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关于王国维的“壮美”</p><p>原文:</p><p>“美之为物有两种:一曰优美,一曰壮美。苟一物焉,与吾人无利害之关系,而吾人之观之也,不观其关系,而但观其物;或吾人之心中,无丝毫生活之欲存,而其观物也,不视为与我有关系之物,而但视为外物;则今之所观者,非昔之所观者也。此时吾心宁静之状态,名之曰优美之情,而谓此物曰优美。若此物大不利于吾人,而吾人生活之意志为之破裂,因之意志遁去,而知力得为独立之作用,以深观其物,吾人谓此物曰壮美,而谓其感情曰壮美之情。普通之美,皆属前种。”(《红楼梦评论》)</p><p>解读:</p><p>壮美,先要具备审美心态,即无功利之心,即从实际生存利害关系中超脱出来。(举个例子:奶奶逝世时,你完全沉浸在悲痛之中,无暇他顾,那时不存在美与不美。而你此时向我描述天边那颗星星,是有“优美”存在其中的。)</p><p>当具备这种心态时,被审的对象如果与人存在紧张关系(甚至是剑拔弩张的对立),需要动用心志去克服;在这种克服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即:壮美。</p><p>王国维所谓的“壮美”倾向于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体现,这里需要在两个词上加点:一个是“动态”,一个是“过程”。</p><p>(我仅就王国维的观点解释他的“壮美”)</p><p><br></p><p>原文:</p><p>“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过“。“可堪孤馆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p><p>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又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人间词话》)</p><p>解读:</p><p>这段话里,也论述到“宏壮”,即“壮美”。其中,以“有我之境”对“壮美”。所谓“有我之境”并不违背上面“一个动态的过程”、“克服”等词。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举例:“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即“壮”,无我即“优”。这个观点是很值得商榷的。</p><p>因为王国维所说的有我、无我之境,及其所举的例,其实都是有我的,只不过明显与不明显。还有如果针对审美对象来说,王国维的理论有道理;可是若从审美主体来说,此有我、无我却又恰恰要反过来。</p><p>就对象来说,我的色彩不浓,甚至退隐,“人惟于静中得之”,叫“优美”。可是就审美主体来说,这个“静中”,恰恰是一个“搏斗”的过程。扫地僧如何到达少室山大会那个境界,我们不知道。可是可以猜想萧远山与慕容博两个老头最后应该到达了那个“静中”。只要往回想想,这两个人的一生,你就知道他们该用“优美”还是“壮美”来形容了。(建议你抽时间把金庸的小说找来读读)。</p><p><br></p><p>原文:</p><p>“优美皆存于形式之对称、变化及调和。至宏壮之对象,康德虽谓之无形式,然以此种无形式之形式,能唤起宏壮之情,故谓形式之一种,无不可也。”(《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p><p>解读:</p><p>这是对康德的发展,是进步。硬核在于优美倾向于形式,而壮美倾向于内容。</p><p><br></p><p>暂时小结:</p><p>王国维是中国美学从古典到现代的一座无可取代的桥梁,他以西方美学观点奠定了中国现代美学范畴的基础,并且丰富了中国古代文艺批评论说。他使古代文论中“阴柔”“阳刚”与“优美”“壮美”挂上了钩,并且其释“美”与“崇高”为“优美”与“壮美”,我觉得甚为恰当。但其“壮美”说的探讨,还可继续深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