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说的“百年难逢岁交春”是什么意思?真的要百年吗?

陇上人

<p class="ql-block">  农村常言:“千年难遇龙花会!万年难遇谢交春”!说的是农历正月初一打春,叫龙花会,三十晚上打春,叫岁交春。</p><p class="ql-block">上一次的“岁交春”是在1992年,很多人已经经历过了。今年的春节是1月25日,而立春是2月4日,与“岁交春”是无缘了。不过,下一次的“岁交春”是在2038年,这次相信很多人能赶上这个好日子。这两次的岁交春虽然只相隔四十多年,没有 “百年难逢”夸张,但也算比较罕见了,同时这也代表了人们一种美好的期盼。</p> <p class="ql-block">立春是个重要节气,人们对于立春的时间非常关心,并由此产生了很多说法,比如“岁交春”、“寡妇年”、“两头春”等。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伊始,在古代被看作是新的一年的开端,由此可见人们对于立春这个节气的重视程度。</p><p class="ql-block">说的就是在一年之中有两个立春的年份是很难遇到的。而如果大年初一和立春是在同一天,那这更是一百年都未必遇到一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俗语呢,这种现象真的会出现吗?2019年是这样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先来说一说“一年难逢两头春”,我们都知道阳历以太阳回归年用时来制定,一个太阳回归年用时365天又约四分一天,但是地球公转一年的实际时间是365.2422天,所以为了解决这个差异,就设置了每四年设置一个闰年,即增加一个2月29日闺日。而阴历则是依据月亮围绕地球一圈的时间作为一个月的,其中大月是30天,小月是29天。但是其实际天数却是29.5306天,这样下来一年的天数是354天,要比阳历一年的时间少了11.2422天,所以古人为了使日期平衡,就想到了“置闺月”的方法,即在闰年会多一个月,也就是13个月了。在民间比较广的一种说法是“十九年闰七月”,意思是说一十九年中,就会有七个闰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到这里估计很多人已经懂了为什么两个立春会出现在同一年中了。24节气,从立春起,又回到立春止,这时间是不变的,约365又四分一天。这样,在阴历不是闰正月与十二月的闰月的年里,就会出现正月立一次春,到了腊月又立一次春,也即一年两头春了。这种现象,只有阴历年闰月的年份才会出现,无闰月的年是见不到的,甚至有无立春的年。2019年立春落在2018腊月除夕上,2019又不闰月,在阴历年里,是没见到有立春,叫无春年了。2020年闰四月,变成有384天,正月十一立春,腊月二十二又立春,这就是一年两头春,几乎阴历闰月年都如此,19年有七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下来咱们再来说一说“百年难逢岁交春”,这个所谓的百年并不是真的说需要一百年的时间,而是泛指要很多年才遇到一次。在古代的时候立春是非常重要的日子,从这一天之后就意味着春天就要到了,农民就要开始春耕、春种了。而立春的日子正好是在大年初一,是非常喜庆的日子。如果立春和大年初一重合了,会认为这样的年头最为吉祥,有着双春盈门的说法。那2019年的猪年是不是“岁交春”呢?</p><p class="ql-block">今年2月4日是除夕,也是立春</p> <p class="ql-block">近日,颇为意外且毫无缘由地在网络上出现了一个新名词——“谢交春”,随之,该词语便在朋友圈迅速传播开来。</p><p class="ql-block">初见时不以为意,但见得多了,便深觉其害之大,于是不得不为大众表义,为“岁交春”正名。</p><p class="ql-block">“岁交春”不难理解,顾名思义是除夕恰逢立春,但人们所传的“谢交春”又作何解释呢?</p><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分析一下“谢”字的意思:</p><p class="ql-block">《说文·言部》中说:“谢,辞去也。从言,射声。”本以为辞去官职。如:王维的《送张五归山》中的“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 ”,《礼记·曲礼》中的“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等。</p><p class="ql-block">进而,“谢”字又引申为多个意思,如:推辞,拒绝;不用,免;认错,道歉;逊让,不及;辞别,离开等等二十余层含义。然而无论何种意思,放在这里与“交春”同用,都是解释不通也毫无道理的。唯一一个说得过去的,就是“谢”为“姓”意,这样的话,“谢交春”岂非就是一个人名了?试问:始作俑者是谁?和此人是何种关系?是为使其“远近闻名”而有意为之?抑或初衷只是一个无意的玩笑?</p><p class="ql-block">当然,我们或许还可以牵强地把“谢交春”解释为“感谢交春”,因为毕竟有人认为除夕立春此年必是丰收之年,尽管并无科学解释。然而,这样牵强的理由又有几人认可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