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h1> 今天就带你走进一个鲜为人知的杨开慧。<b></b> 杨开慧(1901年11月6日—1930年11月14日),号霞,字云锦,出生于湖南长沙板仓。<br> 杨开慧博览群书,阅读了很多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书籍以及文艺书刊,还练就了一手好毛笔字。<br> 父亲——杨昌济是当时著名的伦理学家、教育家。<br> 母亲——向振熙出生诗书世家。<br> 1918年,杨昌济到北京大学任教,杨开慧随父亲来到北京,在毛泽东帮助下,杨开慧大量阅读了《新青年》、《新潮》等进步刊物。<br> 1920年,杨昌济不幸病逝,杨开慧回到长沙。同年8月,毛泽东在长沙成立了文化书社,杨开慧参加了书社的工作。<br> 1922年,杨开慧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我党最早的女党员之一。<br> 1923年4月,杨开慧带着两个孩子来到上海,继续协助毛泽东工作, 还到工人夜校讲课。<br> 1925年6月,杨开慧协助毛泽东创建了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之一—中共湖南韶山支部。<br> 大革命失败后,杨开慧带着孩子回到长沙板仓开展地下斗争,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等地武装斗争,发展党的组织,坚持斗争整整3年。<br> 1930年10月,杨开慧刚从一个秘密联络点安排完工作回家就不幸被捕了。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不知道!”“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死不足惜,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是她铿锵有力的回答,最终她大义凛然、英勇就义于浏阳门外识字岭,年仅29岁。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气节。<br> 其实,当时杨开慧签个字就能活下来,为何她到死也不签!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了解一下。<br> <h3> 1982年,在重新整修杨开慧故居时,人们在卧室后墙离地面约两米高处的泥砖缝中发现了一叠杨开慧的手稿,其中一封是在她一年多没有毛泽东的音讯时写给同样是共产党员的弟弟杨开明的,但这封托孤之信最终没有寄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封信。</h3> <br> 从这份手稿中我们看到,杨开慧说当年自己好像已经看到了死神,而她却并不惧怕。她已经做好了为革命牺牲的充分准备,因此最后面对敌人的生死相逼,哪怕是要她与最爱的亲人们诀别,她也毫不动摇地选择走上了死亡之路。<br> 杨开慧受“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家风熏染,有良好品德,是一个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忠厚传家的好女儿;青少年时期,是一个聪慧、刻苦、多思、朴素的好学生;还是一位忠贞爱情的好妻子;是一个大爱无疆,忠义教子的好母亲!杨开慧不仅因为是革命的英勇烈士、毛泽东的忠贞的妻子而深受中国人民的敬仰,也因身为“忠烈为民的好学生、忠义教子的好母亲”而备受当地居民的颂扬。<br> 2009年9月10日,杨开慧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