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米与稷米的药用价值与食用禁忌

珍仪本草

黍米为禾本科植物黍的种子,分为两种类型,秆上有毛,偏穗、种子黏者为“黍”,秆上无毛,散穗,种子不黏者为“稷”。我国华北、西北多有栽培,夏秋采收,又名大黄米。<br> <br>中医认为,黍米味甘,性平,归脾、肺、胃、大肠经。具有补中益气、和胃补中之功。若用于肺虚咳嗽时,以本品适量煎汤内服。若用于胃脘疼痛、吐逆及泻痢等时,可用黍米煎汤或煮粥服食。 此外,本品可治小儿鹅口疮,不能饮乳,以黍米汁涂之即可。若治汤火所灼未成疮者可用黍米、女曲(酒曲)等份,各熬令黑如炭,捣末,以鸡子白和涂之。本品内服可煎汤、煮粥或掏取泔汁;外用研未调敷。<br> <br>黍米的营养成分:每100克含灰分2.86克,粗纤维6.25克,粗蛋白15.86克,淀粉59.65克,含油5.07克,其中脂肪酸主要为棕榈酸,以及廿四烷酸、十七烷酸、油酸、亚油酸、异亚油酸等。蛋白质则有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醇溶蛋白等种类,还含有少量维生素。 由于黍米质黏性平偏温,大量或者经常食用有助热生湿之患,易使人烦热,发肿胀,故不可多食,且小儿不可久食。《食物本草会纂》:“多食令人烦热,昏五脏,软筋骨,令人好肿。”<br> <br>稷是禾本科作物,别名为粢米,穄米,糜子米。稷起源于中国北方,史前已有栽培,殷商时期就已经成为人们的主食,也正因此,中国古代把国家称为社稷,社指土地,稷就是指粮食,可见稷在古代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主要种植在中国东北、华北丰口西北地区。 《本草纲目》:“稷与黍一类二种也,粘者为黍,不粘者为稷,稷可作饭,黍可酿酒,犹稻之有粳与糯也。<br> <br>中医认为,稷米昧甘,性平。归脾、胃经。具有补中益气,凉血解暑的什用,可用于治疗中气不足所致食欲不振,食后易胀,面色淡白,乏力倦怠等症,也可用于治疗中焦脾胃升降失和所致的腹部重坠作胀,食入益甚,或大便频数,以及气少乏力,肢体倦怠,声低懒言,头晕目眩等症; 也可用于血分有热,迫血妄行所致的吐血、咯血、咳血、衄血、尿血、便血、痔痿出血及妇女崩漏下血等症;<br> <br>还可用于夏季炎热伤于暑邪所致的头重眩晕,身热、多汗、心烦、口渴、恶心、呕吐、小便短赤、少气懒言、倦息乏力等,此种症状可用稷米90克炒黄,加水两杯,煎取一杯,一次温服,再煎二渣熏洗全身,本品内服应煮食食或研末。 由于稷米性质寒凉,多食可损伤体内阳气,对牌胃虚寒者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使脾胃中的阳气更进一步减少,加重虚寒的症状,故脾胃虚寒者忌服之。另外,本品不同与川附子同用,《日用本草》:“多食发冷气,不可与川附子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