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仁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薏苡的成熟种仁。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要产于福建、河北、辽宁等地。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再晒干,除去外壳及种皮备用,又名薏苡仁、苡米、苡仁,土玉米,薏米、起实、薏珠子、草珠珠、回回米、米仁、六谷子。 中医认为: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归牌、胃、肺经,有利水渗透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的作用,是常用的中药,也是常吃的食物,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 薏仁又是一种美容食品,常食可以保持人体皮肤光泽细腻,消除粉刺、雀斑、老年斑、妊娠斑、蝴蝶斑等,对脱屑、痤疮、皲裂、皮肤粗糙等都有改善作用,入药取小粒薏苡仁,食用取大粒薏苡仁(小粒供药用,大粒只供食用),本品具有四大功效: 1、健脾利水。若因脾虚而出现的四肢乏力、泄泻、水肿,可以薏苡仁煮粥食用,或同怀山药捣为粗末,加水煮烂熟,再将柿霜饼切碎,加入随意服用。还可用于脾肺阴虚,饮食少进,虚热劳嗽等。<br> <br>2、利湿除痹。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挛急等症。本品常配麻黄、杏仁、甘草等同用,煮粥,日日服之,可对肌肉酸痛麻木或湿热所致的拘挛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br> <br>3、清热排脓。本品上清肺,下利肠胃,能清热排脓而消痈。治疔肺痈的成痈期和溃脓期,与苇茎、冬瓜仁同用,治疗肠痈的痈脓已成期,则与丹皮、桃仁、大黄同用。<br> <br>4、清利湿热。单用煎服可治疗热淋、砂淋等症。此外,本品还可用于治疗脚气病中的干脚气证和湿脚气证。本品一般用量为9-30克,清利湿热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薏苡仁内含蛋白质、脂防、碳水化合物、薏苡油、薏苡醇、甾醇、氨基酸、维生素B等,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本品所含的薏苡油有抑制肌肉收缩和抗利尿作用,能减少肌肉之挛缩,并缩短疲劳曲线。在临床上有解热、镇静、镇痛、抑制骨骼肌收缩的作用,并有阻止癌细胞生长及破坏癌细胞的作用。<br><br>因本品味甘而能补牌,淡而能渗湿利水,故津液不足者及大便干结不下者以及孕妇均忌食本品,《本草经疏》:“凡病大便燥、小便短少,因寒转筋、脾虚无湿者忌用。 玉米为禾本科一年生植物玉蜀黍的种子,全国各地均有裁培,别名:玉蜀黍、棒子、包谷、包米、包粟、玉茭、苞米、珍珠米、苞芦、大芦粟,东北辽宁话称珍珠粒,潮州话称薏米仁,粤语称为粟米,闽南语称作番麦。<br><br>中医认为,玉米昧甘,性平,归脾、胃经。具有调中开胃、利水通淋的作用。用于脾胃不健.消化不良,饮食减少或腹泻,兼有暑热者可取新鲜玉米与少量甜椒同炒,稍加素油及调料服用,或加刺梨煎汤服,或代茶饮。 若用于水肿及淋证,可以玉米煎汤代茶,或煎服,亦可加玉米须同用。若治疗尿路感染、急慢性肾炎的浮肿,可用玉米须30-60克,水煎服。此外,用玉米须30克,蒲公英,茵陈蒿各15克,水煎服,可治疗胆囊炎、胆石症、肝炎、黄疸等症。本品食用可煎汤、煮食或磨粉煮粥。<br> <br>玉米的营养成分,每100克含淀粉61.2克、脂肪油4.2-4.75克、生物碱类约0.21克,尚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烟酸、泛酸、生物素等B族维生素,以及玉米黄素等胡萝卜素、槲皮素、异槲皮甙、果胶等。 玉米油的脂肪组成,不同品种的差别较大,其百分比为:棕榈酸6%-22%,硬脂酸0.6%-15%,油酸14%-64%,亚油酸19%-71%。现代研兖认为玉米须与咖啡碱并用,可增强并延长利尿作用,玉米须的浸出液可明显降低血压,玉米根和玉米芯用水煎服,可治疗因尿路结石、膀胱炎和尿道炎等引起的尿急、尿频、尿道灼痛等症。<br><br>玉米油是优质的食用油,人体吸收率达97%以上,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85%左右,其中油酸为36.79%,亚油酸47.8%,亚麻酸0.5%,含多个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是胆固醇吸收的抑制剂,有降脂作用,经常食用可降低人体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对冠心病、动脉硬化症有辅助疗效。玉米油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有抗氧化作用,对延缓衰老有很好的功效。 <br> <br>因本品性平偏凉,故胃中有寒,呕吐清水或冷涎,口淡喜热饮者应少食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