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特有的民俗——跳神

八旬老朽 陇上人

<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我们邻村小太平村(现在和峪头是一个村),每年农历七月十二都要跳神,我们都去看。说起跳神,六十岁以下的人恐怕连听说都没听说过,为了不使这个西北特有民俗就这么消失了,本人跟据记忆和查阅文献记载,写此文为民俗研究者提供线索,让年轻人知道这一古老而即将消失的西北特有民俗。</p><p class="ql-block"> 跳神是巫蘸一种,源于远古。请佛、道、儒三教中所有神仙圣人到神坛祭祀。神汉5至8人为主角,上衣只穿一只袖,另一只斜搭肩背,下紧腰带,头包红布,插表花(表花是用表叠成折扇一样的头饰),下为花裙红裤,麻鞋。导具是打单(shan)鼓,鼓为椭圆形,单面,形似团扇,鼓面径1.5尺,周围为铁圈,上箍一整张羊皮,鼓下有手柄,柄下有三个圆铁环,环中有小环数个,以铁条击鼓,咚咚有声。神汉边击打,边跳跃,边唱,身、手、腰随鼓点上下左右舞步扭动,铁环唰唰作响。又高跳空中,口念唱词或咒语,出出进进,高上低下。将鼓在前后、胯下抛起,接住,如杂技。跳神有多变曲调的唱词,舞姿极粗犷,与少数民族祭祀舞极似,证明戎族与中原汉族的礼仪文化在平凉泾川一带交融已久,最后演变成汉族的祭祀仪式。</p> <h3>跳神的程式为两天,第一天请神,设法台,立方杆,悬神幡,下午、晚上请神迎神,诵经发文,迎佛、道所有神仙及孔圣人、七十二贤。并去本村庙里请方神为主祭。</h3> <h3>第二天,沐浴迎贡果,感恩诸神的大恩大德,在庙前十字路或广场栽十几个高杆,系各大神号,下设祭坛,跳神祈祷。中午请五道爷除邪镇煞,也是跳神最精彩的一个项目——开刀。由一神汉法师赤身上法台,口念咒语,众神汉台下击鼓助威,台上法师手执小刀,单腿跪法台,背手用刀刺背中出血,用黄表蘸血,洒向四周,意镇煞除邪避凶,鬼怪远离,全庄平安。后去本庄方神(五圣官)诵经祷告颂神。奠酒,颂三皇。神汉击鼓跳跃唱经更猛,一神汉罚马角(另叙),本村会长立即请上方神神轿(一人驾肩上),扛两雨炮(女人一律躲避),全社人随马角、法师、神汉从庙到法台,又跑向高杆下,敬唱、跳、诵,一路路神请过去,跳过去,跑跳无数次,名为逸神。此时场面激烈,气氛紧张,扣人心弦,有不能支持者,马角用麻鞭抽。有女人偷看者用“五雷碗”打过去(五雷碗就是事先将吃饭用的白碗,上面用墨写上五个雷字,用星红笔画圈把雷字圈住就叫五雷碗),再诵经唱经跳神,献白公鸡一只,献神后法师一口咬掉鸡头,血洒四周镇邪避煞,保全村平安无事。</h3> <h3>跳神,主要敬奉每一村庄方神即五圣宫(山神、土地、牛王、马王、龙王),并请三教、天上地下大神,娱神逸神,保佑一方丰收,人丁兴旺,灭灾驱病,驱逐狼虫恶兽对人的侵害。每次跳神两天一台,在全县各乡镇有关村庄中,每年共有72个固定的跳神神坛,每神坛都有俗定的日子。</h3><h3>所有唱词(上万句)、舞姿、程式,都靠一代代人口传身教,未有任何文字记载。此为第一号抢救的民俗礼仪经典。</h3> <h3>罚马角</h3><h3>巫术一种。是神罚了某一人,由此人代神受罪,代人受罪,又惩罚人的“角色”,也叫“角子”。角子在跳神、取雨等仪式中都出现,用鞭抽打表演不力、受不了“酷刑”的人。</h3><h3>角子手执碗口粗、2米多长的麻鞭(麻扎成),一手抡起,声音脆响,常人是抡不响的。在鼓声中,以麻鞭为导具,做多种舞姿,敬神,示威,响鞭,许多回合后,到高潮处,拿出筷子长的钢钎,口念咒语,周身抖动,忽一左一右把钢钎从腮帮穿过,针尖在左腮出,针根在右腮留,又一根从相反方向插入,不流血,无伤口,又念咒罚神,约1小时,才将钢钎拨出,插钎后抡鞭、响鞭、跑步、舞蹈、念咒,抖动更显功力,妇女小孩吓得哆嗦。除鼓点外,数十根笛子齐奏,为道教音乐,营造出入耳、平稳、悠远而使人永远难忘的音乐旋律。然后全身战傈,边跳边舞边唱。手中有时持皮鼓敲打,有时持铜锣敲打,唱的内容或为咒语,或为回答术神者问话,或厉声驱邪,直到口吐白沫仆倒于地。“苏醒”后称神已离去,跳神仪式结束。</h3> <h3><br></h3><h3>民间传说:</h3><h3>  北方男子跳神师傅叫做端公。有一端公教着个徒弟,一日,端公出外,有人来请跳神,这徒弟刚会打鼓唱歌,末传真诀,就去跳神;到了中间,不见神来附体,没奈何信口箔了个神灵,乱说一篇,得了钱米回家,见他师傅说道:“好苦。”把他跳神之事,说与师傅,师傅大惊道:“徒弟,你怎么知道?我原来就是如此。”赵南星评:此端公过于忠厚,徒弟问他,何不说:“跳神极是难事,妙诀不可轻传,恐泄天机,鬼神责谴,须是三年五载,方可传投,你今即行的去,互将就应付。”可惜轻易说了实话,所谓“若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也。</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