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思维:朱元璋治理大明帝国的底层思维

山河学苑

<p class="ql-block">文章来源:张宏杰 史客儿</p> <p class="ql-block">从24岁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到40岁称帝,朱元璋戎马倥偬16年。16年的军事生活塑造了朱元璋的心态、性格和思维方式。战争是残酷的,危机重重,千钧一发,生死攸关。它要求军人绝对理性、精明。不受情绪的干扰,在最复杂的状况中冷静地选择最合理的策略;把每一个微小的因素都考虑进来,在战场的厮杀呐喊中能进行高速精确的计算。在一次次的危机、逃亡、死亡等绝境中,朱元璋练成了一颗超人之心:铁一样坚硬,冰一样冷酷,水一样沉着,弓弦一样柔韧。这颗心只受利益支配,绝不会被感情软化。大明王朝开国帝王后来在治国中表现出来的铁腕、周密和残酷,都是由这颗心决定的。</p><p class="ql-block">《洪武:朱元璋的成与败》</p><p class="ql-block">01&nbsp;军事思维的第一个特点:保存自我,打击他人</p><p class="ql-block">大明帝国开国后的种种重大举措,与朱元璋长期形成的军事思维方式有极大关系。</p><p class="ql-block">军事思维是在恶性竞争中形成的思维方式。如学者吴兴明所言:军事谋略的出发点是“在人生在世的多重关系中它取定人人关系,在人人之间的诸多关系中它取定利害关系,在利害关系的协同与争斗的双向关系中,它又进而只取定争斗关系”。所谓“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就是军事思维的典型表现。</p> <p class="ql-block">在处理人我关系时,习惯军事思维的人总是以他人为手段,以自我为核心。保存自我,打击他人,这是军人的行为本能。在战争中,只有把所有不利因素都考虑到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样,在判断人物上,军事家往往习惯从人性恶的一面出发,把针对自己的危险因素考虑到点滴不漏的程度。以这种思维方式来应人待物,自然觉得危机无处不在,所以,“恐惧是身处谋略地带人的基本心态”。</p><p class="ql-block">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朱元璋刚刚登上帝位,就“寝不安枕,忧悬于心”了。登基的第二天,他告诫侍臣:“创业之初,其功实难;守成之后,其事尤难。”他反复强调消灭危险于萌芽状态的重要性:“忧患之来,常始于宴安者。明者能灼于未形,昧者犹蔽于已著。事未形犹可图也,患已著则无及矣。</p><p class="ql-block">”在写给子孙们的《皇明祖训》中,他这样教导后代们:你们做皇帝时,即使安居无事,也要常怀警惕,一时一刻也不能怠慢。这样,你的性命才能安全,国家大权也不会丢掉。如果一看天下太平就放松了防备,万一奸人得手,身家性命不保,国家基业不存!</p><p class="ql-block">为此,他不厌其烦地谆谆嘱咐后代皇帝如何注意安全,其小心谨慎已经达到神经质的程度:</p><p class="ql-block">“即使与那些朝夕相见、亲近如同骨肉的人接触,也要在心里多加警惕,防人之心时刻不可无!如果要令左右回避,和亲信大臣们商量机密,那么,带刀护卫只许离你们十丈远,不能再远了!</p><p class="ql-block">“弄几套盔甲刀枪,放在身边。选几匹好马,养在宫门口,四个城门也要各备几匹!</p><p class="ql-block">“每天晚上,都要警省。没事常听听城中动静,也可以到院子里去,看看天气星象,有没有什么灾难的征兆。如果不出去,则听听市声是不是有什么异常。”</p><p class="ql-block">在漫长的军事生涯中,朱元璋习惯了高强度、高密度的脑力劳动,习惯了每时每刻估量形势、算计对手,习惯了激越昂扬的行进节奏,习惯于享受“与人奋斗”的乐趣。从战场上下来的人,最忍受不了的就是没有对手。所以,在陈友谅、张士诚、元朝皇帝一个个消失之后,他开始了寻找对手的漫长过程。原来的老乡和战友,即所谓的“淮西勋贵”,就进入了他的视野。朱元璋原本是心胸狭窄之人,对臣下之一举一动悉加注意,经常对臣下的举止表示不满,说:“此等愚夫,不学无术,勇而无礼,或闲中侍坐,或饮宴之间,将以朕为无知,巧言肆侮,凡所动作,悉无臣礼。”在他“放大危机”的军人心理形成的放大镜下,臣下日常表现中的小小不谨不敬,都被放大成了叛逆的苗头,他原来的朋友一个个在他的视野里变形成了对手,所以他才举起了屠杀功臣的屠刀。</p><p class="ql-block">02&nbsp;军事思维的第二个特点:&nbsp;追求实用性</p> <p class="ql-block">战争以实用为目的,军事思维是非常功利化的思维,本能地要求思维方式简明、实用。朱元璋一生不尚形式,只求实用。在开国后的政治斗争中,朱元璋擅长不受形式的约束,“草鞋无样,边打边像”,各种下作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他创造了大村庄式的治国方法,虽然不美观,却非常实用。</p><p class="ql-block">除了自己一家一姓的私利外,朱元璋对任何东西都没有真正的信仰。长期的谋略思维习惯,一而再再而三地从权谋中得到好处,使他形成了权谋化的思维习惯。所以,朱元璋的治国方法是无巧不取、无利不谋、无所不为。他竭尽全力维护三纲五常,推崇儒家正统。然而,因为孟子说过民贵君轻,有违他唯我独尊的心态,他居然敢删节《孟子》。他不迷信,但为了蒙骗百姓,就以神道设教,甚至装神弄鬼,用迷信来骇人。他战时喜欢读《孙子兵法》等兵书,对权术运用精熟。战后却对兵书中的机谋权变之术一概斥为卑下之识,反对人们去研究它。他说:“用仁者无敌,恃术者必亡。”他远交近攻,对外宽容,对内残忍。对他统治力所不及的少数民族、边疆国家,他一副和善面孔,厚往薄来,大方之至,并且列出周围的不征之国,要求子孙和他们建立长期友好的关系;然而,对于他鞭子所及的臣民百姓,他凶暴残忍,苛刻无情,为了一姓之私,妄图永世囚禁万民,使之成为他的家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3&nbsp;运用战争中的手段治国</p> <p class="ql-block">战争中的一些具体手段也被保留下来,成为他的治国方法。</p><p class="ql-block">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善于使用特务的将领之一。他对驾驭特务很有经验。早在天下未定之时,他派卫士何必聚到袁州侦察敌情,何必聚回来向他汇报后,他不相信,问:“汝到袁州有何为记?”何答:“欧平章门有二石狮,吾断其尾尖。”攻占袁州后,他还专门核查此事,核查属实后才放心。史料提供的情况表明,朱元璋的特务侦察手段是相当有效的。正是这些侦察活动所得到的信息,为他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p><p class="ql-block">开国后,他在政治生活中一样大用特务,监视全国人民的一举一动,并且明目张胆,毫无顾忌。他首创中国历史上公开的特务机关锦衣卫,豢养大批特务,称为“检校”,四出侦察臣下的活动,专门从事镇压“不轨妖言”的勾当。“检校”专门告人阴私,人人惧怕,朱元璋却十分欣赏,说“有此数人,譬如恶犬,则人怕”(《国初事迹》)。这些人无事不查,无事不报,社会的每个层面都在他们的侦察范围之内。南京各部的小吏原来都戴漆巾,门口挂牌额,“检校”发现礼部小吏有人白天睡觉,兵部门口不设巡警,就把睡觉者的头巾和兵部门牌偷走,报告给朱元璋。朱元璋因此规定,礼部小吏从此不许戴漆巾,兵部不许挂牌额,以为惩戒,从此成了明朝定制。他还特别喜欢侦察别人的私生活,怕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老儒钱宰嫌政务太烦,作诗说:“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特务侦知报告。第二天,朱元璋在朝廷上召见钱宰,说“昨日好诗,然何尝嫌汝,何不用忧字?”遂遣钱宰回籍,说:“朕今放汝去,好放心熟睡矣。”</p> <p class="ql-block">战争时从纪律中尝到甜头,使朱元璋对严守纪律达到了迷信的程度。从严治军,是他的一贯作风。开国之后,这一作风依然延续。他对那些劳苦功高的大臣,也一样说杀就杀,说打就打,廷杖制度即由此而来。对任何违犯他制定的法规纪律的人,他一律毫不手软,绝不放过。驸马都尉欧阳伦是马皇后亲生女儿安庆公主的夫婿,他不顾朝廷禁令,多次派家奴去陕西偷运私茶出边境贩卖。朱元璋毫不手软,得知之后立命抓来赐死。</p><p class="ql-block">对至亲之人如此严苛,对待百姓就可想而知了。他说:“胡元以宽而失,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朱元璋在开国后的治国方针就是严刑峻法,靠杀人来震慑万民。他颁布的法令,连篇累牍,林林总总,无所不包,对帝国生活的方方面面规定得无比细致。稍有违犯,则治以非人之刑。在他的治下,贪污六十两,一经发现即被剥皮处死。犯了出行不带“路引”、在家“不务正业”、遇到不法之事没有及时举报等小过,朱元璋的惩治措施动不动就是“全家迁居化外”“枭首示众”“断手”“断足”</p><p class="ql-block">……翻开他制定的《大诰》,随处可以看到他亲手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大案。甚至,为了地方上一个皂隶的逃亡,他竟屠杀抄没了几百家。朱元璋自己描述这个惨绝人寰的案子说:“民之顽者,莫甚于溧阳广德建平宜兴安吉长兴归安德清崇德蒋士鲁等三百七户……将豪民赵真胜奴并二百余家尽行抄没,持杖者尽皆诛戮。沿途节次递送者一百七十户,尽行枭令,抄没其家。”</p><p class="ql-block">【摘自张宏杰系列《洪武:朱元璋的成与败》 重庆出版社&amp;华章同人 点击下图购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