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吴菊芬心港湾心理工作整理

吴菊芬 心灵港湾心理工作

<p class="ql-block">艾瑞克森将人格发展分为八期,即口感期、肛肌期,生殖运动期,潜在期,青春期,成年早期,中年期和老年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span></p><p class="ql-block">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包括有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经受着内外部的一切冲突。其发展顺序按渐成的固定顺序(即有机体的成熟程度)分为八个阶段,每一阶段都存在着一种发展危机(developmental crisis)。危机的解决标志着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转化。顺利地度过危机是一种成功的解决,反之是一种不成功的解决。成功的解决有助于自我力量的增强和对环境的适应;不成功的解决则会削弱自我的力量,阻碍对环境的适应。埃里克森划分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第一阶段:婴儿期(0~1.5岁)</span></p><p class="ql-block">本阶段发展任务为: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如果母亲对婴儿给予爱抚和有规律的照料,婴儿将在生理需要的满足中,体验到身体的康宁、环境的舒适,从而感到安全,产生信任感;如果母亲的爱抚和照料有缺陷,婴儿将产生不信任感。埃里克森认为一定比率的不信任感有利于儿童躲避危险,但是信任感应当超过不信任感。这一原则也适用于其他阶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成功解决了本阶段的发展危机,儿童的人格中便形成了希望的品质,这种儿童敢于冒险,不怕挫折和失败,容易成为易于信赖和满足的人。如果危机不能成功解决,儿童的人格中便形成了恐惧的特质,这种儿童胆小懦弱,易成为不信任他人、苛刻无度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第二阶段:儿童早期(1.5~3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为: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自主性意味着个人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的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儿童控制自己的大小便,反复使用“我”、“我的”等字眼,凡事想亲历亲为,表现出强烈自主的意愿。但是,成人(尤其是教养者)不可能允许儿童为所欲为,而是要按照社会的需要来要求他们。如果儿童受到过于严格的训练和不公正的对待,就会产生羞怯和疑虑。因此,明智的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应当掌握好分寸,既要给儿童足够的自主空间,又要在不伤害儿童自尊心的前提下给予其必要的节制。</p><p class="ql-block"> 本阶段危机的成功解决,将会在儿童的人格中形成意志品质。埃里克森认为,所谓意志就是进行自由选择和自我抑制的不屈不挠的决心。如果不能成功解决危机,则形成自我怀疑的人格特征。顺利度过本阶段,对于个人今后对社会组织和社会理想的态度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有利于个人为未来的秩序和法制生活做好准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第三阶段:学前期或游戏期(3~6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本阶段发展任务为: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埃里克森认为,顺利度过前两个阶段的儿童已认识到自己是人,在这一阶段中,他们面临的问题是他们能成为什么样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他们充满想象力,其行为也更具目的性和主动性。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他们积极地检验各种限制,确定什么是允许的,什么是不允许的;这一阶段的儿童表现出对性别差异特别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甚至幻想两性生殖器相互侵入的情景。当儿童认识到他们的行为或计划是注定要遭到成人的禁止时,就产生了罪疚感,而后便以一种新的形式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超我的产生。</span></p><p class="ql-block"> 在本阶段中,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他们便会发展较多的主动性和进取精神,获得“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的的勇气”。如果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表现受到成人的嘲笑和挖苦,他们就会产生罪疚感,丧失自信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第四阶段:学龄期(6~12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在本阶段中,儿童进入学校,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儿童一方面努力追求着自身的完善,促生了勤奋感;另一方面,儿童在努力追求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种害怕失败的自卑感。</span></p><p class="ql-block"> 因此,勤奋感对自卑感便构成了本阶段的发展危机。本阶段相应的发展任务为: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p><p class="ql-block"> 学业的成功、家长和教师的认可、同伴的接纳都可以使儿童产生勤奋感。勤奋感占优势的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中常常能体验到“灵巧和智慧在完成任务时的自如运用”,即能力的实现。如果儿童的表现不能合乎家长和教师的期望、本身不被同伴接纳就会对自己感到失望,体验到自卑感或无能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第五阶段:青春期(12~18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青少年因为生理的急剧变化,以及新的社会冲突和要求,而变得困扰和混乱。 </span></p><p class="ql-block"> 埃里克森强调青春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新的自我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忠实的实现。其发展危机是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这里的同一性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主要是指一个人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包括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自己,了解自己的需要、理想和责任,清楚自己的社会角色,以及运用自己的方式把握事件时的内在自信等各方面的协调整合。</p><p class="ql-block"> 显而易见,同一性的建立是一个毕生发展的过程,然而同一性的发展在青春期出现了危机。如果青少年在本阶段未能建立自我同一性,就会产生同一性混乱或消极的同一性(获得一定的社会文化所不予认同的、令人反感的角色)。很多青少年往往痛苦地发现他们不能迅速准确地作出决断,无力持续承担义务,于是他们便进入了“合法延缓期”,以缓冲他们强烈的内心冲突。在这期间,他们需要为日后的发展作充分的准备,比如接受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服兵役、经历各种性质不同的社会工作等,这些都是青少年寻求同一性的方式。</p><p class="ql-block">在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过程中,青少年会体验到忠诚的实现,即尽管会遇到不可避免的矛盾,但也会忠于自己的内心誓言。这样,青少年最终能忠诚地献身于社会和职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8~25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本阶段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span></p><p class="ql-block"> 经历了第五阶段,青年男女需要在自我同一性的巩固的基础上获得共享的同一性。埃里克森认为,只有建立起良好同一性的青年才能建立与异性伴侣的亲密关系。当两个人愿意共享和调节他们生活中的一切重要方面时,便获得了真正的亲密感。如果一个人未能确保自己的同一性,就会在与情人的交往中过分关注自己,不能忘我地关心对方,因而难以产生真正的感情共鸣,导致孤独感。</p><p class="ql-block"> 青年如果能成功解决本阶段的发展危机,那么就会形成爱的品质;如果青年不能成功解决本阶段的发展危机,就会导致乱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第七阶段:成年中期(25~65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在本阶段中,个体已经建立家庭,他们的兴趣开始扩展到下一代;而且他们也非常关心各自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状态。</span></p><p class="ql-block"> 在埃里克森看来,他们进入了繁殖对停滞的时期。此时,相应的发展任务便是: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这里的“繁殖”是一个意义相当广泛的词,不仅指生儿育女,关怀、照料下一代,而且还指创造新事物和产生新思想。埃里克森更侧重于后者。有的人即使没有孩子,但是他们在其专业领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最终有所作为,亦能获得繁殖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第八阶段:成年晚期(65岁以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这是人生的最后阶段,发展危机是自我整合对失望,发展任务为: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智慧的实现。</span></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光流逝,老年人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如身体机能逐渐衰退,离开了工作岗位,社会角色的转变,收入减少,亲友、配偶的相继离去……因此,老年人需要作出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重大调整,以适应这些变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 埃里克森认为,拥有幸福生活,对自己持满意态度的人,当他们回首往事的时候,自我是整合的,体验到生活的美满和人生的完善,能以一种“超脱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即智慧的实现。而那些在人生的旅途上留下太多遗憾和空白的人,则因无法重新选择而体验到深深的失望和厌倦。当老年人感到失望和厌倦时,应当面对现实,从另一角度去总结自己的人生,努力获得自我整合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1、婴儿期(0~1岁)</span></p><p class="ql-block">此阶段的矛盾冲突是信任感对不信任感,人格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面对新环境的焦虑不安,</p><p class="ql-block">婴儿出生后首先面临的就是生存问题,对于初次降临这个世界的婴儿对于这个世界的安全问题是出于本能的敏感,如果得到了精心照料和保护,就会对周围获得的信任感,否则就会产生不信任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2、儿童早期((1-3岁))</span></p><p class="ql-block">此阶段的矛盾冲突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怀疑与羞怯感。在此阶段的儿童缺乏信心,行为畏首畏尾。</p><p class="ql-block">儿童早期活动能力快速发展,特别好动,凡事都想亲自尝试,以显示自己的力量,并藐视外部的控制。如果父母在安全的范围内给孩子一定的自由,鼓励他做力所能及的事,就能使孩子获得自主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3、学前期(3~6岁)</span></p><p class="ql-block">此阶段的矛盾是主动对内疚;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畏惧退缩,缺少自我价值感。</p><p class="ql-block">此阶段儿童在自主性基础上,发展出更广泛地探索世界、扩充环境的愿望。如果他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4、学龄期(6~12岁)</span></p><p class="ql-block">此阶段的矛盾是勤奋对自卑;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障碍者特征是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满失败感。</p><p class="ql-block">儿童开始进入学校,意味着真正意义上地进入了社会。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5、青春期(12~18岁)</span></p><p class="ql-block">此阶段的矛盾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障碍者特征是生活无目的论,无方向感时而感到彷徨迷失。</p><p class="ql-block">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感觉。跨入青春期的个体,由于身体迅速发展、性的成熟,以及所面临的种种社会义务与选择,会对过去怀疑,对将来迷惘,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难以统一,这就是同一感危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6、成年早期(18~25岁)</span></p><p class="ql-block">此阶段的矛盾是亲密对孤独;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发展障碍者的特征是与社会疏离时感到寂寞孤独。</p><p class="ql-block">恋爱与婚姻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只有这样才能与他人建立起有意义的关系,发展友谊与伴侣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7、成年中期(25~50岁)</span></p><p class="ql-block">此阶段的矛盾是繁殖感对停滞感;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障碍者特征是不关心别人与社会,缺乏生活意义。</p><p class="ql-block">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关怀下一代和对社会发挥创造力的愿望最旺盛的时期。繁殖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即生殖及教育下一代,这是一种生命的延续感。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也可以通过关心或教育他人的孩子而获得繁殖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8、成年晚期(50岁以后)</span></p><p class="ql-block">此阶段的矛盾是完善对绝望;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发展障碍者特征是悔恨旧事,徒呼负负。</p><p class="ql-block">在体验了人生的众多喜怒哀乐后,当老人们回顾过去,如果感到自己的一生没有虚度,就会产生对生活的完善感,从而可以怀着充实的感情坦然地面对死亡。</p><p class="ql-block">文章整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 <p class="ql-block">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了积极心理学幸福五要素,分别是以下五要素: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成就。</p><p class="ql-block">1、积极情绪</p><p class="ql-block">研究发现,当人们体验到积极情绪时,会发生很多有利于人类这个物种延续下去的事情,比如当我们扩展了对自身环境的认知,对别人更感到好奇,这反过来有助于构建人际关系。</p><p class="ql-block">2、投入</p><p class="ql-block">快乐的人们会投入到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去,并且不会经常像不快乐的人那样感到厌倦或者沮丧。一旦人们参与某些艰难的、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使得他们进入一种“心流”的状态,觉得时间仿佛停止了。</p><p class="ql-block">3、人际关系</p><p class="ql-block">高质量的人际关系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幸福感。</p><p class="ql-block">4、意义</p><p class="ql-block">有意义的人生往往充满着热情,当一个人坚毅地追求值得的目标,就会变得更幸福。</p><p class="ql-block">5、成就</p><p class="ql-block">成就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夺得第一名,相反,它是关于实现有意义的、有使命感的目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