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峙鸿简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37, 35, 8);">韦峙鸿近照</i></p> <p class="ql-block"> 韦峙鸿,男,壮族,1967年12月出生,东兰县人,曾是广西河池市巴马民族师范学校82级55班学生。198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7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曾任东兰县中山乡党委书记,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安乡党委书记、人大主席,宜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河池市人事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河池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河池市接待办公室主任、河池市委副秘书长,河池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河池市委编办主任,河池市绩效办主任,现任河池市直机关工委书记,市一级调研员等职务。曾组织参加自治区组织工作及党建工作研究荣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工作闲暇之余,喜欢舞文弄墨,有散文、诗歌、理论文章发表于《河池日报》《河池文学》《人事天地》《三月三》杂志《当代广西》《广西日报》《学习时报》《中国农业新闻网》《中国财经报》等报刊杂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37, 35, 8);">入学时的证件照</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舍不了的巴师情结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作者:巴师82级55班 韦峙鸿 </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生命中总会有些无法割舍的情结。它总会伴随着我们跨越梦与现实的距离,去聆听这个世界的声音,去触碰心底那最神圣的柔软。,时间能踏碎青春,岁月能改变容颜,但有一种东西却是时间和岁月消融不了的,那就是珍藏在城池深处的那一份思念和情怀,时时锁不住爱和关注。我读席慕容的《乡愁》,有这样一句: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模糊的怅惘”,多贴切的字眼,突然之间就触动了我,于是一种难以诉说的情感会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久久挥之不去,恰如“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p><p class="ql-block"> 巴师是巴马民族师范学校的简称。它是一座熔炉,锻造精品的熔炉;是一所创造基地,培养一个个具有创造力能创造的人才的基地;它更是一座摇篮,是莘莘学子成才的摇篮,为社会添创造增光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37, 35, 8);">韦峙鸿</i></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对巴师的印象是在小学未上学时从父母对大哥的责骂中认识巴师。那些年,上大学还是大队保送。老爸比较重视读书,大哥是在大队初中部读的初中。毕业后,老爸为了让他更有前途,又去找了表哥覃世平。表哥解放前是外婆家的养子,当时他在坡豪高中当校长。害于情面,表哥收留大哥,同意大哥去坡豪高中就读。当时高中学制两年。可大哥是老实人,读了一年多怕不得毕业就先跑回家。回来后,大哥每天都在父亲的责骂中度过,但他就死不同意回学校读书。面对现状,父亲无可奈何。可是父亲并不就此而死心,在责怪的同时也积极联系大队党支书,有机会给大哥继续出去深造。那天,老爸带回了好消息。他高兴地告诉家人大队有一个去巴师读书的指标,并且回来包分配,直接拿粮本(当干部的意思),大队党支书同意推荐大哥去,明天就去体检。第二天父亲要求大哥自己去大队领证明去公社报名体检。可是,我大哥拿完证明到半路的时候碰到一个他初中同学,那同学那时刚好在大队中心校当民办老师(临时代课老师)。那同学说你去肯定跟不上,两个一直聊到夜晚,聊着聊着大哥就打退堂鼓不去体检了,夜深了才返回家。后来家里没有收到录取消息,老爸又亲自去公社了解,公社说仁义的指标没有人来体检,公社文教临时研究采取措施叫人家顶替了。因为这个事情,大哥又挨了一顿骂。这件事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因为这事巴师在我心目中既崇高又神圣。 自那以后我就有个想法一定要考上巴师,实现父母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37, 35, 8);">大家来自各县,到巴师却亲如一家人。</i></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印象是1982年中考时我终于如愿,考取全县第八名。当时全县十名以内,有三个是我们三石中学而且都在我们班。当老师拿着志愿填报学校名录时,翻开第一批录取目录首先引入眼帘的就是巴师(当时分四批次录取,首批师范类,二批其他中专,三批重点高中,四批一般高中),那不是大哥原来要去的地方吗?我一眼相中把它作为第一志愿填上,其它随便填几个。那晚回家后我梦到我得录取了,班主任亲自把录取通知书送到家里来,还有敲锣打鼓挂着红布的场面,醒来了满身的汗。半个月后,我真的收到了录取通知书。那天,我路过公社邮电所门前。韦所长叫住我,说有我信件。我拿来一看,下面标注“巴马民族师范学校”。我撕开一看,里面装着一张巴师的录取通知书和一张入学须知。回家向父母汇报,他们高兴极了。很快,他们叫来亲戚朋友,在家里摆桌庆祝。半个月以后,学校开学了。亲戚朋友都过来为我送行,老爸一定要亲自送到公社搭车。他挑着几十斤的东西,沿着十几公里的山路,走了三个多小时才到镇上搭车。当时交通很不方便,一天只有一趟车过镇上,我连续等候三天,车上全是满员,都没能搭到车,而学校开学的最后极限到了。这一天,姐夫和老爸非常着急了。后来,姐夫自告奋勇用单车送我。第二天一早姐夫骑着他单车送我。四个小时之后,我们到了巴马县城,沿着文化街走几里终于到了巴师的大门,门很简陋,没有门楼,也没有门牌,门是敞开的,从大门上去分为两级台阶,第一级的两边分为球场,再上几级台阶又到第二级,前面是广场,正对面是教师办公楼,办公楼前是假山,右边是一排黑板报长廊和学生教学楼,往左绕过办公楼到后面右边是学校图书馆,左边是艺术楼,再上去就是田径场,田径场的正对面就是我们男生宿舍,右边是学生饭堂和女生宿舍,沿路上学校后山松树林。 进校园后姐夫带我去报到,办理手续,最后再送到宿舍楼403号房安顿,之后他回家了。那夜我彻夜难眠,403房安排了6个同学,南丹两人个,天峨一个,都安两个,宜山一个,东兰一个,夜里南丹两个同学可能是第一次出门,整夜哭着,弄得整个宿舍无法入睡。后来有个退学了,我们宿舍又换了新的同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37, 35, 8);">综合办公楼前留影</i></p> <p class="ql-block"> 学校很热闹,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这么多同学,校园生机勃勃!个个朝气蓬勃!每天放学后球场、田径场、读书馆都挤满了人,就连学校后面的松树林里也坐满正在看书的同学,对知识的如饥似渴,对学习的酷爱,显示着巴师浓厚的学习氛围,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我们学制四年,同学们笑我们是“本科”制,教师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他们个个是那么的无私奉献,那么的敬业,甚至他们精心设计的每一节课都成为我们工作后的榜样。所以巴师毕业的学生很得社会的认可,还没到毕业时间各地市县区各部门甚至外省的一些部门都到学校召开座谈会和招聘会,动员我们到他们那里工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37, 35, 8);">青涩年华,杂技人生。</i></p> <p class="ql-block"> 巴师的教师对学生影响很大,特别回来当教师那几年,每个教师的教学方法给我吸取了很多的经验。当时,教我们的老师是罗伏龙、何绍能、黄焕勋、韦遵杰、苏国平、覃祥周、蓝荣琴、卢忠儒等老师。他们个个都是高手,印象最深的是何绍能、罗伏龙、黄焕勋。何老师上我们文选与写作课。上第一节文选与写作课的时候,他叫我们每个同学都写一篇作文,作为了解我们每个同学能力水平的手段,我也写了,但是,最后点评的时候何老师专门拿我那篇来点评,并指出我阅读量不足,写出来的东西內容单薄!要加大阅读量。这对我很大鼓励,激起对写作的浓厚兴趣,从那以后我遵照何老师的教导,加大阅读,每天除了吃饭上课完成作业,其余的时间都泡在阅览室或者图书馆,晚上睡觉前都要借着宿舍微弱的灯光争着阅读从读书馆借来的名著,增加自己的阅读量,提升阅读能力。为提高写作能力,我参加了罗伏龙、黄焕勋老师组织的学生写作兴趣小组~桃李园文学社。文学社在教师办公楼四楼,罗伏龙、黄焕勋老师坚持定期对我们进行写作指导,对我们写的一些稿子一一提出修改意见,大大地提升我们写作信心,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每天我坚持阅读写作投稿,83年我第一篇散文《雨夜》稿在河池日报副刊版发表,成为82级学员第一个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的同学,后来成为桃李园文学社负责人,到毕业时已在各种报刊上发表30多篇散文、小小说、寓言,为今后出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后来改行,当上秘书成为领导都以这为基础。稿费解决周末与同学聚会吃早餐的经费,告别囊中羞涩的局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37, 35, 8);">亲密无间的同学们</i></p> <p class="ql-block"> 正因为巴师的老师很优秀,他们营造出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浓厚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学得知识,培养出一批批优秀学子,为国家培养一批批人才。86年毕业后我回东兰,刚开始回学校当教师,我那学校有40多个教师,其中有27个是毕业于巴师。1996年我到乡镇任党委书记,我们班子11个其中有6个是巴师毕业,县直机关就更多。2001年我调任宜州市组织部长,我翻开干部花名册,有很多部门领导和干部都是从巴师毕业,可以说巴师桃李满天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37, 35, 8);">郊游是最快乐的活动</i></p> <p class="ql-block"> 第三次印象深刻的是我到市直后参加的一次市政府常务。2009年的一天市政府召开常务会,我代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参加了这次常务会。会议议程很多,其中有一个议题是由市教育局提交的,研究中职学校举办高中问题。教育局汇报称,多年来由于国家的教育改革,加大对本专科的扩招,造成对中职学校招生的挤压,大部分的中职学校无法招到学生,学校生源枯竭。于是,各中职学校纷纷举办高中,以保持生源的稳定。2004年起巴师增办高中部,命名为河池市第三高级中学。这样也带来一个后果就是中职学校高中化,高中学生逐渐取代了原来的中职学生。国家为了保持中职学校的本色,决定取消所有中职学校举办的高中部,会上讨论很激烈。我了解母校这个情况。当时我心情非常沉重,巴师在我心目中可不是这样的,它不是一个年轻人向往的地方吗?但现实就是现实,谁也改变不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37, 35, 8);">小小照片,深深记忆。</i></p> <p class="ql-block"> 我心情很沉重,很难接受当时的现实。 由于对巴师的情与爱,我打破了以往参加政府常务沉默附合的常态,鼓起勇气为巴师说话。会上,我对取消巴师高中部提出三个不同的意见。理由是:一、巴师与其他中职学校高中部不一样,巴师有市政府明确下文定为河池第三高中;二、巴师所处的地理位置不一样,巴师处于全市教育最落后的地方,又是革命老区,市里有责任支持老区的教育事业;第三、东巴凤的高中教育极落后,学校严重不足,三县只有三所高中,相对于东部一个县都有八九所。当前正值自治区开展的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自治区都全力支持,我们市里更应该支持。后来,那次市政府常务会同意保留巴师举办的河池市第三高中。市长在总结讲话中说:峙鸿的意见很中肯,也很现实,老区支持多少都不为过。最后同意保留河池第三高中。后来我调任组织部副部长、市委编办主任和市绩办主任,我都一直关注着巴师的建设和发展,学校需要增人增编的,我都第一时间受理,最大限度的满足,并多次与黄正杰校长讨论学校的发展,当听到校长讲学校发展态势良好时心中极其兴奋。2021年,为了巴师更好的发展,给河池市第三高中核定单列法人单独编制,并从巴师剥离出去。自此,河池第三高中成为了巴师的一所附属高中,从而保证高中教育和高职教育两不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37, 35, 8);">巴师生活,历历在目。</i></p> <p class="ql-block"> 母校,就象一位慈母。 在那些年轻时代,那些无穷的记忆都会在你的身体里、灵魂中积淀着,萦绕着你生命的丝丝缕缕,形成了你的品位和性格、塑造着你的灵魂和体魄、品质与才干。东流逝水,叶落纷纷,荏苒的时光就这样悄悄地,慢慢地消逝了。也许,你的事业和工作有成,为母校争了光、添了彩;或者是平平地过来,但是母校的史页上都会刻上你的名字,为你自豪,并会永远记住你;如果你为整个民族和国家做出过巨大贡献,那么母校会因你而骄傲自豪、让母校更加光辉灿烂。</p><p class="ql-block"> 我终于知道,无论我飞得多高,走得多远,巴师——我的母校,我的根永远在这儿。时间似一条直线,没有起点,亦无终点,也希望母校永远不断地发展。</p><p class="ql-block"> 我衷心祝福母校明天会更好!</p><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18日于金城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