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大愿法师:当代公认的开悟禅师</p>
<p class="ql-block">四年前,我曾三次造访六祖寺,参与内观禅与针灸前行禅等禅修活动,亲见大愿法师。法师气宇轩昂,其般若智慧如明灯般照亮人心,带来清净与沉稳的力量。四年后的今天,读到大愿法师的《我们执着什么?》,倍感亲切。法师以现代清新明了的语言,将古籍中晦涩难懂的禅宗公案娓娓道来,令人耳目一新。若能契入禅宗公案的意境,关键在于是否能将向外追逐妄想的心,转化为向内求的菩萨之心,即开启“不执着的智慧”。在禅宗圈内,能够点破公案谜底者,必是明心见性的禅师,故同参道友皆称大愿法师为当今开悟禅师之一。</p> <p class="ql-block">二、开悟禅师的另一特质:治病救人</p>
<p class="ql-block">拜见大愿法师时,大厅内外排着长队,其中不少人是为求医问药而来。我方知法师精通中医,这源于禅定功夫带来的慈悲心。《黄帝内经》中提到,高明的医生不仅在于手段巧妙,更在于慈悲心。而慈悲心则源于禅定。大愿法师与古来高僧大德能治病救人,不仅因其禅定功夫令人信服,更因信心本身能消解病痛一半。战胜疾病的关键在于心态,心病乃百病之源。心态端正则阴阳平衡,免疫增强,百病不侵;反之,怨气、火气、怒气耗损阳气与阴精,阴阳失衡,百病丛生。佛教抓住了治病治心的关键,故高僧大德精通中医不足为奇。现代社会中医式微,或因现代中医师在唯物主义教育下唯利是图,心浮气躁,自身多病,何以治病?</p> <p class="ql-block">三、“身、心、性”的作用原理与过程</p>
<p class="ql-block">四年前读过凤仪老先生的“伦理治病”法门,一直未能透彻理解。今年研读《黄帝内经》,结合七年学佛与打坐经历,对“身、心、性”有了更深领会。读《身体只是生命的一个部分|梁冬对话刘力红》后,将“伦理治病”法门与《黄帝内经》及佛教修行串联,受益匪浅。凤仪老先生强调情绪对身体的伤害,认为“怒伤肝,恨伤心,怨伤脾胃,恼伤肺,烦伤肾”,这些情绪实为人的秉性,修行法门旨在对治后天形成的秉性。刘力红指出,“身”属形而下,“心”有所触及,“性”则未涉及。能量级别低者难影响高者,高者易影响低者。“身、心、性”即为此能量关系,“性”为道,“身”为器,“心”介于其间。明心见性尤为重要。</p> <p class="ql-block">四、超越自我的过程便是明心见性</p>
<p class="ql-block">心性不仅决定身体,也决定工作与学习。通过《禅修改变了他们,他们改变了世界》中讲述的硅谷与IT精英禅修现象,说明心性对工作与学习的决定性作用。商海起伏伴随心海沉浮,财富、名声与地位带来的更多是烦恼,而禅修能指点迷津,带来内心平静,以更好状态面对工作与生活。西方世界中,禅修已超越东方佛门修行,焕发新力量。理性世界达到一定高度时,人需超越自我,禅修是必经之路。乔布斯、马云、张朝阳等商业领袖通过禅修实现自我超越,可见其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五、明心见性难吗?</p>
<p class="ql-block">开悟并非神秘莫测,而是修行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读《你开悟后会有什么变化?》,对照开悟情形与自身状态,发现开悟有可量化的指标。有人将开悟神秘化,甚至与神通挂钩,实则开悟是修行人通过打坐修炼能达到的境界。文章详细描述了开悟的具体证量,包括气脉变化、知觉变化、心态变化、气质变化与形相变化,为修行者提供了明确方向。</p> <p class="ql-block">六、附文章:《你开悟后会有什么变化?》</p>
<p class="ql-block">开悟是对生命及宇宙本体实相的真实发现与觉知,又称见道、明心见性。它是修行中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世间与出世间的分界点。修行者一旦开悟,即证得菩萨初果,知见与佛平齐,即心成佛。开悟包括感知、思想与身心状态的变化,具体证量包括气脉变化、知觉变化、心态变化、气质变化与形相变化。开悟并非高不可攀,善根足够、方法对路者皆可达成。开悟仅是修行的开始,后续还需不断努力,以达圆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