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3><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把温暖送到心里</b></div><font color="#ed2308"><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让笑容绽放脸上</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1)</b></div></b></font></h1><h3><br></h3><h3> “摄影是部队培养的,脱了军装初心不变,我要用相机把退役老兵的风采纪录下来,让军人的家国情怀、红色基因和优良传统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下去”。</h3><h3> 郇留根,四级警士长,在部队的培养下,从开始学会写新闻稿、词歌、散文开始,逐步掌握了摄影、摄像、影视后期剪辑制作和无人机航拍等摄影摄像技术,先后参加过抗洪抢险、抗震救灾、南疆物资运输等急难险重任务的采访报道工作,撰写的文字稿件、拍摄的电视新闻和新闻照片先后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解放军报》、《人民武警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自治区级新闻媒体刊播发稿件百余篇,先后两次荣立三等功。</h3><h3> 在一次野外拍摄任务中,为保护摄像器材不慎摔倒受伤致残,为了不给组织添麻烦,2016年他主动放弃政府安置而选择复员,一边疗伤康复,一边利用专业技术开办了摄影摄像工作室。</h3><h3> 工作中常常遇到一些步履蹒跚的老人找他拍照,为的是把最美的画面定格在瞬间留给后人。于是他便萌生免费为老革命、老八路、老红军和老人拍照的念头,并打出广告为老革命、老红军、老英雄、老模范、老先进、老典型、退役军人、残疾人、家庭困难群众免费拍照,为现役军人、便民服务站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公交车司机、的士司机、公交站台执勤人员、学生(含幼儿园)半价拍照。</h3><h3> 他想把在部队所学到的技术运用到为退役军人和居民服务之中,正是记录和传承的好机会。可是,想起来容易干起来难,一是单靠他个人受众人群非常少,二是年纪大的行动不便,三是居住分散。但军人志向和本色支撑着他,义无反顾,坚持到底。</h3><h3> 于是白天便扛着沉重的照摄像器材,走进老兵家中,上门走访拍摄,晚上加班整理剪辑制作,起早贪黑,有时三顿饭并作两顿吃,有时要赶上百公里的路程,有时半夜回家,顾不上洗漱倒头就睡。长时间奔波在外,遭到家人的反对。他也曾有过放弃的念头,但每当想起那些老英雄、老军人、老先进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抛头颅、洒热血、炮火硝烟中奋勇杀敌、枪林弹雨里生死度外,自己又重新鼓起勇气,坚定一种信念,执着而努力的把为兵为民服务的事情做好,把红色基因先进事迹记录下来传承下去。</h3><h3> 近年来,他跑过许多退役老兵家庭,听到许多感人的故事,也见证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h3><h3>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通过照片去感受他们人生中那些精彩的篇章和难以忘怀的故事。<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英雄不老</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忠诚无悔</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b></p><p><br></p><p> 2019年9月25日一大早,刘兴先身着儿子刘宝为他精心准备的一套崭新的56式军服,显得格外精神,端坐在客厅,等待着千里之外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三十一团(尉犁县)工作人员前来为他颁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p><p> 一直缠绕在九旬老人心头的结终于释怀了,久违了的笑容又回到老人的脸上。至此,一个多年不为人知的传奇人物的故事也成为邻里之间的佳话美谈。</p><p> 刘兴先,一名普通的抗美援朝老兵,1928年出生于山东省夏津县,为了活命,从小随父母举家闯关东,在辽宁省凌海县集中村安家落户。出生在旧社会的刘兴先,在饥饿、贫穷、艰苦的环境中磨砺成长,从小养成了勤劳尚义的习惯。</p><p> 1948年,刘兴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在三年抗美援朝战争中,机智勇敢,浴血奋战,历经上甘岭、飞虎山等五次大的战役,身负重伤,圆满完成任务。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洪抢险和祖国建设,两次荣立三等功,1955年12月,因超龄未能提干,按战士复员。 1959年从东北辗转到西北,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最基层的尉犁县哈拉洪农场安家落户,为兵团和边疆建设贡献力量。三年的战争洗礼,七年的军旅生涯,一生的军人身份,给他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p><p><br></p><p> 退休后,他从没有因为打过仗而居功,也没有因为没提干而气馁。他常说:旧社会,当长工被白眼,吃不饱穿不暖,有了共产党人民得解放;参加解放军,朝鲜去打仗,立过功负过伤,但比起牺牲的战友,真幸福该满足;是军人,脱了军装仍然是战士,就应该服从分配;是党员,到哪里都得发挥作用,就应该听党的话。</p><p> 刘兴先经常教育子女,要多为社会为他人做点事,不要给组织添乱找麻烦。刘兴先的小儿子刘宝,受父亲的影响和熏陶,如今从事乌鲁木齐市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个性化教育培训工作,想为他人所想,尽心尽力为退役军人提供服务。</p><p>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刘兴先同志退休后,户籍被注销,许多待遇问题未能得到落实,总有一个心结未能解开。</p><p> 农二师31团人武部彭建国部长得知刘兴先的情况后,立即联系相关部门,主动与刘兴先老人及家人联系,并多次表示:会积极为刘兴先办理所有手续, 会负责把这个事办好。</p><p> 31团纪检书记高艳荣,连续几天查阅档案资料,每天忙到深夜凌晨,终于查到刘兴先老先生的档案,决定要亲自到乌鲁木齐市,为可敬可爱的老兵刘兴先颁发光荣证、悬挂光荣牌。</p><p> 老人激动地说:那些荣誉只能代表过去,做为一名普通的老兵,能得到党和政府的认可,我刘兴先无悔更无憾。</p> <h3></h3><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兑现半个世纪的承诺</font></b></h1><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3)</font></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 素有“西部歌王”之称的王洛宾改编的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经维吾尔族著名歌唱家克里木演唱,使远离乌鲁木齐市的达板城小镇一夜之间闻名于天山南北。从此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吸引了众多慕名前来的外乡客,但真正留下来的屈指可数,其中有一对夫妻却在这里安家落户,从而见证了这个小镇的发展变迁,他就是战斗英雄刘绍华和妻子孙传爱。</div><p style="text-align: left;"> 刘绍华家,房间不大但却窗明几净,整结有序。老伴孙传爱捧着摄影师郇留根为二老拍摄的结婚55周年纪念照,一种掩饰不住内心的幸福和喜悦溢满耄耋老人的脸颊。穿上婚纱拍摄结婚照,对现在步入婚姻殿堂的年轻人来说,是再简单寻常的事情,而对老人来说却坚守和等待了半个多世纪。</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刘绍华的哥哥刘凡芝,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1957年,正值青春年少的刘绍华在哥哥刘凡芝的影响下,积极报名参军,成了一名中国人民海军战士。1958年8月23日在参加炮击金门战斗中,身为有线班班长的刘绍华冒着炮火检修通信线路,不幸被弹片击中头部,血流不止,当发现线路被敌人炸断后,他不顾伤势严重,强忍着剧烈疼痛,用双手连接起被炸断的通信线路,使得通信电报正常发送,确保了战斗指令的顺利传达,为战斗胜利立下了决定性的功劳,受到海军通报表彰,荣立三等战功。<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h3><p style="text-align: left;"> 退役后,他回到山东老家与小他8岁年轻漂亮的姑娘孙传爱喜结连理,并承诺照一张结婚照,要给她一辈子最为的关心的爱。但由于当时物质馈乏,为了生活而奔波劳碌,照结婚照的事情也就暂时搁置。紧接着他们为支援边疆建设,怀揣着部队开具的证明,携家带口来到新疆乌鲁木齐达坂城公社的东沟大队,随后又安排到达坂城,一边工作一边组织民兵训练,这一干一呆就是50多年。</h3><p style="text-align: left;"> 退休后,他与老伴扎根达坂城小镇,为小镇建设奉献着余热,他利用业余时间<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为医院、工厂、学校讲解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span></h3></div><h3></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听爸爸讲那动人的故事</b></font></h1><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4)</font></b></div></b> “只要爸爸从地州回来,我和奶奶总爱围坐在他的身边,听他讲过去和现在‘戍边当勇士、爱民做模范’的动人故事”。柯尔克孜族小伙塔兰提别克一说起父亲库尔班.艾买提,脸上总会露出敬佩自豪的笑容。
爸爸从部队领导岗位上退休了,但还是一直往返于南北疆,忙于支助贫困家庭,忙于宣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忙于讲解民族政策,忙于讲述红色故事,他始终把讴歌边疆、促进民族团结、奉献美丽新疆做为一生的追求而乐此不彼的工作着。
受父亲影响,大学毕业在读研究生的塔兰提别克,放弃进机关工作机会而选择基层社区,扎扎实实、默默无闻、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工作,受到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的由衷赞叹。
塔兰提别克说他有两个爸爸(一个是亲爸、一个是舅舅),两个爸爸都是军人,从小跟着舅舅库尔班.艾买提生活,舅舅对他比亲儿子还亲,所以他一直称舅舅为爸爸。
小时候,塔兰提别克常常听别人说爸爸是个英雄,但从来没有听爸爸对他讲过自己的事迹,只是告诉他要好好学习,要与身边的各民族成为好朋友,长大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对边疆有用的人。长大了,才从别人那里听到父亲的先进事迹,从电视上、报纸上、书刊中了解父亲的点点滴滴。现在父亲在闲暇时间会跟他讲军营的火热生活,讲党和国家对民族干部的关心,讲爱边疆讲奉献的故事,从父亲爱党爱国爱边疆、珍惜民族团结关爱贫困家庭的家国情怀中,他更加敬佩自己的父亲,并决心做一个向父亲一样踏实工作一心为民的好人。
父亲库尔班.艾买提,1963年12月出生在新疆阿图什市吐古买提乡一个偏僻边境乡村的柯尔克孜族人家。爷爷和奶奶没有上过学,但却经历了从贫穷到富裕,见证了边疆的发展变化,深感共产党的伟大,民族团结的重要。爷爷经常对爸爸和我们说:“柯尔克孜族的人们,常年生活在边境地区,守护边境是我们首要责任和优点,所以永远要听党话跟党走,拥护解放军,党是我们的光”!<div><h3> 爷爷经常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对我们家庭所有人影响深远,爷爷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是个很有远见很有能力的人,在哪个时候就开始关心教育,由于家庭条件不允许,就没有让爸爸(舅舅)和我妈妈上过大学。后来我们四个孙女孙子出生后,爷爷给爸爸妈妈说,必须把我们四个都培养成大学生。我记得爷爷性格稳重,做事淡定。每次放假回家,爷爷总忘不了叮嘱我们,要做好人上好学,非常注重我们的言语和行为。</h3><h3> 受爷爷的影响,我的两个父亲都应征入伍,特别是我的(舅舅)爸爸,从一名士兵成长为军分区副司令员,退休后依然保持军人本色,常年奔波于新疆地州,传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民族团结政策和国防教育,常年支助各族贫困学生、孤寡老人、退役老兵、老民兵,常年上高原下基层,为名族群众讲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专题宣传,给民兵讲国防教育,给小散远地区党员讲光荣传统,他以一个优秀共产党员、一名合格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平凡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先后被国家民委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被原解放军三总部表彰为“学雷锋先进个人”,被南疆军区授予“昆仑卫士”等荣誉称号,曾先后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h3> 在父辈的感召下,塔兰提别克和家人们都在以他为榜样,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践行一个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塔兰提别克说:我生在新疆、长在新疆,我要向爷爷、爸爸那样做爱民模范,建设新疆、奉献新疆,把家里的红色故事讲好,把红色基因接力好传承好。<b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div>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让专长在国防事业中发挥到极致</font>
</b></h1><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5)</font></b></div></b> “爷爷,再见!早点回来”。
尽管新疆的天气寒冷,小可可、小乐乐还是在姥姥的带领下挥手向姥爷再见。这种画面在他的印象当中早已经习以为常。
他就是退役军官文生强,又一次告别家人应邀到南疆基层部队去辅导射击训练。
文生强,1米85的个头,魁梧高大,长年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脸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眉毛浓密,目光如炬,棱角分明,彰显军人的刚毅;陕西汉子的直率和浓郁的乡音让人感到温和近人。
老文是1978年2月为了保家卫国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应征入伍,开始军旅生涯。 新兵训练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勤奋努力,刻苦训练,各项工作任务,训练成绩均名列前茅。
新训结束,经过考核筛选,被分配到特务连,当了侦察兵。于是就与各种训练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军事地形学,射击,游泳,攀登,障碍,擒拿格斗,还是其他的技能课目",都成绩优异。并练就了一手好枪法,无论是手枪,自动步枪,冲锋枪,轻、重、高射机枪,四零火箭筒等各种轻武器。无论是卧姿,跪姿,还是立姿,无论是对固定目标,还是对运动目标进行实弹射击,他都是弹无虚发,百发百中。他使用班用轻机枪,在100米距离上,射击胸环靶子,10发子弹,一次长点射,打出97环的好成绩,在部队当中被誉为“神枪手"
1979年春节,文生强给父母写了一封信并将全年的津贴费40元寄回家中,信中写道:达(陕西方言称父亲为‘达’)、娘,儿子在部队工作一年没有干对不起咱家的事,过年了,给家寄40元钱,这是我当兵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不管以后如何,我干任何事都对得起达(父亲)、娘和文家。<div><h3> 同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广西、云南1300多公里的边防线上,一场震惊世界的"对越自卫反击作战”打响了。当年文生强也和无数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当时都17岁,18岁,19岁)一样,在极度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从云南方向出征,参加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在参战的日日夜夜,他把青春交给了党,交给了亲爱的祖国,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他知道,成千上万的军人,为了保卫祖国和人民,为了祖国的緊荣昌盛,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会在战场上流血牺牲。他在随侦察大队70多人偷渡红河执行特殊任务中,天还下着小雨,荫蔽前行,当行至越南境内几十公里时,被敌人发现,上百名越军将他们团团围住,而地形对我军很不利,地形复杂,山高林密,坡陡路滑。背面是悬崖陡壁,前面是水库,对面就是敌人的轻机枪、重机枪火力点,首长命令他们班堵截从前方大桥增援的敌人,当他们班行至大桥时,有三四十个敌人正从大桥上冲过来,50米,40米,30米,说是迟,那时快,他们班的战友同时开火,打死了从大桥上冲过来的全部敌人。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战役进行的非常惨烈,我军伤亡很大,一但到了天亮我军境况更加危险,为了掩护大家,他请求留到原地掩护剩余人员抢占有利地形,想法突围,敌我双方打到第二天中午,我军伤亡惨重(牺牲了50多人),第一个牺牲的是他的同乡战友董特柯,打到第二天早晨的时候整个山头就剩下他和四川棉阳77年兵胡泽念俩个人了,可是正面几百敌人向他们疯狂冲来,胡泽念给他讲:“ 敌人冲过来,瞄准再打,打一枪换个地方”,话音刚落,被敌人一发子弹从他嘴里打过,壮烈牺牲了。从战争看到了那场战役的惨烈性,他们的全身都是鲜血和泥浆,牺牲的战友手里还紧紧的握着冲锋枪,他们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打到最后的一刻,没有一个人投降,没有一个人被俘。</h3><div> 在当天晚上与敌遭遇,无法突围,由于文生强在战斗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灵活机动,打死敌人数名,积极抢救护送伤员,为了保证战友安全,先后多次对情况不明的敌人指挥部,自己请求查明内情。作战勇敢,表现突出,荣立战功并火线入党。
战争结束后,文生强更加坚定了继续为部队奉献青春的思想,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新疆军区乌鲁木齐陆军学院深造,毕业后留校当了一名军事教官。在他新训掌握射击要领的基础上,刻苦钻研,对各种轻型武器的运用,特别是射击进行潜心研究,在无数次的实践中独创了文式射击法,并把积累的经验运用到教学和实践训练当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他决心在工作中,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三尺讲台,默默耕耘,这一干就是二十八年,为部队培养了无数优秀学员。
在教学工作之余,积极参加学术科研活动,累计在全国、全军、军区级以上刊物共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并有7项教学、科研成果获一、二、三、四等奖。几十年走过的军旅生涯,近万个日日夜夜,感慨万千。期间,15次受到嘉奖,4次被评为优秀教员,1次被评为模范教员,数次被评为优秀党员,2次荣立三等功。
1999年,文生强为抢救打捞两名民族落水儿童一事被传为佳话,在军内外影响很大,增强了军民和民族团结,受到军地各级领导的好评,事迹在阜康电视台播放十日有余,并荣立三等功一次。
退役后,本想静下心来,好好照顾家庭以弥补在部队工作时的缺憾,带着爱人到处转转,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但一些老首长和战友频频发来邀请,让他辅导战士精准射击训练,而且手到擒来,效果明显,在短时间内能收到非常明显的效果,于是找他讲课协助训练的单位越来越多。他深深的感到自己的责任也越来越大,肩上担子越来越重,于是便下决心把在院校学到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再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部队的战士。就这样,他放弃了陪伴家人的承诺,一门心思把特长在部队训练中尽情发挥,退役不褪色,一直在为全区各部队指导训练,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国防事业和部队建设,退役十年来,他先后到几十个单位(47集团军,各军分区及武装部,兵团军事部,学校,公安局,武警总队各支队,武警七师,防空旅,炮兵旅,汽车旅等单位),深入训练场百余次,手把手传授射击技能,受益官兵达上万人次,受到基层官兵的好评,大家亲切称他为:射击训练场上的不老松。
许多战友见了说:老文,这一把年纪都己退役的了,无名无利还那么拼命干啥,不如在家陪陪老伴、带带孙子,享受天伦之乐。每每听到这些,他都一笑了之。
老伴说:我们家老文是个坐不住,闲不下的人,退役前为了部队教学经常顾不了家,现在退役了忙于帮助部队训练还顾不了家,不过他就这点爱好,这也是他的特长,就让他好好发挥一下余热,为部队为战友再出点力做点事。
正是因为有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文生强才将他的射击专长在国防事业当中发挥到极致。
<h3> </h3><h3></h3><h3></h3><h3></h3></div></div><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梦圆阅兵村 走过天安门</font></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 (6)</font></b></h3><h3><font color="#191919"> 亲爱的战友们,我已安全到家了。</font>再见了我的特战梦,再见了我的阅兵梦……</h3><h3> 这是走过天安门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特种兵方队女兵王娟向战友的告别。</h3><h3> 王娟,1995年出生。2014年9月从甘肃定西入伍。服役于武警新疆总队某部女子特战大队。2016年9月转改为士官,同年10月入党。</h3><h3> 当兵期间曾担任过副班长,班长,队列训练教员,党委委员。参加过总部搏击培训,新训骨干培训,驾驶员培训,北京猎鹰搏击培训、体育局体能培训、专勤专训、快反射击等诸多培训。2018年,在国防大学参观演示科目和迎新兵、接见领导、新学员下队、军民联谊以及各大文艺汇演、团拜会、节日庆祝、老兵复原等诸多演示科目,王娟都以教员及队员的身份参加。带过两次新兵、一次预备特战队员集训。当两年特战班班长。
2019年5月,被选调参加阅兵。由于去的晚训练处处都跟不上大家压力特别大,加之自身在特战训练中身体有部分受伤,训练疼痛时靠止痛片坚持,中午时常一个人自己去加班,衣服湿透透才会回来。之前一直是预备,但她从来没有放弃过,一直坚持着训练。靠努力和平常的加班儿感动了教练,教练决定让她试试,她抓住机会坚持不懈的努力着,最终走上了阅兵场。接受习主席以及党和人民的检阅。
阅兵开始的时候,王娟的家人、朋友、战友还有她所带的兵,激动的围在电视机旁,寻找找王娟的身影。看到她出现在银幕面前时,王娟爸妈和她带的兵激动地流下了眼泪,一直说着:你太棒了!班长,你是最棒的!女儿,你是最棒的!
王娟能坚持走下来的是领导的鼓励,战友的支持,还有父母的期盼。王娟说:“答应过我们班人,一定会带着他们的照片,正步走过天安门,接受习主席党和人民的检阅”,王娟做到了。<br></h3><h3></h3><h3></h3><h3></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结束语</font></b></h1> 伟大出于平凡,平凡孕育了伟大。<span style="font-size: 17px;">他们是新中国的保卫者建设者和见证者,他们的人生经历将成为激励新一代青年的榜样,他们的家国情怀将在新疆这片沃土上深深扎根,代代相传。</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