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止于米 相期以茶

南海北阳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83年,中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儒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和挚友、逻辑学家、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中国哲学第一人金岳霖先生都已年届88岁。在金先生生日宴席上,冯友兰即兴写了两副对联,一副留给自己,另一副则送给了金岳霖,以表示对他的寿诞祝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冯友兰给自己的对联上写着:“何止于米,相期以茶;胸怀四化,意寄三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冯友兰写给金岳霖的对联则是:“何止于米,相期以茶;论高白马,道超青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两副对联的上联是一样的,“何止于米,相期以茶。”联中的米字拆开是八十八,意为88岁。茶字的上面“廿”是二十,下面也可拆为八十八,意为108岁。对联表达的是:不止于“米寿”,期望到“茶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冯友兰留给自己的下联“胸怀四化,意寄三松。”表达愿为实现国家四化而努力,意寄陶渊明以诗心慧眼透视生活,展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意境十分高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冯友兰给金岳霖的下联则是“论高白马,道超青牛。”意思是金先生的哲学论辩术要比战国时期哲学家、“诡变学”祖师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理论高明;金先生的论道甚至已经超越道教学说始祖、喜欢骑着青牛的老子。表达了对金岳霖先生的逻辑学和道教才学的褒扬和极高的评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895年,冯友兰出生于河南唐河,是个天生的学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他20岁考进北京大学学哲学,24岁取得公费留学美国资格,次年1月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29岁获得哥大哲学博士学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回国后,他先后在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担任哲学系教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冯友兰辗转南北,一生坎坷,把这八十八年都致力于研究和传播中国文化。他所著的《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新编》享誉世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021年12月30日,纪录片《九零后》获得第34届金鸡奖最佳纪录片奖。这部由许渊冲、杨振宁、王希季等16位平均年龄超过96岁的联大学子联袂出演的影片,把我们带到了那八年如歌如泣的西南联大。这所大学只存在了短短八年零八个月,却诞生了172位院士、8位“两弹一星”元勋、2位诺贝尔奖得主、9位党和国家领导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而为这数目惊人的数字作出贡献的,除了校长梅贻琦的奋斗,还有冯友兰这位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也是中国哲学史上难以逾越的山峰的努力。作为教育家和哲学家的冯友兰先生,是令人尊敬的师长,更是全世界都为之瞩目的存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学哲学的人喜欢用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他们自称为“哲学动物”,一根筋,冯友兰也是如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清华大学南迁,几位教授从长沙转往昆明,途经镇南关。金岳霖先生一次对冯友兰的女儿提起此事,他说:当时司机提醒大家,不要把手放在窗外,要过城门了。别人都很快照办,只有你父亲听了这话,便考虑为什么不能放在窗外,放在窗外和不放在窗外的区别是什么,其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是什么?可还没等考虑完,手已经撞墙骨折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经历了这次意外,冯友兰右手骨折,不能刮胡子了。没曾想冯友兰的胡须留长之后浓密丰茂,由内到外透着一股儒家之气,反而变成了一位美髯公。从那以后,冯友兰干脆就留起了大胡子,也算是对抗战经历的一个纪念。对此闻一多在一封家信中还这样描述道:这次从长沙搬到昆明搬出几个大胡子来,我和冯友兰的最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哲学就是他的全世界。在他眼里,只要专注,哪里都可以是课堂。1941年8月14日,日军飞机对西南联大校园进行了狂轰滥炸,学校很多设施被炸毁、损失惨重。那些落在空地的炮弹,在校园炸了好几个大坑。第二天恰逢冯友兰有课,时任文学院院长的他干脆站在弹坑里面,不惧风险,仍然两耳不闻战事,专心致志地给西南联大的学子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又让他们刻骨铭心的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据女儿宗璞回忆,“文革”中,我家只剩下一间房子,一切活动都在其中。一次我回家,母亲包了些饺子,等到要煮时,却找不到了?一家人都很奇怪,家里就这么大点儿地方,又能被藏到哪儿呢?找了半天,后来才发现父亲正坐在这盘饺子上,他竟毫无察觉,全家人忍不住哈哈大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冯友兰就是这样一个专注学问的书呆子,生活中单纯到忘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80年,冯友兰85岁,白发垂髫,日暮西山,依旧不断在修正自己的哲学思想。刚从大动乱浩劫中解放出来的冯友兰,自感体力一日不如一日,但是他还不能死,因为他还想趁有最后一口气的时候,把他钟爱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写完,这是他年老后,再次全盘重述中国古老哲学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85岁高龄的他,本可以召集自己的学生来帮忙,但他不愿意,认为那样无法真正表述自己的思想,“因为没有经过自己写的过程,那不会有自己的想法思想冒出来,所以我宁愿慢慢爬行。”于是,这个日近西山的老者,一章一节,一字一句地亲自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82年、1984年,《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第二册修订本出版。接下来的几年,冯友兰仿佛是全面开动的写作机器,沉迷在《中国哲学史》的著述中,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闭门不出,外边的会概不参加,亲友之间亦断了联系。”1985年、1986年、1988年、1989年,《中国哲学史新编》三、四、五、六册相继出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刚开始时,他还能自己写,后来眼睛不行了,不能看书查资料,手脚不行了,要人帮忙代笔。他就头天晚上构思,第二天上午滔滔不绝地口授,让别人写下来。到最后,耳目失聪,腿脚也不灵活,吃饭上厕所都需要有人照顾,为节省上厕所的时间,他一上午不喝一口水。他知道自己行将寂灭,便与死神竞赛,能争一分是一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90年7月16日,冯友兰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终于完成了这部全书7册,共150万字的宏著,历时整整10年。冯友兰在第7卷末尾写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疾病缠身的日子,老先生多次表示:“我现在治病,是因为还有书没完成。等书写完了,也就不治了。”果然,心事已了,全书完成4个月后,95岁的冯友兰走完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90年9月30日,冯友兰因呼吸道感染而住进了医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1月1日,病情恶化。油尽灯枯,蚕死蜡干之际,他对自己的学生,现在是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的陈来说:“中国哲学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1月26日,冯友兰辞世,葬于万安公墓。他大著已成,没有遗憾,写完最后一个字,说完最后一句话,便离开了这个世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冯友兰常说:“人的一生分为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人一旦到了天地境界,便会摆脱世俗之羁绊,摆脱滚滚红尘之束缚,只关照自己的内心,把全部的生命能量,都付诸自己的内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正如他的晚年,纵然85岁高龄,身体机能衰退,纵然腿脚不便,耳目失聪,纵然千般难,万般苦,他一步一步,在生命的最后十年,写出150万字的煌煌著作。而这,绝大部分人,终其一生,可能也难以有如此成就。如冯友兰这般,简单的专注,单纯的生活,心无旁骛,已是人生一种最美的境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冯友兰是自晚清以来,中国哲学界的泰斗级人物。他年少成名,一生历经坎坷,却始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笑对一切。他有着知识分子的呆气,也有豁达洒脱的仙气,还有挥斥方遒的帅气。最难得的,是他始终保有一颗单纯的心。他只是想单纯地研究中国哲学史,不论环境、不论他人,冯友兰首先想到的是他的哲学史。他是挥斥方遒的书生,一心只想做他的学问,无意做呼风唤雨的英雄。</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冯友兰对于我们最大的启示也许在于,他十几岁学哲学,大学到博士学哲学,到了即将临终之时,还是在学哲学。一生专注如同心有灯塔,力量巨大。应该相信,当一个人真正挚爱某种东西时,全宇宙都会为他让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浩瀚的时空里,人寿百年很短,人寿百年也很难。即便如此,仍期望岁月静好,你我长命百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想想冯友兰和金岳霖两位老人,已经到了耄耋之年,少年时候一颗颗长起来的牙齿又一颗颗掉落,乌黑的头发一根根变白,眼睛也从目光如炬到老眼昏花。可是,还要“何止于米,相期以茶”,相约活到108岁,到那时再来喝这杯生日茶,吃这口生日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何止于米,相期以茶”,从米寿到茶寿,生活中需要有抵御疾病的强健体魄,视名利为浮云的淡泊心态,对世事看破红尘的心境,随遇而安与世无争的心智,上善若水虚怀若谷的胸怀……才可能逐步实现从物质追求到精神境界的升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冯先生的这副寿联美妙超逸、透彻淋漓、才思敏捷、倚马可待,真乃奇乎妙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物欲横流的现实条件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金钱与信仰?如何理解物质与精神?如何处理道德与方法?如何定位规则和自由?如何把控生命的长度和宽度?这些问题促人细想,让人醒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细思“何止于米,相期于茶”的丰富内涵,深悟“道超青牛,论高白马”的生命境界,我们可能会走出功名利禄的羁绊,走向“无己、无功、无名”的生命境界,我们才有可能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成为一个道德纯粹的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何止于米,相期以茶”,不管是在古时还是在当下,一般都解读为文人雅士对高寿的雅称和期待。这八个字的含意,如今也是我们共同的期许,是你我对彼此间的相互祝福。人老了,不应止于丰衣足食,而且要相约一起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健康长寿是目的,而通达自在更是真谛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90年11月26日,冯老的背影留在了历史中。别样的冯老,远去矣,带走了他的人生传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何止于米,相期以茶”,身体健康进行曲的作曲者、指挥者、演奏者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自己 !</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背景音乐:《祝你健康进行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作曲:小约翰·施特劳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演奏:维也纳爱乐乐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指挥:小泽征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小泽征尔(1935年9月1日-2024年2月6日),出生于中国沈阳,是20世纪音乐指挥奇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本首乐曲在活泼、雄壮的进行曲节奏中不断前行,维也纳式优雅与匈牙利式爽朗,为乐曲赋予了丰富充实的画面感、明朗快活的旋律、和谐舒朗的和声、充满浓郁的祝福之意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这首作品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常客”,也是小泽征尔在2002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指挥的开幕曲。</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