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理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情绪和认知因素</b></p><p class="ql-block">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报告体验到更强烈的负性情绪,甚至比重度抑郁症患者更强烈。对负性事件的反应性高。在神经成像研究中,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杏仁核对情绪刺激的反应性升高,该脑区参与情绪的加工。生理上,他们的交感神经系统长期亢进,对威胁性刺激过度反应。在认知上,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有许多适应不良的假设。适应不良的假设是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以不受控制的自动式思维对情境做出反应,进而引发焦虑,导致患者高度警觉和反应过度。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这些无意识认知似乎专注于发现环境中的潜在威胁。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认为,担忧会促使自己着手解决问题,从而帮助自己避开坏事。然而,他们极少着手解决问题。广泛性焦虑障碍认知回避模型认为,担忧实际上可以帮助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回避对内外部威胁的觉知,借此帮助他们减少对不可回避的负性事件的反应性。他们宁愿处在一个慢性的但是自己熟悉的忧虑状态,而不愿因应对特定负性事件而导致情绪的突然变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生物因素</b></p><p class="ql-block">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交感神经系统亢奋,作为大脑边缘系统一部分的杏仁核对情绪刺激的反应性更强。遗传学研究表明,广泛性焦虑障碍作为一种特定障碍,具有中等程度的遗传力。更普遍的焦虑特质则很明显是可遗传的,并使个体处于罹患广泛性焦虑障碍的风险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和生物疗法可以有效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认知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的重点在于帮助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面对自己最担心的问题;挑战他们的负性、灾难化的想法;形成应对策略。<b>在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治疗中,认知行为治疗比苯二氮类药物治疗、安慰剂或非指导性的支持疗法更有效。</b>在一项跟踪研究中,其疗效在两年后仍然存在。生物治疗苯二氮类药物能够暂时缓解焦虑状症状。然而,他们的不良反应和成瘾性让这类药物不能长期服用。患者一旦停药,焦虑症状又会复发。三环类抗抑郁药丙米嗪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帕罗西汀在减轻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焦虑症状方面比安慰剂更有效。帕罗西汀比苯二氮类药物能更好的改善焦虑状况。选择性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盐酸文拉法辛在减轻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焦虑症状方面比安慰剂更有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分离焦虑障碍</b></p><p class="ql-block">在焦虑障碍中,分离焦虑障碍最常从儿童期开始发作。许多婴育儿在于他们的主要照料照料者分离时变得焦虑和沮丧。然而,随着他们的成长,大部分婴幼儿开始认识到他们的照料着会回来,并且能找到照料者离开时安慰自己的方式。一些儿童在与其照料者分离时,会持续感到极为焦虑,即使进入儿童期和青少年期也是如此。他们可能非常害羞、敏感、需要成人。许多儿童在创伤性事件后会出现这类症状,如在商场中走失或看到父母因突发疾病住院。只有症状持续至少4周,并明显损害儿童的功能,才能做出分离焦虑障碍的诊断。11岁以下的儿童中,大约3%患有分离焦虑障碍,女孩更常见。如果不接受治疗,这种障碍会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反复发作,严重干扰学业进程和同伴关系。一项研究考察了拒绝上学的分离焦虑儿童成年之后的情况。他们作为成人,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更多的精神疾病问题,更有可能继续与父母生活,结婚和有孩子的可能性更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分离焦虑障碍的理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生物学因素</b></p><p class="ql-block">患分离焦虑障碍的儿童往往有焦虑和抑郁障碍的家族史。双生子研究发现,焦虑倾向是可遗传的,女孩的遗传性大于男孩。但尚不清楚分离焦虑的遗传倾向是否是特定的。一种被称为行为抑制的特质倾向可能具有遗传性。行为抑制水平高的儿童在学步期是害羞的、害怕的和易怒的。在学前期是谨慎的、安静的和内向的。这些儿童倾向于回避新情境或从新情境中退缩,过于依赖父母,在不熟悉的情境中过度唤起。行为抑制似乎是儿童期出现分离焦虑的一个高危因素。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焦虑儿童与其父母之间互动的观察研究发现,在行为和情绪上更加具有控制性和侵入性的父母,与其孩子的交流也更加苛刻和消极。这些行为可能是对儿童焦虑行为的反应,但许多焦虑儿童的父母自身也是焦虑或抑郁的。最有利的支持环境和养育因素能够影响焦虑障碍发展的一些证据来自灵长类研究。结果表明,在他们无法控制的环境中长大的一些儿童可能出现焦虑症状。儿童会从其父母那里学会焦虑,或者将焦虑作为对其环境的可理解的反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