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深夜花园里 四处静悄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只有风儿在轻轻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夜色多么好 令我心神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这迷人的晚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p class="ql-block"> 一曲浪漫而充满浓浓异域风情的歌曲,被几代人吟唱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曾是一个时代的回忆,它以优美动人的歌词被中国大众接受并深爱着。</p><p class="ql-block"> 然而,薛范,歌词的译者,却悄悄地离开了我们,去向了远方。</p> <p class="ql-block"> 薛范,上海市文联荣誉委员,中国翻译协会、中国作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翻译家协会、上海音乐家协会会员,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9月2日21时31分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逝世,享年88岁。</p> <p class="ql-block"> 薛范1934年9月生于上海,主要从事外国歌曲的翻译、介绍和研究。薛范自谦为苏俄和其他国家的歌曲“二传手”,实际上通过他的译笔,他把歌曲里的美好植入了中国人的心中,凝聚成一代人的文化记忆和情感基因。</p> <p class="ql-block"> 薛范的一生翻译了许多音乐作品,其中包括《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雪绒花》、《鸽子》、《草帽歌》等外国歌曲,出版了《俄苏名歌经典1917-1991》、《俄罗斯民歌珍品集》、《世界通俗合唱珍品集》、《世界电影经典歌曲500首》、《奥斯卡金奖电影歌曲荟萃》、《欧美音乐剧名曲选萃》、《意大利名歌选萃》、《拉丁美洲歌曲集》、《乌克兰歌曲选集》等。</p> <p class="ql-block"> 薛范翻译事业的初心与匠心,源自于对文学艺术质朴的热爱与追求。</p><p class="ql-block"> 2岁时,他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从此与拐杖、轮椅相伴一生。对他来讲,音乐是医治伤痛的良药,他身残志不残,坚持自强自立,不懈奋力向前,用他译配的歌曲搏击和书写着自己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 从学生时代起,薛范就非常喜欢古典文学、中外戏剧、电影与历史,且成绩优异。薛范也热爱诗歌与音乐,在他的少年时代,《喀秋莎》、《伏尔加船夫曲》、《祖国进行曲》是当时校园中的“流行歌曲”,他也耳濡目染地产生了向往之情。</p> <p class="ql-block"> 高中毕业时,热爱音乐、怀揣苏联情结的薛范考上了上海俄语专科学校(今上海外国语大学前身),却因腿疾而没被录取。但他并未气馁,开始通过广播自学俄语。正是广播和俄语,为他打开了通向未来的一扇门,而文艺与音乐更成为他推开大门后最精彩的风光。</p> <p class="ql-block"> 薛范自学了大学中文系的全部课程,同时还广泛阅读了我国翻译出版的各类外国诗集。19岁时,薛范发表了第一篇歌曲翻译,在《广播歌选》上刊登了他配译的苏联歌曲《和平战士之歌》。第一首配译即获得了肯定,让薛范深受激励,从此不断有歌曲配译、诗歌翻译等问世。两年后,薛范出版了两本苏联歌曲选集,那年他刚刚21岁。</p> <p class="ql-block"> 从抱憾未被录取到听广播学俄语,从文学青年到自学成才,薛范用自己的才学和努力,在翻译事业的航线上开始了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从此他笔耕不辍。由歌曲起步,也让薛范把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发展成为自己的职业。</p><p class="ql-block"> 他不仅仅满足于聆听,为了更好地达到配译的效果,他开始研读外国音乐史、作曲法、曲式学、音乐作品分析等,从此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p> <p class="ql-block"> 薛范对俄罗斯歌曲情有独钟,他认为它们就像淡淡的紫丁香花一样,有一种浅浅的忧愁。然而俄罗斯歌曲的品位大都很高,里面蕴藏的人文思想非常丰富。它的歌曲中溢满了爱,不是那种小情小爱,而是大胸怀。</p> <p class="ql-block"> 提到薛范的歌曲配译作品,《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是一个绕不过的名字。1957年,《广播歌选》和《歌曲》杂志同时发表了薛范译配的苏联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一年,薛范23岁。朗朗上口的配译,配合优美动人的原曲,让这首歌一经传唱,经久不衰,成为中国人传唱的苏俄歌曲的代表作,也成为一代人难忘的旋律。</p> <p class="ql-block"> 薛范是世界上第一个把这首苏联歌曲译成俄文以外文字的人,也是中国第一个传唱它的人。还有人统计过,在世界上用汉语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人,远比用俄语唱的人多,薛范“让俄罗斯歌曲在中国大地上获得了第二度生命”,它已经成为了一首中国人的歌曲。它不但歌唱了爱情,还融入了人们对祖国、家乡、亲人、朋友的挚爱和深情,以及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希望,成为代代传世的经典歌曲。</p> <p class="ql-block"> 除了俄语之外,薛范还自学了英、意、西、法、日等多种语言,且都是自学。据统计,薛范翻译了100多个国家的大量歌曲,译配发表歌曲近2000首,其中俄语歌曲有800多首,编译出版的外国歌曲集有30多种。</p> <p class="ql-block"> 1996年薛范名列英国伦敦剑桥的《国际名人辞典》,1998年名列印度新德里的《亚太名人录》,2000年名列美国的《世界名人录》。</p><p class="ql-block"> “鉴于语言文字学家薛范对俄中友谊和俄中文化交流作出的功绩”,薛范获得了俄罗斯联邦“友谊勋章”(1997年)、“尼·奥斯特罗夫斯基”金质奖章(2007年)、“为发展俄中关系功勋章”(2009年)。</p><p class="ql-block"> 1999年,中俄两国政府分别授予他“中俄友谊奖章”、“俄中友谊奖章”及荣誉证书。</p> <p class="ql-block"> 上海市文联主办,上海音乐家协会、上海翻译家协会、上海市文联艺术促进中心、上海音乐出版社联合承办的祝贺薛范翻译生涯60年音乐会,2013年10月30日在上海音乐厅举行。</p> <p class="ql-block"> 当被问及多年来持续不断的“创作动力”时,薛范说:“要是非要说动力,那就是我太喜欢音乐了。音乐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早已融入我的生活和生命。我不能想象哪天如果没有音乐,我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音乐给了我安慰、信心、温暖和力量。每天和音乐对话,我觉得非常充实,幸福。”</p> <p class="ql-block"> 薛范2005年获中国翻译协会“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2017年获上海翻译家协会“特别贡献奖”,2019年受聘为第八届上海市文联荣誉委员。</p><p class="ql-block"> 2022年,薛范荣获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该奖2006年开始设立,主要授予在翻译与对外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方面作出杰出贡献,成就卓著、影响广泛、德高望重的翻译家,是中国翻译协会设立的表彰翻译家个人的最高荣誉奖项。</p> <p class="ql-block"> 薛范在获奖感言中这样说道:“歌曲翻译,在翻译界实属另类。以歌曲翻译而获此殊荣,恐怕在中国翻译史上也仅有一次。‘择一业,毕一生’,我七十年来一直从事歌曲的翻译介绍和研究,今天的殊荣我认为是中国翻译协会对我毕生劳动的鼓励和肯定。感谢上海市文联、上海翻译家协会、上海市作家协会长期以来对我的帮助和支持。尤其要感谢广大的乐友们,他们到处传唱,使之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珍品。谢谢大家。余生仍当继续努力,丰富大家的精神生活。”</p> <p class="ql-block"> 我们经常看到,凡有薛范出现的场合,总有无数爱乐者簇拥在他的身边,求他签名、和他合影,争相告诉他“我们是唱着您的歌成长的”,“您的歌曲影响了整整一代人”。</p> <p class="ql-block"> 薛范用自己柔弱而坚强的一生,书写了一名残疾人精彩的励志故事,成为了在中国的文学界、音乐界、翻译界里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存在。他用歌曲翻译参与了一个时代的历史进程,又深深影响了中国几代文艺爱好者。</p><p class="ql-block"> 如今斯人已逝,当我们的耳边再次响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雪绒花》、《白兰鸽》、《红河谷》、《草帽歌》、《卖花姑娘》等优秀的外国歌曲时,不要忘记薛范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 让我们再次静静地聆听《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为薛范老师送行。</p> <p class="ql-block"> 薛范的生命因他译配的歌声流芳久远。薛范老师,一路走好,我们永远怀念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