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香草翠绿的子叶

明眸守柔

<h3> 芸香草翠绿的子叶</h3><h3> 读王干荣的诗集《暖和流》</h3><h3> 《走不出的河岸》</h3><h3> 高春丽</h3><h3> 认识王干荣老师时间不算短,常常在他的博客上、微信上读他的电子版本诗作。今年三月,蒙王老师厚爱,赠我两本诗集《暖和流》《走不出的河岸》(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出版)。我打开仔细阅读,不禁沉思良久。王老师的诗歌轻轻地读出来,每一首都是真的很好,他充满才情,配得上&quot;优秀诗人&quot;这个称号。</h3><h3> 相信每一个爱好文学的人,年轻的时候都有一颗诗人的心,一个诗人的梦。王干荣老师便是这样的一个人。20多年前他投身军营,成为了一名人民海军。长期的军旅生涯,艰苦的训练和繁忙的工作,并没有令这位血性男儿忘却人生的理想。他爱诗,他写诗,以自己的青春为笔,以自己的生命为墨,创作发表了诗集《流光遁影》《暖和流》《美丽的点燃》《走不出的河岸》、散文集《红帆船》等。</h3><h3> 王老师对待创作诗歌的态度就像他在《芸香草 我是你翠绿的子叶》诗中所写:</h3><h3> 芸香草呵</h3><h3> 我不会辜负你的熏陶</h3><h3> 我会花气力将笔下零碎的词</h3><h3> 一个个变成 粒粒的金</h3><h3> 粒粒的银</h3><h3> 如今,这&quot;粒粒的金 粒粒的银&quot;以一篇篇精美的诗作,像涓涓细流汇集成河那样,汇集成一本本诗集,呈现在广大读者的面前。周杰伦唱过一首歌名叫《七里香》,&quot;七里香&quot;就是我们常说的书香门第的&quot;香&quot;,就是一直受到文人赞美的食之清凉去火,夹在书中,千年不蠹的芸香草。宋人梅尧臣诗:&quot;请君架上添芸草,莫遣中间有蠹虫。&quot;诗人借歌咏芸香草,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热爱和对创作诗歌的坚定。</h3><h3> 诗是讲究意象意境的。王老师的诗意境很美,豪放与婉约并举。他的诗视角是清晰的,是原生状的那样的一种手工思想的活体:</h3><h3> 根 深潜在水中</h3><h3> 树冠 在天空打开</h3><h3> 树身 顶天立地</h3><h3> 树杈上的鸟鸣</h3><h3> 水上的浮萍</h3><h3> 绿得这般灵动和轻盈</h3><h3> 每每来一次水杉林</h3><h3> 灵魂就放纵一回</h3><h3> 这首《水杉林》,突出表现水杉林这一意象的主体,形成生动完美的自然风景画。美国诗人庞德对意象下过这样的定义:&quot;意象&quot;是一种&quot;理性和感情的集合体&quot;。作者通过形象画面,让读者在理性和感情的结合中深入把握&quot;每每来一次水杉林∕灵魂就放纵一回&quot;的意蕴。</h3><h3> 一首短诗《鸬鹚戏水》:</h3><h3> 湿地里的水墨画</h3><h3> 鸬鹚的力气比小划子大</h3><h3> 游动时挤出的水纹</h3><h3> 激起满河的浪花</h3><h3> 在河面上欢腾</h3><h3> 在余晖中轻踏</h3><h3> 这里&quot;挤&quot;&quot;轻踏&quot;的运用,将全诗的描写呈现出绘声绘影的意境,有声有色地塑造了鸬鹚这一丰富自由生动的形象。</h3><h3> 再如,《炫目的小河》:</h3><h3> 夕阳 准备画上</h3><h3> 一天的句号时</h3><h3> 两岸的朵朵黄花</h3><h3> 沉浸到了小河里</h3><h3> 于是 黄色的颜料</h3><h3> 荡起一河的斑斓</h3><h3> 轻舟驶过</h3><h3> 小河便流金淌银</h3><h3> 诗人是真诚的,用感恩和承载的态度达成内心的观照,面向夕阳下满河的流金淌银似的斑斓,精神如同霞光永恒璀璨,不负诗心。这是一个很认真,很淳朴的诗人写出的温柔旖旎的诗行,往往读一遍诗句即能在脑中形成优美的画面。</h3><h3> 王老师的文字富有节奏的美,字里行间充满侠骨柔情,使读者充满感动。《窗台上的海螺壳》应是其中的代表:</h3><h3> 3650多个夜晚 我用目光和想象</h3><h3> 一毫米一毫米地阅读它</h3><h3> 太过神奇的纹路 是大海</h3><h3> 养育过人类母亲的缘故吗</h3><h3> 螺壳尾部的几道纹路</h3><h3> 多像我老母亲脸上的皱纹</h3><h3> 隐含着母亲的质朴 沧桑和艰辛</h3><h3> 它腰部细密的几道</h3><h3> 似记载我水兵经历中</h3><h3> 穿着海魂衫上蓝线与白线</h3><h3> 叠加的五线谱表 镌刻着我过往的</h3><h3> 蔚蓝诗行和踏浪蹈海的忠诚</h3><h3> 靠近壳口的纹理</h3><h3> 犹如喧嚣在大海上的波浪</h3><h3> 擎举着我热恋的白帆 渔火和白鸽</h3><h3> ……</h3><h3> 满满的情绪,淡淡的语气,诗句有峰谷,有缓急,有浓有淡。描写有颜色,有亮点,有温度,直指读者的内心。这里有本真的性情,生命的传达和沟通,有一种怀旧的诉求,准确地勾画出戍边将士思念故土和亲人的悠悠情怀。</h3><h3> 王老师的诗歌是实在的,不虚荣,有时间的记忆,有生活的&quot;痛&quot;与&quot;甜&quot;,这也是他诗歌生命力存在的根本。比如《在母亲的墓地》《坐在母亲的墓旁过生日》诗中有孤寂苦闷,有对母亲深深的念想。两首诗都通过描写&quot;我&quot;&quot;儿子&quot;&quot;母亲&quot;三代人之间割舍不断的骨肉亲情,浓郁的跨界牵挂,映照出诗人的履痕足迹。真性情,表达出在人世之外,其实并没有一道跨不过去的鸿沟。在&quot;甜&quot;中提炼主题亦是诗人擅长的写作特色,如,《原野听雨》:</h3><h3> 细雨油油地潜入泥土</h3><h3> 亲近禾的根须</h3><h3> 缠缠绵绵 绵绵缠缠</h3><h3> 细雨有如倒挂的诗行</h3><h3> 淡雅的意境 丝丝的轻唱</h3><h3> 生动的日子葱葱郁郁&quot;</h3><h3> &quot;细雨&quot;给我们的不是抽象的知觉,而是一种审美意象,传达出一幅秀丽温婉的画面,表现一种温馨缠绵和婉转的情感。&quot;七月蝉鸣温暖的画面∕唤回我最纯的情感最静的心境&quot;(《蝉嘶》)》,这些诗句汇聚起生命中很多看似不相关的东西,似乎无意而写,却是有意而作,表现出作者的世界观。思想家卢卡契说&quot;就写作本身而言,只有大作家才有世界观&quot;。王干荣老师的世界观就是持续地用心灵去书写牵动作家的,作家认为的美丽和美好。</h3><h3> 在《清洗文字》诗中作者写道:</h3><h3> 那些文字</h3><h3> 躺在纸做的床上</h3><h3> 睡了很久</h3><h3> 打开纺绸的被面</h3><h3> 文字已经发霉</h3><h3> 我点上烟吸着</h3><h3> 把文字一个个拆下来</h3><h3> 再用墨水清洗</h3><h3> 搬出去晒晒后</h3><h3> 重新码到纸床上</h3><h3> 文字变得美丽起来</h3><h3> 这首诗构思精巧,视角独特,思想内容具有冥想式。运用拟人化手法,渐进式地展开作者奇特的想像,揭示未知的方式。形象鲜明,语言凝练,具有浓郁诗情,让我们觉得原来诗还可以这样写。</h3><h3> 王老师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多美丽的诗行?我想,一方面,他是一名海军军人,具有不畏艰苦的军人气质;另一方面,他的海军军旅生涯造就了他精神成长经历丰富性,为他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加上他的勤奋博学,使得他有着足够强劲的创作势头。同时,缘于他对诗歌的热爱,对宇宙间混沌未知的世界充满童心,他奉行用诗歌从内部照亮并指引生命,理应成为生活的核心部分。</h3><h3> 诗歌写作是一项复杂的、艰苦的劳动。近年来,王老师的诗曾多次获得全国性大奖。祝愿王老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以后的创作中再获殊荣!</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