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粒课堂反思:二下2-3《观察与比较》

粒粒~

<b>一、教材简析</b><div>人类利用感觉,结合已有经验和思维活动形成了知觉,这使得人能够利用感觉器官了解并认识周围的世界。本节课,学生有机会用不同的感觉器官尝试观察多种事物,并借助比较事物的相同与不同,分析被观察事物的诸多特征,建立与观察事实的匹配程度,从而能够对事物进行更全面的描述。主要有以下几个活动组成:</div><div>1.找不同</div><div>2.听声辨物</div><div>3.比较排序</div><div>4.挑仿真水果</div> <b>二、教学反思</b><div><b>活动一、找不同</b></div><div>在身体的各种感觉器官中,眼睛是我们最常用也最熟悉的器官,我先通过两幅图片,让学生找出其不同之处,让学生初步体验视觉的作用。</div> 其实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很快就能找到两幅图片的不同点,像找茬一样,孩子们很快就进入“比赛谁找得又快有准确”的状态。 <b>活动二、听声辨物</b><div>在这一活动中,我选择乒乓球、棉球、沙包三种物品进行游戏,让学生听声辨别这是什么物品。</div> <p class="ql-block">从学生的回答中,我发现了孩子们不仅仅利用听到的声音,还会结合自己的先前经验进行判断。比如,学生会说棉球和乒乓球都会有弹起来的声音,声音会反复出现,但是沙包只有一个声音。不过,在我一开始放棉球的时候,学生出现了分歧,有人认为这是乒乓球,也有孩子认为这是棉球,接着我又放入了乒乓球,学生通过比较才发现原来乒乓球的声音更清脆,棉球声音有点沉闷。</p> <p class="ql-block">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听觉的作用,我还加入了“听声辨人”小游戏:全班学生闭眼,老师拍拍哪位同学的肩膀,哪位同学就说一遍班级名称,其他学生辨别这是哪位同学的声音。发现在其周围的同学很快就能猜到这是谁发出的声音,究其原因,学生提出这与距离的远近,以及对这位同学的声音熟悉度有关。距离越近听得越清楚也能知道从哪个方位发出的声音,而且因为离得近所以接触得多,对这位同学的声音也更熟悉。</p><p class="ql-block">这两个活动,让学生明白听觉不仅能听到音色的不同,还能听到声音传来的方向、声音的大小等,从而进一步掌握用听觉辨别物体的方法。</p> <p class="ql-block"><b>活动三、比较排序</b></p><p class="ql-block">第三个活动,是用爱牛材料提供的酱油、塑料杯、滴管,分别在三个杯子中加入不同含量的酱油,让学生利用感觉器官来排序。</p> <p class="ql-block">学生提出,可以按照颜色的深浅(视觉)、气味的浓淡(嗅觉)、味道的咸淡(味觉)来排序,学生发现颜色越深,气味越浓、味道越咸。</p> <b>活动四、挑仿真水果</b><div>这个活动的本意是想让学生通过刚才所学,利用视觉、嗅觉、听觉等方法来辨别水果的真假,我借助爱牛材料中提供的仿真香蕉并加入了一些真水果,让学生挑出哪个是仿真水果。<br></div> 在活动中,学生提出了很多方法,如闻一闻,有没有水果的香味;看一看有没有水果的光泽,学生提出真正的水果光泽没有那么亮;掂一掂水果的轻重,仿真水果比较轻;摸一摸水果的温度,一般来说仿真水果是泡沫或塑料做的,接近常温,但是真正的水果摸上去会有凉凉的感觉;学生还提出如果是西瓜的话还能听听它的声音,真西瓜会有“咚咚”的声音……<div>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不仅利用了多种感官来辨别物体,还加入了先前的经验,让自己的判断更为准确、合理。</div> <p class="ql-block"><b>三、拓展活动</b></p><p class="ql-block">活动的最后,我还让学生体验了皮肤不同部位的敏感程度,利用爱牛材料中的皮肤感觉测试卡,学生能很快发现哪些部位最为敏感。</p> <div><b>四、爱牛材料点评</b><br>本节课爱牛材料提供了酱油、滴管、杯子材料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可以直接用来做“比较排序”探究实验,皮肤测试卡也能作为拓展活动让学生感受皮肤的敏感程度,很有趣味性;不过仿真水果比较轻很容易被学生找到,建议后期可以做得再逼真一点,使得学生不得不采用多种方法才能找出来,更具有挑战性。<br></div>

学生

水果

声音

活动

仿真

棉球

乒乓球

排序

辨别

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