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站要有站姿,坐要有坐姿,走要有走姿,长大了才知道其实还有看姿。最基本的有俯视、仰视和平视。</p><p>所谓俯视,就是从上处往下看,有居高临下之意。最形象的诠释便是杜甫的诗句“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了。站在高处往下看,低处之物尽收眼底,可以真切地体验俯视的审美快感。但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俯视的人往往自认为自己超群出众,人虽未站在高处,但他们从心底里俯视他人,看不起他人。</p> <p>与俯视相对应的是仰视。它们是一对孪生兄弟。喜欢俯视的人,往往也喜欢仰视。看到地位、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内心便产生卑微和惶恐,莫名地生出一副仰人鼻息或俯首帖耳的奴才相;而看到比自己职位、才能低的人,不是俯视就是仰脸。面目可怜可憎。</p><p><br></p><p>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前者是人的本性,后者是客观规律。要优于同类人并不断提升自己就必须奋斗,不奋斗就会像水一样只能往下流。作为励志无可厚非,但仅把追求人与人之间在经济收入、权力、地位、名声等方面的差异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目标则是不可取的。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真正能够“一览众山小”的人廖若星辰,更何况被你所俯视的人中间,比你强的大有人在,只是人家不显山不露水而已。所以,相比之下,以平视的目光看待世界最为人称道。</p><p><br></p><p>平视,是一种不卑不亢的立身处世的方法。自爱自重,不妄自菲薄,收获的是一种尊重。然而,现实生活中能够平视他人的人则少之又少。因为,普通百姓对有才能、有学问的人大多是景仰,对上司却无法平视,只能仰视,否则会产生歧义。所以,只有那些有地位、有水平的人主动放下身段,平视百姓,体现了低调做人的品格,才格外受人尊敬。</p><p><br></p><p>俯视、平视,对普通百姓来说难以做到,既如此,何不把眼光朝低凹处看看。当然,这样做并不是求得处于低凹处的人送上仰视的目光,而是求得内心生活的一种平衡。因为低凹处自有温馨和快乐。再说,人生在世关键在做人,只要淡泊名利,心理健康,积德行善,照样可以“俯仰无愧天人”。</p><p><br></p><p>老子曰:“甘居下流,不争上游。”眼望低凹,享受平衡,幸福矣。</p> <p>人生两道菜(外一篇) </p><p><br></p><p>中国的菜系繁多,有四大、八大之称,也有二十大之说。总之,各地的美食生态令人目不暇接,即便日日翻新,也是尝之不尽。不过,人生有两道菜则必须吃之。</p><p>第一道菜是吃苦。人的一生免不了经历很多苦境,无论你的家境多么优越,有些苦是必须尝的。比如读书,要想学有所成,悬梁刺股的精神不可缺;走上工作岗位,没有吃苦精神,不踏实工作,捧上的饭碗也是不牢靠的。</p><p>现实生活中,一些为人父母振翅护犊,不让子女吃苦,以致到了而立之年也无法自立;离开了父母的照护,连谈婚论嫁都不会;更有甚者,因怕吃苦,“辞职”成了家常便饭,而父母则不以为然:“没关系,反正不用你养家糊口。”殊不知,吃苦流汗长大的孩子才不会倒。</p><p>其实,生活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人都有梦想,若要梦想成真,苦其心志也好,劳其筋骨也罢,说白了,就是让人在苦境中,磨砺出坚韧不拔的意志。正所谓吃苦耐劳,才能百折不挠。</p><p>谚语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里其实说的是要想在某个领域或某个方面出类拔萃、高人一筹,就必须吃得起苦,且吃得要比他人多。当然,吃了苦不一定就能成功,但不吃苦一定不会成就大业。生活中种豆得瓜的事很少见,即使有也长不了。</p><p>第二道菜是吃亏。在我们身边,吃亏、划算的事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一些人工作认真,且有业绩,但疏于与领导沟通,得不到提拔,吃亏了;而另一些人成天叫苦叫累,稍有成绩就摆功,且工于献媚、巴结,反倒得以重用,赚便宜了。</p> <p>可郑板桥却认为“吃亏是福”。这句国人皆知的格言显现出郑板桥为人之道的高境界。有关文史记载,这是郑为朋友书写的一副壁联题头。内容是:“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利于彼,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继平且安。福即是矣。”</p><p><br></p><p>当然,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总是老实人吃亏。老实人吃亏已经成了一种社会共识。但在很多情况下,有些人吃亏恰恰不在于太老实,而在于不老实。比如说谎,为了圆谎,不得不付出高成本,其实已经吃亏了;斤斤计较,寸利不让,舍大逐小,赚了小便宜,其实是吃了大亏,失去的反而更多。因为这些人往往只关注同一个层面的选择,待猛然回首时,才发现自己已经被对手远远地甩在了身后。可见,能吃亏,损己利彼,是一种境界;肯吃亏,外得平,内得安,是处世的一种睿智。</p><p><br></p><p>有识之士常说:“贪图安逸,不肯吃苦,无以成业;但求划算,不肯吃亏,难以立身。”权威媒体也已刊文:“让吃苦者吃香,让有为者有位,不让老实人吃亏。”所以,吃苦、吃亏这人生两道菜还是必须要尝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