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上次去故宫博物院好像还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事情。后来的50年里曾多次想再去仔细看看,其实去年也曾去过,但是被售票处前的人山人海给吓住了。看着售票处前呜呜呀呀人头攒动,可以想见故宫里面的景象了,不得不掉头离开。</p><p> 前几天朋友送了一张嘉宾票,昨天又是两周来最暖和的一天,于是准备把故宫仔细的看一遍。没想到转了六个小时,累得抬不动腿了才看了太和殿及其前后左右!看着地图上的乾清宫、后宫、御花园,更觉得力不从心实在走不动了,只好到此为止,其余部分留待春暖花开时再看吧。</p><p> </p><p> 去年底因体力不支,没有看全故宫博物院,心里一直念念不忘。今天(2018-10-31)北京天气不错,再次去了故宫,花了三个半小时看完了乾、坤两宫、东六宫、西六宫和御花园。</p> <p><br></p><p><b>端门</b></p><p> 故宫博物院的入口在午门,所有游客都要穿过天安门和端门的门洞,到达午门。</p> <p><br></p><p><b>午门</b></p><p> 午门是宫中最雄伟、最独特的宫门,它不仅高大宽厚,而且呈燕翅型。但是午门的全景很难拍,广场上到处是旅游团队,为了避开人群只能靠近午门,这样只能拍到午门的主体部分。</p> <p><br></p><p><b>金水河</b></p><p> 穿过午门,一条小河蜿蜒如弓形、东西向横穿午门与太和门之间的广场。此河与天安门前的小河均称金水河。河上五座单孔拱式小桥为内金水桥。</p> <p><br></p><p><b>太和门</b></p><p> 太和门与午门、端门、天安门一样,位于紫禁城的中轴线上,其两侧还有两个小一些的宫门,西侧为贞度门,东侧为昭德门。</p><p> 三个宫门之间以高墙相连,这道墙将太和殿及殿前广场还有太和殿后面的中和殿、保和殿围在其中,形成紫禁城中的城中城。太和殿东西两侧的高墙分别设有左翼门和右翼门,北墙设有后左门和后右门。高墙四角的四个角楼称作崇楼。</p><p> 七个宫门中只有太和门是重檐,最为气派。</p> <p><br></p><p>贞度门和西南角的崇楼</p> <p><br></p><p><b>太和殿及其广场</b></p><p>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重大朝典之地。初建于明永乐年(15世纪初),后经数次灾毁和重建,现在的太和殿是清康熙年间重建的。</p><p> 站在太和殿前的巨型广场上,我想象着明清帝王登基大典时万人朝拜的壮观,也明白了天安门广场诞生的原因。</p> <p><br></p><p><b>太和殿</b></p><p> 太和殿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高27米、面积2377平方米。是紫禁城中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p><p> 大殿开间为十一间,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基座,飞檐上仙人走兽多达11件。第一个是一个骑鹤仙人,后面十个瑞兽: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殿前有宽阔的汉白玉月台,月台上设日晷(计时器)、嘉量(量器);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p><p> 殿内金碧辉煌,但是游人只能拥挤在门外看。我最不喜欢挤来挤去的,只在大殿外宽阔的月台上欣赏着这座宫殿。</p><p> 50年前来故宫参观时,游人可以进入这些大殿参观,我还记得那时候站在太和殿里的感觉。第一感觉是真大啊,第二感觉是地面真亮,第三感觉是皇帝的龙椅显得很脏。</p><p> 太和殿的建筑格局和装饰都是最高级别的。按照网上的介绍,太和殿的殿内外粱枋上饰以合玺彩画。窗户棱为菱花格纹和浮雕云龙团,窗扇以龙纹鎏金铜叶连接。殿内"金砖"铺地,七十二根罕见的楠木大柱支撑着整个大殿。大殿中央设九龙金漆宝座,宝座两侧排列着六根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巨柱,宝座前两侧陈设着宝象、甪端、仙鹤、香亭。</p> <p><br></p><p>太和殿西南角</p> <p><br></p><p>太和殿东南角</p> <p> 太和殿坐落于三层汉白玉基座上,每层基座均环以汉白玉石栏。石栏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下雨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在三层汉白玉石栏的衬托下,红墙金瓦的太和殿更显雄伟。</p> <h3>第三层汉白玉石栏一角</h3> <p><br></p><p><b>保和殿</b></p><p> 太和殿后面一个正方形的小殿是中和殿,为皇帝休息之所。其后较大的是保和殿。每年除夕皇帝在此宴请少数民族王公大臣。自乾隆年间成为了殿试的场所。殿试被录取者称为进士,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p> <p><br></p><p>后右门和西北角崇楼</p><p> 保和殿西侧是后右门和西北角崇楼,东侧是后左门和东北角崇楼。</p><p> 站在太和殿西侧,眼前便是后右门和围墙西北角的崇楼。从这个角度远望,还能看到北海公园的白塔。</p> <p><br></p><p><b>大石雕</b></p><p> 绕过保和殿,三块巨大的石雕赫然在目。因为只能站在下面观看,无法看清整个石雕,最下面一块上的图案是江崖云龙,共有九条龙。</p> <h3>大石雕说明</h3> <p><br></p><p><b>乾清门</b></p> <p><br></p><p><b>乾清宫</b></p> <p><br></p><p><b>乾清宫</b></p> <p><br></p><p>乾清宫东侧的水井</p> <p><br></p><p>乾清宫东侧的金亭子</p><p> 在乾清宫前云台两侧各有两座石台,石台上设一座鎏金铜亭,称做江山社稷金殿,口语也称其为金亭子。</p> <p><br></p><p>乾清宫内的龙椅</p> <p><br></p><p>乾清宫云台上的水井</p> <p><br></p><p>乾清宫云台上的香炉</p> <h3>乾清宫背后的大石碑</h3> <p><br></p><p><b>交泰殿</b></p><p> 交泰殿位于乾清宫后面</p> <p> </p><p> 交泰殿后面是坤宁宫,因正在修缮,没拍照。</p><p> 出了坤宁宫后面的坤宁门为御花园。此时的御花园已成为游人的休息场所,到处是或坐或站在人们。只好选择人少一点的地方随便拍了几张照片。</p> <p><br></p><p><b>钦安殿</b></p> <p><br></p><p>旗杆座</p> <p><br></p><p><b>千秋亭</b></p> <p><br></p><p><b>万春亭</b></p> <p><br></p><p><b>内右门</b></p><p> 乾清宫西侧一小门,通往西六宫。</p> <p> 西六宫仅开放了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和太极殿。严格说应该称作半开放,因为宫殿的门窗关闭,游客只能趴在窗户上看看室内的陈设,站在院子里欣赏一下建筑外观。</p><p> 由于游客太多,很难拍到各宫各殿像样的照片。</p><p><br></p><p><b>西六宫甬道入口</b></p> <p><br></p><p><b>翊坤宫门</b></p> <p><br></p><p><b>翊坤宫</b></p> <h3>宫前的铜制水缸、仙鹤、凤凰。</h3> <h3>宫后面的水井<br></h3> <p><br></p><p><b>体和殿</b></p><p> 体和殿位于翊坤宫和储秀宫之间,是在储秀宫门原址上建的。因此翊坤宫和储秀宫由体和殿连通,成为一个三进院。</p> <h3>体和殿前的铜制瑞兽</h3> <p><br></p><p><b>储秀宫</b></p> <h3>太极殿前的照壁</h3> <p><br></p><p> 从乾清门东侧的内左门可进入东六宫,东六宫仅开放了承乾宫和延禧宫。</p> <p><br></p><p><b>承乾宫门</b></p> <p><br></p><p><b>承乾宫</b></p> <p><br></p><p> 电视剧延禧攻略使得延禧宫知名度飙升,来参观的游客也分外多。宫墙内金黄色的银杏树叶陪着红色宫墙引得游人们驻足观赏、拍照。</p><p><br></p><p><b>延禧宫门</b></p> <h3>延禧宫主体建筑</h3><h3> 因资金不足的一烂尾楼</h3> <p><br></p><p> 乾清门前也有一个广场。广场东西的两座门为景云门和隆宗门。景云门外是奉先殿和宁寿宫,隆宗门外是慈宁宫、慈宁花园和寿康宫。</p><p><br></p><p><b>隆宗门</b></p> <p><br></p><p><b>慈宁宫</b></p><p> 慈宁宫前后出廊、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当中五间各开四扇双交四椀菱花槅扇门。游人不能入内参观。</p><p> 明朝的慈宁宫为前代皇贵妃所居。清朝顺治十年,孝庄文皇后始居于此,之后孝圣宪皇后也在此居住过。后来主要用于为太后举行重大典礼。</p> <p><br></p><p><b>寿康宫</b></p><p> 寿康宫位于慈宁宫西侧,院落和宫殿都小于慈宁宫。寿康宫面阔仅五间,而且是单檐,形制低于慈宁宫。据说为了缩减宫中开支,从乾隆之母崇庆皇太后(孝圣宪皇后)开始,清朝的太皇太后、皇太后、太妃均居于此。</p><p> 寿康宫内可以参观。</p> <h3>康寿宫内陈设</h3> <h3>康寿宫内陈设</h3> <h3>康寿宫寝宫内的黄花梨立柜</h3><h3> 这是故宫中最大的黄花梨器物。</h3> <h3>康寿宫寝宫</h3><h3> 乾隆皇帝在此向其母崇庆皇太后请安。</h3> <p> </p><p> 从寿康宫出来进慈宁花园转了一圈,因为冬天的缘故花园里显得没有生机。出花园再出隆宗门,穿过乾清门前的广场,入广场东侧的景云门,既是奉先殿。奉先殿四周也有围墙,奉先门为正门。</p><p><br></p><p><b>奉先门</b></p> <p><br></p><p><b>奉先殿</b></p><p> 奉先殿为清朝皇室祭奠祖先的家庙,是一座工字形建筑。前殿面阔九间、面积为1225平方米,黄色琉璃瓦重檐庑殿顶,飞檐上仙人走兽10件。五间开门,均为三交六椀菱花隔扇门。后殿面阔九间、755平方米、黄色琉璃瓦单檐庑殿顶。前后殿由过堂衔接。室内皆以"金砖"铺地,也是紫禁城中高形制的大殿。</p> <h3>奉先殿的飞檐</h3> <h3>奉先殿的金砖</h3><h3> 紫禁城内形制较高的大殿均以金砖铺地。其实这些"金砖"并非用黄金制成,而是在苏州特制的砖。苏州一带土质好、烧工精,烧这种砖的程序极为复杂,每块砖的烧炼时间起码要一年。烧成之后、表面淡黑、油润、光亮、不涩不滑、敲之有声、断之无孔。因为这种砖的价值等同黄金,因而称为"金砖"。</h3> <p> 目前此殿已辟为钟表馆,展出十八世纪中外制造的各式钟表一百多件。</p><p> 中国人最初见到钟表是西洋使臣敬献给皇帝的礼品。从此,清宫造办处开始仿制西洋钟表,之后广东、苏州都有了钟表制造业,开启了中国的制表产业。</p><p> 这个钟表馆内展出的钟表,有来自英法、瑞士、意大利、日本的,也有清宫造办处、广东、苏州的精品。</p> <p><br></p><p>五壶铜壶滴漏</p><p> 奉先殿前殿中摆放着两个巨大的计时器—-铜壶滴漏和大自鸣钟。</p><p> 五壶滴漏比单壶滴漏的计时更加准确,故宫中有两台五壶铜壶滴漏,但并没有真正使用,只是作为礼器象征着皇帝的权威和尊严。</p> <h3> 从外观上看这座五壶滴漏时,我们只能看到三个铜壶,还有两个铜壶被漂亮的木雕亭子挡住了。这个滴漏的计时方法是,每天将最上面的壶加满水,水滴由上至下最后流进小人下面的壶中,随着水面的上升,小人手中的刻尺也慢慢上升,刻尺长3.1尺,刻尺上面刻着96个刻度、12个时辰。其误差将以日晷校正。 </h3> <p><br></p><p>大自鸣钟</p><p> 此钟是嘉庆三年由清宫造办处仿制的西洋钟表。其外壳和钟座为中式阁楼型木雕钟楼。通高5.8米,共分三层。钟楼背后有一小阶梯,供人为钟上弦。自鸣钟自按动报时,声音清澈洪亮。</p> <h3>钟表馆展品</h3> <h3>钟表馆展品</h3> <h3>钟表馆展品</h3> <h3>钟表馆展品</h3> <h3>钟表馆展品</h3> <h3>钟表馆展品</h3> <h3>钟表馆展品</h3> <h3>钟表馆展品</h3> <p><br></p><p><b>九龙壁</b></p><p> 奉先宫东侧为宁寿宫,宁寿宫门外的九龙壁是中国三个九龙壁中最精美的。</p> <h3>我将九龙壁从左至右分成四段拍照</h3> <p><br></p><p><b>宁寿宫建筑群</b></p><p> 奉先殿东侧,准确说是紫禁城东北部,有一处独立的建筑群,是乾隆皇帝为自己建造的太上皇宫殿—-宁寿宫建筑群。</p><p> 乾隆皇帝为表示对祖父康熙皇帝的敬仰,多次表示自己作皇帝的时间绝不超过祖父的61年。当他60岁后就开始为自己建造太上皇的养老之所。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历时五年,耗费白银143万两,扩建了宁寿宫。扩建后的宁寿宫建筑群从格局上可说是紫禁城的缩影。</p><p> 这个建筑群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以皇极殿、宁寿殿为主,规制分别仿照太和殿、乾清宫、坤宁宫。后部分三路,中路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景祺阁,东路有畅音阁和阅是楼,西路是宁寿宫花园。</p> <p><br></p><p><b>宁寿门</b></p><p> 宁寿门是宁寿宫群的正门,为屋宇式建筑,黄琉璃瓦单檐歇山式顶,面阔五间,建于汉白玉台基上。门内设高台甬道与后面的皇极殿相连。</p> <p><br></p><p><b>皇极殿</b></p><p> 皇极殿为宁寿宫群的主体建筑,原名宁寿宫,乾隆皇帝扩建宁寿宫时改为皇极殿,作为太上皇居住和临朝受贺之所。</p><p> 皇极殿建于白青石须弥座基上,四周环以汉白玉石栏。宫殿面阔九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是紫禁城中形制较高的宫殿。</p><p> </p> <p><br></p><p><b>珍宝馆</b></p><p> 原来珍宝馆的展品分布宁寿宫群后部中路的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展品都是金银玉翠、奇珍异宝制成的礼器、祭器、冠服、装饰品、陈设品、生活用品。</p><p> 但因装修,展品移至东侧的平房内展出,而且一些大件展品没有展出。</p> <h3>珍宝馆布局</h3> <h3>珍宝馆展品 凤冠</h3> <h3>珍宝馆展品</h3> <h3>珍宝馆展品</h3> <h3>珍宝馆展品 玛瑙葵花式托碗</h3> <h3>珍宝馆展品 金累丝嵌松石坛城</h3> <h3>珍宝馆展品—金发塔</h3><h3> 崇庆皇太后梳头时掉的头发从来不扔,此塔是乾隆皇帝专为保存其母崇庆皇太后头发制作。</h3> <h3>珍宝馆展品</h3> <h3>珍宝馆展品 金嵌宝石八角覆钵式塔</h3> <h3>珍宝馆展品 金累丝嵌珍珠宝石覆钵式塔</h3> <p><br></p><p><b>畅音阁</b></p><p> 畅音阁是个三层的戏台。其上层和底层都有活动隔板,根据剧情的需要可以打开与中层相通。如天神下届、仙女下凡时,天神、仙女可从上层降到中层。底层可演地狱中的场面。</p><p>畅音阁对面是为看戏人建的阅是楼。每年皇帝要在此请大臣们看一次戏。届时皇帝坐在正中,大臣们跪在两侧,看戏时大臣们不能动、不能叫好,更不能伸着脖子看。如果正好跪在一个柱子后面,只能始终看着面前的柱子。不知道他们是在看戏还是在受刑。</p> <h3>畅音阁介绍</h3> <p><br></p><p><b>畅音阁</b></p> <h3> 紫禁城中的宫殿的建筑形制反应了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宫殿的高度、面积、面阔间数、屋顶样式、台基层数、飞檐上走兽数目、房檐和廊柱上漆色和图案,以及室内外的陈设和装饰等等都必须按照宫殿的用途严格区分。</h3><h3> 在晴朗无云的蓝天映衬下,红墙黄瓦的一座座宫殿显得格外雄伟壮丽。可是想到当时生活在这个等级森严环境中的人,不觉一种压抑和恐惧袭上心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