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破自我设限的经典心理学定律

悦兮

<p class="ql-block">仔细观察生活,我们会发现,大部分人遇到的事情都是相似的,那么为什么有些人会越过越好,而另一些人却终日在徒劳的纠结、抱怨、痛苦中虚度时光?</p><p class="ql-block">我们的生活质量取决于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如果面对困境时总是沿用固有的思维方式,就好比作茧自缚,将自己绑缚于心灵和意识的困顿中。</p><p class="ql-block">冲破自我设限,这经典心理学定律也许帮到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3, 12, 0);">卡瑞尔公式</b><span style="color: rgb(123, 12, 0);">: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好的准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0, 122, 170);">提出者</b><span style="color: rgb(0, 122, 170);">:工程师威利·卡瑞尔</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唯有强迫自己面对最坏的情况,在精神上先接受了它以后,才会使我们处在一个可以集中精力解决问题的地位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当面对一项新的挑战时,第一步,找出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是什么;第二步,让自己能够接受这个最坏情况;第三步,有了能够接受最坏的情况的思想准备&nbsp;后,就平静地把时间和精力用来试着改善那种最坏的情况。&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美国有一则征兵广告既幽默又智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内容如下:“来当兵吧!当兵其实并不可怕。应征入伍后你无非有两种可能:有战争或没战争,没战争有啥可怕的?有战争后又有两种可能:上前线或者不上前线,不上前线有啥可怕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上前线又有两种可能:受伤或者不受伤,不受伤又有啥可怕的?受伤后又有两种可能:轻伤和重伤,轻伤有啥可怕的?重伤后又有两种可能:可治好和治不好,可治好有啥可怕的?治不好更不可怕,因为你已经死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瓦拉赫效应:每个人都是天才,只要找到自己最擅长的出发点</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提出者: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瓦拉赫</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个人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使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p><p class="ql-block">奥托 • 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一学期下来,老师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父母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不善于构图和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古德曼定理:有时沉默,便是最好的沟通</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提出者: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当你能够心领神会的时候,沉默便胜过千言万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一些商业活动中,适时沉默也是一项有效的沟通技巧。一位厂长打算低价处理厂里的一批旧机器,他估算的最低价格为50万美元。谈判中,一个买主针对这批机器的缺陷,滔滔不绝地抱怨了很久,说它们早就被淘汰了,品相也不好,根本值不了多少钱。厂长一言不发,耐心地听着对方的抱怨。</p><p class="ql-block">最后,那位买主再也找不到用以指责的言辞了,突然蹦出一句:“这批机器我最多只能给你80万美元,再多的话,我可真不要了。”厂长大喜,当即与他拍板成交。这位善于沉默的厂长,一句话没说便轻而易举地多赚了30万美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霍布森选择效应:当看上去只有一条路可走时,这条路往往是错误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提出者: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一种判断只需要说“是”或“非”的话,这不能算是判断。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选择中产生的,只有拟定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方案对比选择、判断才有可能做到合理。只有在许多可供对比选择的方向中进行研究,并能够在对其了解的基础上做决定,才算得上判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没有选择的余地就等于扼杀创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从事马匹生意,他对顾客说:“你们买我的马、租我的马,随你的便,价格都便宜。但你们挑的马必须能够通过马圈的门。”霍布森的马圈大大的、马匹多多的,然而马圈只有一个小门,高头大马出不去,能出来的都是瘦马、赖马、小马,来买马的左挑右选,挑选出来的马不是瘦的,就是赖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霍布森只允许人们在马圈的出口处选。大家挑来挑去,自以为完成了满意的选择,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只是一个低级的决策结果,其实质是小选择、假选择、形式主义的选择。人们自以为作了选择,而实际上思维和选择的空间是很小的。有了这种思维的自我僵化,当然不会有创新,所以它是一个陷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社会心理学家指出,谁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互动话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活中是否会碰到只有一个解决方案,而让你往往很困难选择呢?</p><p class="ql-block">你是如何给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或创造性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权威效应:人微言轻,人贵言重</span></p><p class="ql-block">又称为权威暗示效应,是指一个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p><p class="ql-block">“权威效应”的普遍存在,首先是由于人们有“安全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往往是正确的楷模,服从他们会使自己具备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其次是由于人们有“赞许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规范相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得到各方面的赞许和奖励。</p><p class="ql-block">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了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p><p class="ql-block">实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介事的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认为有气味而举手呢?</p><p class="ql-block">这是因为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学现象,即权威效应。所谓权威效应就是指,如果发表言论的人社会地位高,事业成功,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么他所说的话容易引起他人的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互动话题:</span></p><p class="ql-block">生活中你身边是否有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的人呢?</p><p class="ql-block">在权威意见,你是如何保持自己独立,清醒的思考和判断的?</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