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跑者名片</b></span></h1> <h3>波士顿马拉松对我来说也不算陌生。称不上老司机,但这是第四次去参加马拉松跑者所称的朝圣之旅。</h3><h3>说起和波马的渊源,还要追溯到获取波马资格的2010年费城马拉松首马。2009同事兼跑友刚刚跑完陆战队马拉松,并且BQ2011年波马。那时候的我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同事很兴奋,我也觉得这人特别了不起。但绝对没有达成兴奋的共鸣,原因是我并不知道波马参赛资格以及波马是什么。相反他能跑完马拉松,让我觉得不是常人能做到的。随后他解释说,要参加波马,必须跑一个波士顿马拉松组委会认可的全马比赛,并且达到最基本资格,也就是大家津津乐道的BQ。所谓BQ,就是波士顿马拉松的 "报名门槛限制" ,指的是全马成绩的最低标准。能参加波马本身就是一种荣誉。原来还有这么多玄机,能跑波马让我肃然起敬。</h3><h3>同事开始劝我跑一个马拉松。他的理由很简单,说我已经参加了这么多不同距离的比赛,其中几个半马成绩都不错,为什么不跑一个马拉松,并且很有可能BQ。当时自己心里没有底,一直觉得马拉松是极限运动,与我无缘。经过长时间的思想斗争,抱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很严肃地把跑马放到议事日程。</h3> <h3>2010年准备马拉松时面临许多挑战。比如没有微信,近乎没有华人跑步,所以大部分时间是孤军奋战,偶尔去美国跑步群成绩周末的龙瑞。没有Garmin 跑表,没法知道自己的速度,好在家附近的trail每迈都有标志,这样用stop watch可以计算出配速。训练计划是从网上打印出来的Hal Higon intermediate 计划。虽然18周的训练比较辛苦,但收获颇丰。首🐎3:16获得2012年波马参赛资格,正式成为站在波马起跑线的人。</h3> <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BQ2018波马</b></span></h1> <h3>2016年飞柏林参加柏林马拉松,目标就是瞄准2018波马。心想事成,有赛后啤酒做动力,以3:24顺利完赛,BQ5分多钟。没有跑出自己想要的成绩,但是拿到了波马名额也不虚此行。2017年10月陆战队马拉松一不小心打破了自己首🐎的成绩,PR了。这可是经过7年之痒才取得的,心里有难以抑制的高兴。心想可以等到2018年2月份向波马组委会提交最新成绩,这样比赛出发时可以向前移一些。没有想到的是,陆战队马拉松三周之后,回国出差顺便跑了上海马拉松。上马在分配跑者出发的逻辑很奇葩,他们只承认上海马拉松的成绩,任何其他比赛成绩没用。虽然被放到了最后面,需要突破重围才能跑得开,同时有幸认识亚特兰大来的女神(见图,今年大苏尔马拉松再偶遇)。但是当穿过终点线时发现还是PR了,BQ了20多分钟。这个成绩就是大家津津乐道的NBCQ。</h3> <h3>大苏尔马拉松起点遇到红军</h3> <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天气</b></span></h1> <h3>新英格蘭的4月天變幻莫測。有陽光明媚,風平浪靜;有陰雨綿綿;有狂風大作,風雨交加;有酷暑也有嚴寒。</h3><h3>經過2012和2017的高溫,以及2015風雨交加和親身經歷輕度失溫。心裡一直夢想著能在雪中或風和日麗的天氣跑波馬。</h3><h3>波馬群里很早就開始議論比賽時的天氣。好多熱心人還經常把天氣預報放到群里。憑以前三年的經驗,這些預報都不准,只有在最後一周才相對靠譜。現在擔心為時過早。</h3><h3>比賽前5天的天氣預報依然顯示低溫,全程下雨,並且一路逆風。看樣子今年會重蹈2015年,並且比2015年更猛烈。2015年穿的衣服比較少,23邁發現自己已經失溫,所以只能降速完成後面3邁多。跑前check in 的衣服也不夠多,跑完換了乾衣服之後,依然很冷。</h3><h3>當老司機沒有經驗可分享時就只有總結教訓的份啦。現在想想2015年的波馬還能感覺到冷。面對今年的惡劣天氣,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h3><h3>知道一路要下雨,所以做好了雨中狂奔的準備,但是跑之前一定要保證衣服,鞋襪乾燥。</h3>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启程朝圣</b></h1> <h3>由于天气的不确定性,启程前收拾行李本身就变成了一种挑战。需要准备各种不同方案,如果像天气预报说的要怎么准备?如果突然变暖和穿什么?东拼西凑整整一箱满满的。这是跑步以来东西最多的一次,何况也只是在外面住一晚上(可星期一飞机由于天气原因取消航班,偏偏要住两个晚上)。</h3><h3>星期天早上冒雨从费城飞往波士顿。飞行一个多小时安全降落波士顿机场,之后直奔酒店办理入住手续,然后在公交奔赴EXPO。</h3><h3><br /></h3>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赛事博览会</b></h1> <h3>到达EXPO雨渐停,雪花开始飘扬,泠冽的寒风无法让人嗅到春的气息。可是一旦进到人山人海的展览大厅,挤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便是另外一种情景和心情。没有了寒风,换来的是欢声笑语,交头接耳。有的忙着抢购自己喜欢的物品,有三五成群合影留念的,有聚精会神观看大投影仪播放赛道介绍的,有的窜来窜去光顾各种免费吃喝玩展台的,更有好多人排队和名人合影的。</h3><h3>从EXPO到官方加碳的市政大厅走路大约30分钟左右,于是决定步行前往。可是外面的寒风绝对和数九寒天有的一比。为了取暖,中途在Starbucks 买了一杯热茶(服务员还问是热茶还是冰茶?大哥,外面已经零度以下,看看我被冻的样子,冰茶怎么喝)。拿着热茶杯子在路上边走边喝,怎么一点都不热,难道给错了!</h3><h3>官方加碳队伍一如既往的长,冒着雨,顶着风静静等。加碳就是pasta,面包之类的传统食谱,波马加碳有啤酒,我三杯下肚,加碳圆满完成。可朋友偏偏觉得吃的都比较凉,意犹未尽,决定接着去中国城加碳。红薯粥,豆腐汤,和素饺,酒足饭饱,准备明天的行头。</h3>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赛前之夜</b></h1> <h3>回到酒店再查天气预报,情况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现在赞许今年的天气预报很准。每小时30-50公里的东风,一路逆风,气温在摄氏1度左右徘徊。一旦没有了变数准备起来就容易多了。</h3><h3>为确保赛前帽衣鞋袜干燥,以及赛后可以换干衣服。睡前准备两个透明袋子,一个是官方存包用的,里面放跑完要换的衣服,其中包括under armor 压缩衣和压缩裤,另外一长裤,羽绒服,雨衣,棉帽,袜子和鞋子。另一透明袋子准备拿到起点,有比赛用鞋,胶,香蕉,面包,水。一切准备就绪,只等明天</h3><h3> </h3>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赛前集结</b></h1> <h3>4月16号闹钟5:30准时把我闹醒。再查一下天气,和昨晚一样,没有变化,好吧,天公作美!洗漱完毕,脚和其他主要部位抹凡士林以免湿衣服和身体长时间摩擦导致擦伤。开始着装,最后穿袜子,袜子外面再穿两层塑料袋,然后穿鞋。</h3><h3>坐地铁到达终点存包处存包,然后坐校车去起点集结。</h3><h3>车上和一本地跑者坐在一起。她和我的年龄相仿,PR是3小时十几分钟(我忘了)。在女士中觉得属于快的那种,每次在她年龄组排名都很前。她已经跑过十几次波马了(我又忘了具体数)。她非常健谈,在Boston University 教书,并且有很多中国学生。她每年都很容易就BQ,但她是代表慈善机构跑的,今年还邀请Meb为她们这个组织而跑,每次都会筹集几百万捐款用于慈善,心里着实为她们高兴!</h3><h3>不知不觉就要到起点集合地点,也就是大家说的运动员村。一看表,用了一个小时10分钟左右。随着校车驶进居民区,看着外面的依然下个不停的雨还有路旁草上的积雪,心想,雪中跑波马的愿望实现了一点点。</h3><h3>停车的地方离运动员村还需要步行10分钟。进到运动员村第一件事是去流动厕所。厕所基本没有排队的,草坪已经是积水,由于走的不多还没有泥巴。因为之前对鞋进行了处理,所以就漫不经心地走在草坪上。踩着软软的地,感觉鞋里已经有水了,不过没有担心,知道两层塑料袋应该不会漏的。厕所出来准备去帐篷里避避雨,走进去就傻眼了,黑压压的人群挤在一起,地面已经泥泞不堪,这和电影里看到的难民营是何等的相似。帐篷里有波马提供的食物,水果,水,以及运动饮料,但人实在太多,要想拿到自己想吃的也真需要一番周折。这时候,雨还在下,风依然在刮。风追着雨,雨赶着风,风和雨不约而同汇在人的身上。大约9:45很多人开始在栏杆面前等等着进入起跑区。10点整,大家开始向起跑区挺进。从运动员村到起跑区需要走十几分钟,途中大家还是在讨论天气,其中有些人开始扔掉保暖的衣服。我依然手里拿着装塑料袋,里面有跑鞋,能量胶和半瓶水。到达起跑区,开始活动一下筋骨。10点15开始换鞋,袜子依然干燥如初,真舒服呀!10:25开始脱去上面的hoodie ,可不小心雨披被风吹跑,并且吹到了栏杆外面,还好一警察大哥正好在旁边,物归原主,又可以帮我遮风挡雨了。还有两分钟,吃胶喝水,准备出发!</h3> <h3>其中一张照片版权归战地记者玫梅</h3>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比赛进行时</b></h1> <h3>竟然有一张起点照,感谢跑友眼尖找到我</h3> <h3>10点半,比赛准时开始,扔掉陪我走过风风雨雨的雨披,启动跑表,微笑面对镜头启程了。大家起跑跑的都比较快,一来是下坡,还有就是缺乏比赛经验吧,或者说鸡血效应。老司机是按预定配速跑。雨还在下,由于路面不平,不时看到积水。刚开始还刻意躲开积水,后来全身已经湿透,鞋里也不知被雨水冲刷了多少遍,索性就一往直前,路上的水已经没有老天爷泼在身上的水多了。</h3><h3>凭着最近半年两次PR的经验,虽然波马前段都是下坡,但是起跑一定要压住速度,慢慢起跑,途中加速。本着这个原则,起跑时微笑面对镜头,以一个老司机的心态耳闻目睹旁边跑者的言行。心里默默沉思前三次波马前快后慢把自己拖垮的一幕幕。很多人都比我跑得快,他们在聊天,在超人,不知不觉跑完第一迈,用时7:42。配速比我计划的慢了10秒,但感觉不错,所以并没有跟这10秒斤斤计较。</h3><h3>雨还在下,飞依然刮。上衣已经完全湿了,7分裤已经成为5分裤,下面裤腿已经卷到了膝盖上面。压缩袜也不知不觉滑倒了脚踝处,成了普通的low cut 袜子。本来是为了保温才穿的7分裤和压缩袜,结果保温效果达不到,反而由于吸水增加了负重。一迈之后决定慢慢提速,分别以7:16,7:18,7:06,7:19,7:00完成了前面6迈。雨越来越大,迎面的雨不停地打在脸上,有时还能隐约感觉到亦或冰渣亦或小冰雹轻轻敲打在脸上。过了第7迈,肚子有点饿,以为是在第7迈有能量胶,结果到了第8迈还没有,发现自己可能记错了,没办法,坚持吧,终于在11迈多有胶,手里拿了两个,边跑边用牙咬开,伴着雨水一口气吃完两个。心想,下雨好处多多,一来不用担心中暑,二来吃胶都不用在水站拿水,雨水拌胶,味道不错!没有多久就听到了远处震耳的惊叫呐喊,哦,原来是卫斯理女生的尖叫加油声,这也是大家说的尖叫隧道。随着步伐的加快,声音越来越大,不知不觉来到了卫斯理大学门口。年轻女大学生冒雨举着各种标志的牌子,疯狂地尖叫,期待马拉松跑者的吻,其中还有很多亚裔女孩。6:57轻松地完成了第12迈。12迈之后可能是兴奋也可能是下坡,13,14迈均以7:02完成。半马用时1:34:28,和计划的基本吻合。</h3> <h3>半程过后,自己带的棉手套已经被雨水彻底泡透,刚开始试图以甩手的方式把水甩下去,后来手套的水非常多,自己都感觉到手套重的成了负担。决定摘下手套用手把水拧出来,拧完左手套,准备再手套时,发现手已经不听使唤,废了不少功夫才把手套带上,想想还是甩水吧。有一段路程,瓢泼大雨,雨中朦朦胧胧,眼含雨水。奔跑在雨中,看不清方向。但能感觉到无数的雨滴在亲吻脸颊。越来越大的雨,越来越大的风,越来越密集的"淅沥沥"声,我听到的只是自己吸吸吸呼呼的声音。我感觉越跑越轻快,好像一边跑,就会脱胎换骨一样。</h3><h3>转眼到了17迈,自己知道17和18迈是爬坡,但自己并没有觉得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记得为了准备波马,冬天和福吉谷的小伙伴们尤其是今年一同跑波马的老黄和艳霞跑了无数次福吉谷公园。福吉谷的爬升和降落都非常大,所以这两个迈配速不会有多大影响。以7:18和7:17轻松功下。接下来便是20和21迈的爬坡,21迈更是著名的伤心坡。当时雨下的非常大,但由于上坡的原因,没有积水。旁边是打着雨伞助威的观众,时而听到他们的加油声,但是还是很多由跑转成走的跑者,还有人被抬到了临时搭起的医疗棚接受治疗。我还是按既定的目标跑,到达顶峰时也没有感觉这是一个大坡。最后以7:37征服伤心坡。看样子福吉谷的坡真没有白爬,想要波马攻略的,来福吉谷大本营吧!</h3><h3>伤心坡之后便是一路下坡到终点。大家都说马拉松其实从20迈才刚刚开始,最后6迈才是真正的马拉松。伤心坡已经是过往云烟,后面6迈应该是手到擒来。记得2015年第23迈感觉自己已经失温,不得已只能保守的跑完后面3迈。今年长袖波马黄色长衫,袖套和手套虽然都湿的沉甸甸,但是对保暖还是有一定的帮助。后面几迈一路超人,爽极了,看看表,PR是囊中之物。离终点越来越近,可是雨并没有减少的趋势,道路两旁的人群愈来愈多,欢呼声此起彼伏。还有几百米,心情好复杂,第四次挑战波马,总算可以发挥自己的水平,心里窃喜,高举双手大踏步迈向终点,一看表,3:08,自己狂吼一声"我又PR啦"。</h3><h3> </h3> <h3>小样,你真不冷吗😂</h3>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完美收官</b></h1> <h3>跨过终点线,志愿者开始给大家递水,把奖品放在脖子上,给大家披保暖衣。从终点到存包处,随时都听到志愿者的祝贺声,以及跑者对志愿者致谢声。因为完成的比较早,人应该不是很多,但是由于存包是按号寄存,红色BIB人完成的时间都差不多,所以到达存包处还是排队的长龙。刚刚跑完身上的余热还能勉强维持一定的体温,可停下不久,体温便开始下降。环顾四周拥挤的人群,大家都控制不住地瑟瑟发抖,鼻涕横流,牙齿打颤。不过当时我觉得还好,也许我穿的衣服比较多。好不容易拿到了自己的袋子,准备去换衣服。换衣服的帐篷非常小,在雨中等了20分钟总算可以进去换衣服。进去之后立马傻眼,地面是湿乎乎的,人挨人。颤颤抖抖的双手不听使唤,顾不上羞涩,把衣服和裤子脱下了,抹去身上的水,花了很长时间才把干衣服鞋袜穿好,外面再加一层北脸羽绒服,以及哥伦比亚雨衣,然后是波马发的保暖衣。几分钟之后全身渐渐暖和起来,感觉好舒服。打开手机,第一条短信是同事发来的贺电,还有一条是另外一同事问我怎么没有来上班参加workshop (随后她便知道我跑波马)。因为还需要等其他跑友,所以准备去波马联系的会议中心取暖避风挡雨。出口处看到老黄家人在雨中正在焦急等待老黄。寒暄几句便直奔会议中心取暖等人。</h3><h3>走进波马临时联系的会议中心,里面已经有很多人。地下室提供按摩服务。一瘸一拐的人屡见不鲜,我还能欢蹦乱跳,所以觉得还是不要去那里凑热闹。见到几个华人就寒暄起来,突然听到有人说,"听到中文好亲切,不用说一定是华人"。一聊发现遇到名人高碧波啦,赶紧合影留念!后来有一女同胞失温需要衣服保暖,看看自己一层一层的衣服,决定把羽绒服借给她穿。希望这位同胞一切安好。</h3> <h3>与名人高碧波合影</h3>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后语</b></h1> <h3>本来没有准备写什么,可是两个星期都过去了,大家还在不厌其烦地谈论今年波马是多么的虐。回头想想,也确实值得留着这次可遇而不可求的经历。今年的PR也非偶然,一个是几次的波马经历积累了如何备战波马的经验,二是跑量一直维持在去年PR的水平(看图)三是,这次准备波马大部分是慢跑,再有就是福吉谷的坡相较于波马的几个坡,尤其对伤心坡无疑是一把利刃。</h3><h3>跑步已经13年,距离2010年第一个马拉松也快8年。期间经历了2014年腰间盘突出,几乎断送了跑步的前程。幸运的是又重新站在了起跑线,感触良多,但始终没有忘记跑步的初衷:<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享受跑步的乐趣,跑快是锦上添花,跑久才是王道!</b></span></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