同时内心深处又非常安定。特别是读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b>内心特别有感觉,感觉内心豁然开朗,特别是知止而后有定,就说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生命活着的意义和应达到的境界,一直在寻找生命向上的力量,一直在找寻更好的自己,热的内心一直带着我走向远方,直到今天,读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我自己真的内心定了下来,内心真的有一种笃定的力量,生命有一股向上的力量,开始向上涌动,知道我找到了生命应该达到的境界: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b></p> <p class="ql-block"><b>何为知止而后有定?</b></p><p class="ql-block"><b>知止而后有定”个人认为应该翻译为“知道了应达到的境界(终极目标)心自然就坚定了”。</b></p><p class="ql-block">要注意个细节,“知止而后有定”中用的是“有定”,不是“能定”,而“能静、能安、能虑、能得”中用的是“能”这个字。“有”是指自然地、客观存在的,不受主观影响而存在;而“能”具有主观性,需要通过主观有所作为才能得到、存在。</p><p class="ql-block">所以,当一个人知道了自己的目标所在,“定”就自然而然的来了;反过来说,当一个人不能“定”时,那是他暂时、当下忘了自己的目标所在,这个时候只要这个人觉察到自己不“定”了,那就再回忆一下自己的目标所在,那么“定”就又自然而然的来了。</p><p class="ql-block">而“定”了之后,要一步步到达“静、安、虑、得”,那么就需要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了,我们需要行动起来,运用科学的方法、适合的工具行动起来,我们最终才能“得”。</p><p class="ql-block">还要注意一点,这个“止”应该是终极目标、长期目标,并且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短期目标,短期目标本质上不算目标,短期目标会随时变化的,短期目标只是到达终极目标的工具而已。</p> <p class="ql-block"><b>人生最难,难在“知止”。</b></p><p class="ql-block"><b>不懂知止,便不满足,便不知内心所需,便朝秦暮楚,既无定向,又无坚守。</b></p><p class="ql-block">认清自己的内心想要什么,做事清看问题,知道错了,该停就得停,否则伤害会越大。</p><p class="ql-block">知止,意思是指志在达到至善的境地,也指懂得适可而止,知足。</p><p class="ql-block">就是要知道自己应该达到的境界,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人有欲而需向善,有欲而不一定非要得,望前方而必须知己,该走就走,需停即停,方向明确,有时候还得掉头,不要盲目看别人就跟着走,走自己的路,懂得回头,把自己给搞清楚再走,确定好去那里再走。</p><p class="ql-block">有了去的目的地,还得看清自己的体力,走走还需停下来,思考走的对不对,自己能不能坚持,该放弃还得放弃,不然到了地方自己却倒下,再者人家走就是就是大道,或许到自己就是陷阱。</p><p class="ql-block"><b>所以知止,先认清自己,定好自己所能达到目标,做好自己规划,走自己的路。</b></p> <p class="ql-block">“知止”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属于“知”的层面,“止于至善”就是追求道德完善,属于“行”的层面。<b>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就要努力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到最好。至善并不是只有圣贤才能做到。每个人在自己相应的位置上都可以达到至善,都可以做到极好。</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