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路上的追梦人 ——记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旧城中学教师李清富

乌蒙学子张佐才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乡村教育路上的追梦人</p><p class="ql-block"> ——记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旧城中学教师李清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云南扎西这片红土地上,人们提起李清富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来一句:“这个老师太扎实了。”</p><p class="ql-block"> 李清富老师1986年7月毕业于昭通地区师范学校,后获得本科学历,中小学高级教师,现为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旧城中学语文教师。</p><p class="ql-block"> 三十五年乡村教育生活中,李清富老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赤诚,挚爱着乡村教育事业,努力践行“四有好老师”标准。</p><p class="ql-block"> 在班级管理中积极践行“宽严相济,以情动人”的“五会三关”育人理念。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来关心教育,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家长的赞誉、学生的爱戴。</p><p class="ql-block"> 在课堂教学中,认真落实“着眼全面,关注特长”的语文教学理念,着重学生的读写训练。在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特别注重学生写作特长的培养,所辅导的二十多名学生先后在全国、省、市、县作文或征文竞赛中获奖。</p><p class="ql-block"> 他秉承“充实自己,照亮别人”的教育科研理念,主持了两项省级课题和一项市级课题、参与了两项省级课题的研究工作。积极开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三生教育”实践探索,努力探寻“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对策与青年教师成长引领方法等,撰写的教学论文有三十四篇发表,有二十二篇获奖。曾获云南省师优秀教师、云南省科技兴乡贡献奖、云南省中小学幼儿园名师工作室优秀成员、云南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全国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昭通市名教师、昭通市优秀骨干教师等殊荣。抽屉里本本荣誉证书与聘书,见证了一名党员教师三十五年的辛勤耕耘与默默奉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破困局点燃梦想之火</p><p class="ql-block"> 1986年8月12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中师毕业的他分配工作了。拿着威信县文教局(现为威信县教育体育局)开具的介绍信,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旧城。曾经在学校担任实习组长的他,被分到了旧城镇最边远偏僻的龙马村寨头小学任教并担任学校负责人。寨头小学是一所村以下完小,全校有221名学生,七个班,八名教师,其中公办教师只有两名。除了一名年老的民办教师负责修建外,其余教师一人一个班,新到的李老师自然就是一年级班主任了,学生教材也是老师从步行几小时山路外的区政府所在地背来的。</p><p class="ql-block"> 就在那个星期天下午,全村教师集中开会。开完会,村完小陈校长把李老师留下,告诉他:“你们学校五年级班主任找我反映好几次了,要求换任一年级班主任。你看怎样处理才好?”陈校长还说:“你是公办教师,又是学校负责人,要勇于挑重担。看来只有你换来干五年级班主任了。”于是,李老师教了八个字周一年级后又成了五年级班主任。没有想到的是,刚接手五年级班主任满一天,有两名四川籍学生便转学回去了。后来,经过打听才知道,学校已连续三年没有学生考进初中了,难怪当地老百姓总把“寨头小学”叫成“光头小学”。起初,李老师还以为人们在开玩笑,现在总算弄明白那两个四川生要转走、那位代课教师不带五年级是怎么回事了。</p><p class="ql-block"> 一天下午放学后,李老师吃了晚饭,习惯性的巡查教室,发现张维会同学的座位上放着一张纸条,打开一看,上面写道:“老师,对不起,我不读书了,我怕到时候考不起中学给你丢脸。”怎么会这样?李老师心里一沉。张维会在班里成绩不错,决不能让她辍学。李老师急忙锁好学校门,直奔张维会同学的家。路上边走边想对策。因为他知道,有的孩子一旦不想读书,回到家后首先做的就是毁书撕本子,断了再上学的后路。李老师决定不提纸条的事,就做一次普通的“特殊”家访。到了张维会家,孩子的爸爸正在家门前编竹篓,李老师便和他交谈起来。从天气谈到农活,逐步谈到了张维会的在校情况。李老师告诉张维会的爸爸,张维会在学校遵守纪律,学习勤奋,也懂事,只要家长多关心,多督促,不要给她施加过大的压力,一定能考起初中。其实,李老师知道张维会正在屋里吃饭,而且正在偷听老师和她爸爸的谈话。就这样,及时的“特殊”家访没有留给张维会“毁书撕本子断上学的路”的时间。第二天,张维会依旧按时到校上课了。再后来,张维会不但以全班第一考起了初中,还读了高中,上了大学,成了当地有史以来第一只飞出去的金凤凰。</p><p class="ql-block"> 在煤油灯下备课,在煤油灯下批改作业,在煤油灯下指导复习,李老师用激情点燃了孩子们的梦想之火。通过近一年的辛苦付出,终于,在1987年的全市小升初统一考试中,全班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被旧城中学录取,班级平均成绩在全镇22个毕业班中名列第四,学校多年没有学生考上初中的困局终于被打破,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勤耕耘放飞梦想之翼</p><p class="ql-block"> 1990年秋季学期,李老师被调到了回龙村半寄宿制完小,担任了五年级班主任,承担语文、数学教学任务。那可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该班有学生33人,原来的班主任是一位代课教师,四年级时语文、数学统测成绩分别列全镇第十八、十九名,而全镇四年级仅有21个班。这是一个典型的差班。而学校给李老师的任务是不低于50%的升学率(当时全镇依然是小学毕业生近600人,而初中只招120人),困难之大,可想而知。李老师毅然选择迎难而上。</p><p class="ql-block"> 为了留住学生,李老师冬天为孩子们烧热水洗脸洗脚,热天为孩子们烧茶水解渴,甚至还专门买了一套理发工具义务为孩子们理发。真情付出换来了真诚的回报。最终这个特差班参加全市小升初考试,被初中录取16人。虽然没有完成学校下达的升学任务,却也有所收获。语文数学分别由原来的全镇第十八名、十九名上升为第六名与第七名,而且在后来的全县十八所半寄宿制学校毕业班评比中,一举夺得第二名,获得了县教育局颁发的教学质量提高奖。</p><p class="ql-block"> 不太理想的成绩让李老师开始第一次对工作展开全面反思。一年来的回顾与反思——李老师先写下了反思的标题。“看着残兵败将般归去的学生们,一年来与孩子们相处的情景历历在目……”记忆如同打开闸门之水,从笔尖不断倾泻着:“先说说那位长相可爱乖巧、人见人爱的祥容吧。只因家中父母正在闹矛盾,几度辍学在家。经过多次家访,一边做其父母的工作,一边做本人的工作,总算是留住了。后来作为旧城镇15名参赛选手之一进县城,参加了昭通市首届小学毕业生作文竞赛,竟然成为旧城镇参赛选手中唯一的获奖者,获得了三等奖。”</p><p class="ql-block"> “思慧是一位苗族女生,因为家里穷,经常饿饭。这不,又是三天没有来上课了,托人告诉我说‘病了’。一追问才知道是家里没有吃的,饿了几天了。于是,我在班上动员大家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积极为思慧同学献爱心。一会儿,几十张饭票(回龙是半寄宿制学校,家远的学生吃住在学校)就凑在了一起。我及时安排班委把饭票送到了思慧手中。就这样,思慧终于读到了毕业。——哎,真是一群让人感动的好孩子!”</p><p class="ql-block"> “吉坤是班长,成绩不错,可是上课总是坐不住,好动。我以他为素材写了一篇范文——《我们的大班长》,指导学生平时要善于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学习抓住人物特点来写人,效果很好。”“接任本班以来,发现很多孩子因为升学压力太大,思想很不稳定,好几次遇到学生因担心考不上初中而弃学在家,我只好把该上的新课停下,等到放了学去家访,把弃学的孩子追回班里后才又继续上新课。这样一来,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计划。看来,作为教师,情绪上千万不能受学生的干扰,这是今后工作中必须引以为戒的。”……</p><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中,一本16开48页的作业本被写完了,积淀已久的烦闷随风消散,心中已是豁然开朗。后来几经搬迁,那本“反思”虽早已丢失不见,但李老师却因此而养成了反思的习惯,后来的工作也在反思中不断得心应手。</p><p class="ql-block"> 1991年秋季学期,李老师又接任了回龙小学三年级班主任,负责语文、数学的教学任务。三年级时恰遇威信县举办中小学生书法绘画大奖赛,李老师辅导了熊永花、罗明芬、李勇参赛,两人获得了绘画二等奖,一人获得了书法二等奖;四年级时旧城镇举办全镇数学竞赛,李老师辅导四名学生参赛,其中覃绍林、马应海、黄朝兴三人包揽了全镇前三名;五年级上学期全镇数学竞赛,所辅导的覃绍林、马应海二人参赛分获第一、二名,五年级下学期所辅导的覃绍林参加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了一等奖,所辅导的陈刚参加全国小学生“注.提”作文竞赛获得了优秀奖(全县六名优秀奖获得者之一)。该班在1994年6月的小升初考试中名列全镇第一,再次获得了教育局颁发的教育质量提高奖。李老师也于同年9月被评为全县优秀教师。</p><p class="ql-block"> 李老师挥洒汗水,辛勤耕耘,放飞了孩子们的梦想之翼,他曾自豪地说:“在回龙小学的十三年,可以说既是我成就了学生们的梦想,也是学生们遂了我的心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用爱心催开梦想之花</p><p class="ql-block"> 2007年秋,李老师申请调入了威信县旧城中学,担任了115班班主任,承担了114、115两个班的语文课和115班的地理课。2009年秋季学期开学时的行政会上,针对旧城中学教学成绩多年来一直处于全县倒数、每年升学人数不超过一百的实际,担任教学副校长的李老师向校长提出了实施近期“大胆分层,提高声誉,健康发展”、长期“向管理要质量,靠质量求生存,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两步走办学思路的建议,得到了校长的认可,对初三年级进行师生优化组合。这一届最终以高中录取183人的辉煌成绩刷新了旧城中学的办学史。李老师所带的115班共78人,高中录取达69人(含择校1人),8人上了职校。创下了单班升学人数的历史新高。中考学科除英语、体育外,其余学科均获得了县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奖。</p><p class="ql-block"> 2010年7月,在全县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中,李老师承担了“怎样指导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一专题的讲座。整整一个星期的培训,李老师不停地把自己工作中的成功案例分享给培训学员,无论是“数学从考6.5分到考69分的罗敏”、还是“数学从考9分到最终考上初中的杨国辉”;也无论是“从留级时数学考6分到中考时数学考77分的袁光琴”、还是“从进初中后语文第一次考试得2分,到中考时考72分的郑居勇”,每一个案例都是成功引领成长的传奇,每一个案例都是对“差生”不放弃的师爱的诠释。李老师用爱心催开了孩子们的梦想之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注真情收获梦想之果</p><p class="ql-block"> 2016年秋季学期,结合学校安排,李老师毅然选择担任了八年级171班班主任。该班除了政治课外,其余学科均因任课教师的工作调动而进行了调换。因此优秀学生有3人转去了别的学校。由于学生反映地理不好学,李老师除了给他们上语文,还兼上了地理课。后来,全班的历史又学得一塌糊涂,平均分竟然比平行班低近13分,于是,初三时李老师又兼上了历史课。两年时间里,李老师与学生相处融洽,他十分关爱孩子们,孩子们也非常爱戴他。学校组织歌咏比赛时,孩子们以一首《最美的期待》唱出了李老师对他们的期望;毕业晚会时,孩子们又以一首《父亲》唱出了他们对李老师的深情。临近毕业,李老师结合孩子们的名字,给全班73个同学每人写了一首短诗,并制作成了美篇相册留给孩子们作纪念。李老师曾深情地对学生说:“孩子们,我不是在最美的时光里遇到了你们,而是因为遇到了你们,我才拥有了这段最美的时光。”师生之情若此,何欲何求?最终,该班在中考中73名同学全部达到高中录取线,除一名同学直接报读了五年制大专班以外,其余全部考入了高中。在全县中考成绩评比中,该班数学、化学、地理、历史均获一等奖,语文、生物获二等奖,物理、政治、体育均获三等奖。</p><p class="ql-block"> 三十多年栉风沐雨,三十多年耕耘收获;品尝苦辣酸甜,分享喜怒哀乐;点燃了山区孩子心中的希望,放飞了山区孩子心中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三十多年乡村教育路上平凡而感人的追梦故事,被李老师收集整理成了一本书——《师路花语》,已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一位平凡的农村教师践行“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标准写就的工作履历。</p><p class="ql-block"> 三十五年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生活,诠释了一位普通党员教师无悔的选择,头上的斑斑白发与抽屉里的七十多本荣誉证书与聘书,见证了一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执著的追求。</p>

李老师

学生

张维会

班主任

孩子

教师

全镇

学校

语文

威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