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学生王光荣的巴师故事~巴师人(61)

寿乡人明明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55, 138, 0);">1957年,刚满13岁的王光荣(右1),爬山涉水,几经辗转来到巴马民师求学。</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首届学生王光荣的巴师故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作者:巴师87级3班 韦明革</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巴师6年学生经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王光荣是广西百色市那坡县人,彝族,他是巴师创始的第一届学生,这第一届是初师而不是中师,实事求是地说,学校开办时就是只有初师。而中师是1959年才有的,叫做中一班,而且那届是速成中师班,学制为一年。从中二、中三班(两班同个年级)开始才是正规的、普通的中师班。王光荣所在的中四班是中师第三届。这第三届中师生本来只有中四班1个班,后来,从第四学期开始,东兰、田东、田阳、平果、凤山等几个县的师范合并过来,就变成5个班。凤山和平果合为1个班,其他3个县来的各作1个班,加上王光荣所在的中四班,第三届就成了5个班。据王光荣的回忆,与他从初师一路上中师的何治英、李广柏,他们3人是第一届。还有第二届(58年入学)提前毕业与他们一起上中师的有:黄绍文(壮族)、韦绍文(瑶族)、黄汉强、黄俊斌等等。</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55, 138, 0);">2022年11月12日,王光荣(一排左4)应邀参加巴马民族师范学校65周年校庆(南宁)对接会,图为全体与会人员合影留念。</i></p> <p class="ql-block">  王光荣,从1957年8月16日到1963年8月26日,在巴马民师学习、生活共6年零10天,有巴师6年学生经历难得的一人。</p><p class="ql-block"> 在巴师期间,由于当时的交通不便、路途遥远,他回老家那坡仅仅三次:第一次是1958年春节出远门后首次回家看望父母;第二次是1960年7月,他初师毕业后回那坡县教育局报到,谁料,工作分配的方案还没弄好,这边已经收到继续到巴师中师班深造的通知;第三次是1963年8月,他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回那坡办理有关手续和给刚刚离世不久的考灵(去世父亲的灵位)上香。</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55, 138, 0);">在11月12日的会议接待席上,王光荣即兴演唱彝族山歌,祝巴师65周年校庆活动圆满成功。</i></p> <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酷爱读书的他,在巴师时是最刻苦学习的学生。1963年6月,离高考越来越近,这时他父亲突然病逝,家人为了不影响他的高考,一直对他隐瞒着,直到他的高考结束才写信告诉他。说来奇怪,王光荣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和父亲去世的消息是同一天得到的,故在那天学校师生都沸腾的情形下,他却无比地悲痛。</p><p class="ql-block"> 2022年10月,笔者利用在南宁工作的便利,协助巴马民师校史馆寻找建校初期的校友和老物件。根据学校提供的联系电话,笔者联系上居住在南宁师范大学明秀校区里的王光荣教授。通过对他的多次采访,才有幸进一步了解巴马民师的首届学生王光荣那些鲜为人知的巴师故事:</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55, 138, 0);">这是巴师首任校长吴善振赠送王光荣的个人照片</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13岁远门去万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万冈,就是如今的广西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p><p class="ql-block"> 作为百色市那坡县人的王光荣,1957年7月,13岁的他读完高小,并参加了升中学的考试。当时,他也不知道考得多少分,那时不像如今,一考完就统分排名划分数线,公布各个考生的成绩。那年考完没多久,班主任农继芳老师就找王光荣谈话,说:“百色地区巴马民族师范学校(今属河池市)来我们县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你是彝族学生最合适,你填报巴马民师怎么样?”</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55, 138, 0);">这张照片是巴马民师首任校长吴善振本人1963年7月1日送给王光荣教授的个人照片,照片背面是吴校长的亲笔留言:“听党的话,戒骄戒躁,赠与王光荣同学,善振七.一”(注:黑色“吴善振”是后来预防年代久远,弄不清全名而加上去的,这三字不是吴校长的字迹)</i></p> <p class="ql-block">  “师范学校是什么样的学校?”王光荣立即向班主任发问。</p><p class="ql-block"> “那就是培养我们民族地区的小学教师嘛。”班主任解答说道。</p><p class="ql-block"> 嗬,那正和王光荣的心意!王光荣还在乡下的时候,就羡慕教师的生活,对教师的职业有一种崇敬的心理。于是,他不加思索地回答班主任的话,表示愿意读师范。</p><p class="ql-block"> 巴马县,原名叫万冈县,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瑶族自治县,并改用现名。1964年以前一直归属百色地区,与那坡(当时叫睦边)县同在一个地区,1965年才划归河池地区,今属河池市。</p><p class="ql-block"> 班主任见王光荣答应得爽快,似乎有点顾虑,说:“不过,读了师范学校,将来就是只能当小学教师,不能考大学了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55, 138, 0);">巴马民师第二任校长牙美良。</i></p> <p class="ql-block">  “大学!”这对于王光荣来说是个非常陌生的名词。此前,他隐隐约约知道那是高不可攀的学历,故进入学校以后也没有想过要上大学。他倒是有个自私的想法,就是不管什么性质的学校,能够毕业得早一点,快快领到工资,不让父母常年劳累养着自己就阿弥陀佛了。如今有个培养教师的学校,自己何尝不去那里读一读,早早参加工作!王光荣爽快地答应班主任,并叫老师帮填报那个巴马民族师范学校的志愿。</p><p class="ql-block"> 没有多久,王光荣就得到录取通知,成为巴马民族师范学校首届新生。没过多久,睦边县(今那坡县)教育科易科长就亲自送王光荣和几位蓝靛瑶及一位彝族的同学共7位人,到巴师的联络点田阳县田州镇。从睦边县城到田州镇,如今的车行不过是二三个小时的时间,可当时因为睦边县刚通车不久,而且需要翻过县内的那仲坡和德保与田东交界的摩天岭,故需要两天的车程。第一天,从睦边到靖西县城,在那里住上一夜,第二天一大早才从靖西出发,经过德保县城,再翻过高高的摩天岭,傍晚抵达田阳县城所在地——田州镇。你可能按照现在的形势和交通状况来看,觉得王光荣说的是假的,其实,那时候真实情况就是如此,一点儿都不假。只要了解一下当地的历史,就不会产生什么疑议。</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55, 138, 0);">牙美良(一排中)与王光荣(一排右1)等毕业生在学校大门前合影留念。</i></p> <p class="ql-block">  7位未来的同学当中,王光荣年龄最小。他们几位中,有一位与王光荣年轮毂相仿,但也比王光荣大一岁。其他五位都比王光荣大三岁以上,最大的两位——曾贵(瑶族)和苏万红(彝族)比王光荣大7岁。于是,王光荣就成为他们一路上关怀和照顾的对象。</p><p class="ql-block"> 他们在田阳又住了一夜。第二天,巴马民族师范学校一位青年老师,也就是后来王光荣的班主任,带一位巴马籍的、后来是王光荣的同班同学来接他们。其实巴师来接的人是在王光荣一行抵达田阳的当天晚上也已来到了田州镇,只是当时不像现在,通信那么方便,故没能联系上。第二天才用长途电话联系汇合。在田阳他们吃完饭后,告别了从睦边送王光荣他们来的易科长,跟随来接应的巴师老师和同学,前往目的地——巴马。</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55, 138, 0);">1958年,王光荣(右1)与巴师同学的合影照。</i></p> <p class="ql-block">  从田阳到巴马也只不过70公里的程路,若在当今,高速公路车行都不需要一个钟头就可以到达,可是在当时,王光荣们他从中午开始乘坐的货车(当时那条线还没有通客车),在崎岖的山路上慢慢地折腾了好几个小时,直至晚上张灯十分才抵达巴马县城。</p><p class="ql-block"> 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我们国家尚处于恢复时期,百色地区许多地方包括王光荣老家那边的靖西县和睦边县都还没有用上电灯。农村农民一直点着茶油灯,街道居民比农村好一点,用的是煤油灯。就是在宾馆、旅社(当时一般都叫客栈)也只能用煤油灯照明。然而,巴马或许因为是瑶族自治县,加上是当年万冈起义的策源地,是个有名的老革命根据地,政府特别重视,再者,也许当地有条盘阳河,是著名的红水河主干河流,建立水电站比较方便,故率先于百色地区其他县,用上了电灯。当晚王光荣他们到县城一下车,就发现全城灯光闪烁,大家都感到特别新鲜,一眼看去,好不舒心惬意,几位同伴一个个赞不绝口。这是巴马给王光荣的第一印象。</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55, 138, 0);">1960年,王光荣初师毕业时,班主任陈欢诗老师送给他的全体教职工合影照。</i></p> <p class="ql-block">  因为是师范专业,而且又带上“民族”两个字,王光荣他们前往学校的路费,还有进学校以后的一切费用,连同伙食费、书籍费,都是免交的,他们只管安下心来读书就是了。学校还免费给他们做棉衣和校服。王光荣还记得在量上下衣尺寸的时候,认为裤脚小而与总务老师和裁缝人员闹了一点别扭。其实裁缝计划给他们做的裤脚并不小,只是王光荣在老家时经常穿大人、大裤脚的衣服而认为裁缝计划为他们做标准裤脚的裤子不好穿。</p><p class="ql-block"> 巴马民族师范学校第一任校长吴善振在开学典礼大会上,给学生们讲了学校培养的目标,讲了学习的具体目的和要求,也讲了当地的一些革命历史和革命故事。最后还告诉全体同学:“有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关怀你们、照顾你们,只要你们认真读书,读好书,未来前途一片光明!”</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55, 138, 0);">这是班主任陈欢诗老师在送给王光荣的全体教职工合影照片背面的亲笔留言。</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择优择到王光荣直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时代不同,职务和水平要求不一样。当今的时代,初级师范毕业生已经不能胜任教师这个职业。大学本科、专科毕业生担任小学教师的情况随处可见。而在那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有个初级师范毕业生到农村某个小学当教师,那个村也是个荣幸的事儿。在此之前,农村许多小学校教师连初中都没毕业就给孩子们上课,他能够领着孩子们读完一轮就不错了。其上课的质量和效果如何,可想而知。然而在当时能够找到那么一些人来教书,都算是很不错的事儿。王光荣这些作为实实在在的经过一定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教育实习的师范毕业生,到某个村小当教师,相对来说也是个专业对口。</p><p class="ql-block"> 1960年秋,初师毕业后,与王光荣同年级的同学都拿着毕业证,高高兴兴背起行李,立马就要返回各自的故乡,等待组织部门安排到各个村小当老师,并领上相应的薪水,成为国家职工。而在这时,经上级批准,巴马民族师范学校提升级别,开始向社会招中师生。与此同时,学校要从100多名应届初师毕业生中,选择几位品学兼优的人直上中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百里挑一王光荣赴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前面写初师毕业分配时也提到过,师范毕业生,就是要分配去当小学教师,没有迎接高考的计划,但那年(1963年)临近高考时,上级似乎放宽一点政策,说百分之几的师范生可以参加高考。学校几个毕业班的班主任,推举出26名“尖子”(王光荣自然在其中),准备复习迎考。然而,大家刚刚坐下来,屁股还没坐暖,上级又突然宣布,取消部分师范生参加高考的决定,一律安排去当小学教师。26位“尖子”,也因为绝大多数来自贫困的农村,希望早点“吃到皇粮”、领到薪水,毫无怨言,转过神来等待分配。王光荣也同大家一样,一心一意准备回那边远的家乡去实现他早年想当教师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然而,就在大家安静下来,风波也刚刚过去的时候,一年前上任巴马县委宣传部部长而又还兼巴马民师第一校长的吴善振校长和在任的牙美良校长找王光荣去谈话,问王光荣对不能参加高考有什么意见。王光荣最初以为,那20多位被誉为“尖子”除了王光荣之外的其他同学发出什么不满的言论,校长拿他来问责,心里相当害怕,战战兢兢回答校长的问话:“没有没有,大家都没有意见,我更没有什么不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55, 138, 0);">1960年,王光荣的初师毕业留影照。</i></p> <p class="ql-block">  王光荣的品德和学习成绩,在全校也是出了名的。有这么一个情况:20世纪50年代中期学校教学计的是5分制,即学业成绩无论高低,一律分为5等分,最高5分,最低1分。5分为优秀,4分为良好,3分为及格,2分为不及格。凡参加了考试或写作业,只要交上去的不是空白卷,怎么错(当然不能反动)都要打1分,以示安慰。王光荣的作业和考试成绩,一般都得满分(5分)少数4分,没有出现过3分(及格分)。唯独有一次期考,7门功课中,王光荣6科得5分,而地理课这门王光荣得了3分。当时,学校给全科考试的4分和5分的同学予学业成绩优良奖。王光荣呢,虽然7门中优6门得满分,没有4分,却有一门3分,优良奖就没有王光荣的分,他整整流泪了一天。</p><p class="ql-block"> 思想品质方面,入学初期是有点疙瘩,后来经过班主任和政治教师的启发教育,很快走进了优秀的行列。他不仅自己有股顽强的精神,而且喜欢做好事,常常助人为乐,各种活动评优时,同学们纷纷给他投赞成票,这成为他不断奋发向上的力量源泉。</p> <p class="ql-block">  吴校长带着温和的笑颜,说:“哈哈,你是怕我来向你问罪是吗?”</p><p class="ql-block"> 王光荣没有正面回答校长的话。</p><p class="ql-block"> 校长转过身来,用一种平静的口气,问王光荣:“你难道一点都不想上大学?”</p><p class="ql-block"> “我也想上大学,不过上级不准考,我坚决服从。”王光荣还是这么样铿锵地回答。</p><p class="ql-block"> “好啊”校长十分关切地说:“能坚决服从上级的规定,是个好样的。”</p><p class="ql-block"> 紧接着,校长透漏了个信息,说如果王光荣有心进一步深造,可以写一份申请交给学校,由学校转送上级。不过,能不能获准,都要按上级的指示行动,不要有什么情绪。</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55, 138, 0);">这是美术老师赠送给王光荣的个人照片。</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55, 138, 0);">这是语文老师赠送给王光荣的个人照片。</i></p> <p class="ql-block">  既然校长都这么说了,王光荣自然觉得对参加高考又有了一线希望,于是在当天晚上就连夜加班加点,写出了一份申请,直接交到校长办公室。几天后,校长通知王光荣班主任转告他,说学校经过请示上级批准,同意王光荣一个人去参加当年的大学入学考试。王光荣当时的心情如何,自己也说不清楚,但有一点使王光荣明白的是学校领导和老师对他寄予莫大的希望和信任。</p><p class="ql-block"> 吴校长是广西罗城仫佬族人,当过小学教师,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原副书记潘琦同志曾是他的学生。他当上县委宣传部部长以后,他的办公室还一直在王光荣所在的中四班教师隔壁。王光荣也不清楚是什么缘故,自从他进入巴马民族师范学校以来,吴校长对他特别关注。而王光荣政治教师兼班主任的陈欢诗老师(后提为学校教导主任),直接道出其中原委:</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55, 138, 0);">每周都有一天的劳动日,师生齐力,艰苦建校。</i></p> <p class="ql-block">  吴校长对王光荣的关注是多方面,而有个细节,王光荣印象最深,那就是王光荣刚上中师时,学校的勤工俭学还在继续。王光荣不知道从哪儿来的心思,自觉和不自觉地养成了个习惯,即随身背着个小挎包,包里装着唐诗小本和毛主席老三篇等书籍,一旦有点空隙,就翻开来默读一两页或背诵一两句唐诗。吴校长知道这一情况后,作为典型事例,几次在会上表扬了王光荣,树立他为勤奋学习的榜样,弄得王光荣都有点不好意思。其实,这是校长给予王光荣的极大鼓励,也是对王光荣的鞭策,促使他后来更加勤奋学习。原来,在这之前,吴校长有几次清晨早早起来上茅厕时,就遇上王光荣站在教室屋檐电灯光下,轻声地读书、背书。他当时对王光荣这种勤奋的行为,既表扬又批评,表扬王光荣刻苦用功学习,有一股顽强的精神;批评王光荣提前起床。不按时作息,违反学校制度,而且会影响身体。</p><p class="ql-block"> 至于王光荣为什么分秒必争地看书学习,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不甘做尾巴,落后于他人;二是有点光宗耀祖思想,希望自己在故乡有点名气;三是被唐诗一些好言好句所吸引,喜欢背诵一些唐宋诗词。说实在,15岁的他还没有什么为党为人民服务和做出巨大贡献的思想,思考问题奋发读书,多半从他自己的利益出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55, 138, 0);">1962年元月王光荣荣获“五好生”留影</i></p> <p class="ql-block">  学校批准王光荣参加高考时,距离高考的时间已经不到10天了,而且考场不是在巴马本地,而是要到东兰县城去考试。</p><p class="ql-block"> 从巴马到东兰不算很远,却要翻山越岭,在那个年代,汽车时速又相当慢,需要四五个小时。而更主要的是,王光荣还要找钱做路费和异地伙食费。东借西筹,还是不够数。正当王光荣为此而发愁时,巴马籍同班同学也是王光荣的好友、学校乒乓球一号主力黄绍文跑回家要两只大公鸡来卖,得了20元钱给王光荣作往返东兰县的路费和在当地的伙食费。王光荣说:这事他永远铭刻在心里。可惜黄绍文运气不好,过早离开了人世,30刚出头就去了另一个世界。20世纪80年代初,王光荣趁公差的机会,到黄绍文故里看看他老屋及他的后代,可他家人已搬迁,只见一间空荡的木瓦房,王光荣禁不住眼泪,双脚如灌了铅似的,久久难以离开那里。</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55, 138, 0);">1963年,王光荣(二排左2)等同学在巴师校园里,与黎国轴老师合影留念。</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高考作文题幸而命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如前所述,巴马民师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小学教师,不同于普通中学培养的尖子生,容易考上大学和研究生。普通中学的学生,特别是高中生,从入校注册的那一刻起,一举一动都为考上大学而努力。应该说他们都将高考的各门课程背得烂熟。而王光荣的复习迎考时间就是那么五六天,几门考试的课本,莫说精读和背诵,就是一页页地翻都还翻不完一半。王光荣也深知自己能够考上大学的概率只有百分之零点几。然而,王光荣就是有一股牛脾气,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他就想去品味一下高考是什么滋味。</p><p class="ql-block"> 一门门科目,一份份试卷,一道道试题,一看就会眼花缭乱。凭自己平时的一点点积累去动笔,自己能答得多少、写得多少,实在是可想而知。有幸的是当年高考的第一道作文题叫做《在唱国际歌想到的》。王光荣一看到这个作文题,头脑中立即映现中师时期音乐老师给全班同学分析国际歌思想内容的情景。感谢那位名叫冯植学的老师,为王光荣提供了分析国际歌的思路和言辞。照理,音乐老师上音乐,一般是重在曲谱和声律方面的内容,而冯老师分析到国际歌的思想内容时,讲得特别动情、具体。大概因为她也是位崇敬无产阶级的革命者!</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55, 138, 0);">巴师中四班毕业合影照(一排右4:王光荣)</i></p> <p class="ql-block">  王光荣回忆冯老师分析的内容和语言,再作进一步发挥,令人印象尤深。王光荣记得冯老师言辞的一些片断:国际歌,对马克思主义革命原理和巴黎公社历史经验加以艺术概括。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国际歌的歌词由欧仁·鲍狄埃于1871年创作。1888年6月,作曲家皮埃尔·狄盖特为其谱曲。歌曲热情洋溢,质朴有力,充分表现了革命无产阶级的豪迈气魄。列宁称誉鲍狄埃是“是一位最伟大的用诗歌作为工具的宣传家”。国际歌从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封建社会所产生的文化和思想在今天这个社会仍然是有巨大的借鉴意义……国际歌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就是要让人们自觉起来,去维护自己的利益,争取解放和与不平等的社会做顽强的抵抗。……只有每个人拿起法律武器和道德武器,才能争取到自己的利益和权力。</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55, 138, 0);">在大学里,王光荣(二排左5)是学校文艺队队员之一。</i></p> <p class="ql-block">  王光荣把上面言辞的大意,引用到他的高考作文里,并按自己当时的理解作些分析。王光荣也不知道他的作文拿了多少,后来考上大学后,那年前来广西招生的老师悄悄向王光荣透露,说王光荣的作文考分与广西若干个并列广西第二名。你说王光荣应不应该感谢那位音乐教师冯植学老师?据王光荣回忆:冯老师是四川人,当时30岁,还没结婚,王光荣那届中师毕业后,冯老师也调回自己的老家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55, 138, 0);">王光荣比较擅长演奏手风琴</i></p> <p class="ql-block">  回过头想想,假如王光荣的作文成绩不突出,王光荣恐怕名落孙山。不过,尽管如此,上了大学,王光荣在中文系63级成绩还不算很差,有几门课程考试成绩还得优秀。特别是文艺理论课《文学概论》的期考成绩王光荣名列班上头位,任课副教授丁昌明老师特别高兴地邀请王光荣和班长到他府上做客。全班50多位同学,他就邀请王光荣们两位,实在是让王光荣受宠若惊。王光荣毕业离开武汉时,丁昌明教授还专程跑到学生宿舍来欢送王光荣和几位平时喜欢与他交往的同学。更使王光荣感动的是,丁昌明教授年迈临终时还吩咐他的大儿子(与王光荣年龄相仿)设法打听王光荣参加工作以后的情况,保持同王光荣的联系,交个朋友。这是2002年王光荣回武汉母校参加校庆时,丁昌明教授儿子告诉王光荣的。</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文艺理论的成绩比较好,是因为王光荣进了大学没多久,就熟读、背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毛主席当时已出版的38首诗词。除了文艺理论课,其他诸如现代汉语、中共党史和应用写作等课程,王光荣成绩也比较好的,这都是因为王光荣在巴马民师长期积累的缘故。</p> 亲爱的同学:你们现在还好吗?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以下是王光荣收藏的部分当年同学照片,他好想问一句:“老同学,你们现在还好吗?真想在今年11月18日巴马民师65周年校庆活动中与你们相聚……”</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百色巴师校友联络员</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联络员:</span>覃彩艳(巴师87级3班校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联系电话:</span>18677690258</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邮寄地址:</span>百色市右江区龙景街道办事处城东大道212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邮政编码:</span>533000</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i>今日巴马民师欢迎您</i></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全国巴师校友联络员</b></p><p class="ql-block">  广西河池市巴马民族师范学校自1957年建校至今已经65年了,目前学校档案室能了解到的校友名单3万多人。历届巴师校友,如今已经遍布全国各地,许多校友失去了联系,为充分掌握历届巴师校友如今的情况,现特留下“巴师校友联系方式”,望看到此信息的校友,主动留言,谢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span class="ql-cursor"></span>巴师校友联系方式</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QQ号码:</span>841238220(寿乡人明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电子邮箱:</span>wmingg2005@126.com</p> 王光荣著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