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摄影之旅——暹粒

山青水秀

<h1>  有些地方是一定要去一次的,有些地方是去了还想再去,柬埔寨就是这样一个地方。</h1><h1> 柬埔寨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一片美丽醉人的土地。2014年,我有幸聆听柬埔寨的脉搏,感受她的心跳。整理一下我在柬埔寨所拍的照片,和在那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与大家一起共同感受柬埔寨的魅力。</h1><h1> 吴哥于我,最初不过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沉淀在心里,经年累月,随着对它的逐渐熟悉而加深,但是我从来没有奢望过去实现它。当我偶然在网上看到了我的好友,四川王建军拍摄的吴哥摄影作品时,我就下定决心找机会一定去柬埔寨看看,几个月以后我真的着手开始准备了。等到航班和行程都确定下来时间也进入了倒计时,我的心还恍恍惚惚。</h1><h1>  提起饱经战乱、而又神秘美丽的柬寨埔,你会想到什么?红色高棉、战争、地雷、屠杀……</h1><h1>  你能举出许多存在这世界上阴暗的东西吧?是的,那些曾经是柬埔寨的过去,现在,柬埔寨已经完全的和平了近十年。我还要告诉你,那里有一片丛林中的珍宝,就成为我想去拍摄的地方,也是我此行的主要目的地----吴哥窟。</h1><h1>  法国摄影师艾米尔·基瑟尔是世界上最早拍摄吴哥窟照片的摄影师。1866年他发表的吴哥窟照片使人们目睹吴哥窟的雄伟风采。他说:“此地庙宇之宏伟,远胜古希腊、罗马遗留给我们的一切,走出森森吴哥庙宇,重返人间,刹那间犹如从灿烂的文明堕入蛮荒。”</h1><h1>  此行,我走进柬埔寨的雨林,去用手中的“长枪短炮”记录这里的历史沧桑与异国风情。用镜头领略那里茂密的热带丛林和迷人的田园风光,用心灵去感受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吴哥窟、吴哥王城以及周围600余座寺庙建筑组成的吴哥古迹。它是人类祖先留给柬埔寨人民最宝贵、最优秀的文化遗产。它不仅仅是吴哥王朝辉煌史记的见证,更是柬埔寨人心中的圣地。每天都有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在这里寻古探幽,倾听雕刻在千年不朽的砂岩上,那栩栩如生的美丽石刻无言述说着昔日殿堂的辉煌。</h1><h1> 对于曾经去过太多东南亚国家的我来说,此次柬埔寨之行能带给我什么?我一直有些不敢确定,会不会有更多的惊喜等着我?</h1><h1>  2014年10月29日从南宁吴圩国际机场,搭乘直航包机飞往柬埔寨北部的暹粒,我们乘坐的是吴哥航空的大飞机。</h1><h1>  飞机在高空平稳的飞行,我闭目靠在座位上休息了一会。当我睁开眼睛向舷窗外望时,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那蓝色,那天空的蓝色,竟是如此的清澈,如此的纯净!当机翼掠过白云,就像仙女的衣带飘过,把瑶台的仙雾吹成丝丝缕缕。</h1><p><br></p> <h3>吴哥航空空姐</h3> <h3>  飞机飞越洞里萨湖,我看见机腹下面的洞里萨湖形如葫芦,连片开阔的湖水,碧绿而美丽,亚热带的骄阳下,湖面波光似平静的镜面点点闪耀,犹如镶嵌在大地上一块翡翠。</h3> <h3>  当飞机飞行在吴哥上空的时候,可以看到整个吴哥都被各种绿包围着。在吴哥,绿,无处不在。</h3> <h3>  从飞机上看柬埔寨宽阔平坦、没有高山,更没有高楼大厦!</h3> <h1>  两个小时后,下午17点,当我们的飞机降落在柬埔寨暹粒国际机场的时候,迎面吹来的暖风让我恍然如在海南,潮湿的味道还有成片高耸的油桐,都像极了三亚的感觉;只是红色的屋顶和忽远忽近的柬埔寨歌舞声才让我确信,自己终于就要亲临这片神奇的土地,目睹几百几千年前曾经昌盛的国度。<br>  下了飞机,大家的情绪立刻上来了,纷纷拍照留影。因为这个机场太有民族特色了。暗红色的翘着屋檐的建筑,隐藏在大片的热带树丛中,很有古色古香的味道。</h1> <p>  暹粒机场的建筑具有典型的东南亚建筑风格。</p> <h3>  柬埔寨的机场尽管小倒是修得相当的好,让人很是意外。</h3> <h1>  入柬埔寨境的手续分两道,第一道是现在看到的过卫生检疫,很简单的;第二道是边境盖章,里面不能拍照,护照内最好夹上一美元或十元人民币。<br>  暹粒机场的海关有专门的电子签证柜台,入境卡和申报单都要填。旅行社提前交了通关费,我们很顺利地出了关,事先预定的当地导游和司机已经等在外面,把我们直接送到了一家四星级的吴哥凯悦度假酒店,泳池很漂亮,房间也很大,就是冷气开的太足,让人有点吃不消。<br>  暹粒,是柬埔寨暹粒省的省府,距离柬埔寨首都金边310公里。它是一个不大的城市。但确是高棉人(柬埔寨最多的民族)的精神中心和宗教中心。是9到15世纪东南亚高棉王国的都城。<br>  第二天一大早不到七点钟,酒店的叫醒服务就把我们从睡梦中唤起,匆匆吃了早饭,就直奔今天上午的目的地——吴哥皇家公园。<br>  来到美丽富饶的柬埔寨,我们一定要观赏游玩一下这里,这座公园位于吴哥市中心,建设历史悠久,拥有美丽的游玩景区,还有各种娱乐设施,皇家公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这里可以体验五十多个国家的浪漫风情,当地浓厚的乡土人情给游客们最舒适的热情享受。<br>  皇家公园里面特别神奇的是,大树上常年有巨大蝙蝠高挂在树梢,公园里百年的大型楠木很多,为炎热的吴哥带来阵阵绿意。<br>  这里中国人和韩国人居多,皇家公园的歌舞表演也非常独特有趣,木偶戏表演非常有趣,深受人们青睐,皇家公园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各种古物,陶瓷、木雕等工艺品,造型奇特,精美绝伦,非常有纪念价值。</h1> <h3>皇家公园博物馆</h3> <h3>皇家公园警察</h3> <h1>  接着我们参观当地香火最旺的庙宇---姐妹庙。姐妹庙门口的林荫道,很安静,走在上面仿佛时间已经停止,在柬埔寨寺庙,进去的时候要脱掉鞋子,女士不能穿露出肩膀的上衣和高过膝盖的短裤和裙子。姐妹庙香火鼎盛,人头转动,西哈努克国王生前每次来暹粒都要去参拜。</h1> <h3>  姐妹庙有着塔式尖顶,虽然不大但位于市中心,看起来香火很旺。</h3> <h3>  姐妹庙是最灵验的庙宇,祈祷的人们点燃蜡烛、香慢慢地插到佛像前。</h3> <h3>带着一份虔诚的心祈求</h3> <p>  虔诚的老人,信佛可能真的让人慈眉善目。</p> <h3>  在姐妹庙后面有一个小集市,主要是卖莲花等一些供奉的东西。</h3> <h1>  著名的西哈努克行宫,就在暹粒市中心6号公路姐妹庙的对面,其实规模不大,不豪华,门口也没有人站岗。西哈努克曾经在那里住过不短的时间。</h1> <h3>西哈努克行宫</h3> <h1>  柬埔寨太皇诺罗敦·西哈努克生于1922年10月31日,是柬埔寨诺罗敦与西索瓦两大王族之子,1941年10月31日加冕为柬埔寨国王。<br>  他作为国王分两个时期统治柬埔寨,第一时期从1941年至1955年,其后让位于他的父亲苏拉玛里特。</h1> <h3>  五星级的吴哥莱佛士大酒店 (Raffles Grand Hotel d'Angkor)</h3> <h1>  这家现代化酒店比邻皇家自由花园, 皇家花园,花园对面就是西哈努克行宫。外国元首访问柬埔寨都是下榻吴哥莱佛士大酒店。</h1> <h3>洞里萨湖水上村庄</h3> <h1>  去过柬埔寨的朋友对我说,想更多了解柬埔寨自然景观和高棉文化,不管时间多短暂,洞里萨湖和水上村庄是一定要去的地方。在那里,你可以目睹世世代代生活在水上勤劳的高棉人是如何去洞里萨湖捕鱼,如何在水上开设商品店做买卖,他们祖祖辈辈所有的吃喝拉撒,都依赖着这片湖水,只有遇到雨季时,才将房屋搬迁至陆地休息。</h1><h1>  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又称金边湖。她位于东南亚的中南半岛东南部,柬埔寨王国的西部。位于柬埔寨王国的暹粒省,距离辉煌古迹---吴哥窟以南20多公里的地方。</h1><h1> 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雨季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水深10-14米;旱季也有300平方公里,水深不足2米。</h1><h1>  大巴车在颠簸的公路上行驶,两旁掠过一处处当地人家住的高脚屋。我注意到富裕点人家的屋子支柱是水泥的,穷的则用粗些的木桩。高脚屋的底层四面通透,不住人。家境不同底层的用途也大不一样。有的用来当车库,有的用来养牲畜,也有的用来存放杂物,兼顾歇息处和儿童乐园,孩子们躺在吊床上悠荡玩耍,妇女坐在木板上闲聊。</h1><h1>  路上还看到一头头牲畜,发现它们都很瘦,应该说是皮包骨头,不知道是因为吃不饱饭还是天热不爱吃饭,狗、猫和后面在吴哥寺看到的猴也是这样。</h1><p><br></p> <h3>  像这样装饰一新的简易船屋以及有一叶坚固的扁舟,足以代表一家人的富足。</h3> <h1>  洞里萨湖比较著名的看点是越南浮村,98%是越南人。他们也许不具备柬埔寨公民身份,被限制居住在这里,多半居住在船上或漂浮建筑上,也有一些人家每年搬两次家:旱季住水边,雨季搬上山。这些人多半以打鱼为生,现在也有一些人以旅游服务为生,看上去比普通柬埔寨人更贫穷。</h1><h1>  洞里萨湖边的游船码头,停着七八条能坐下20多名游客的木船。在码头上揽客和在船上忙碌的船员,竟大多是10岁上下的男孩。他们大多光脚,少数会穿着一个式样的蓝色人字拖鞋,那几乎是东南亚风情的代表。男孩皮肤都晒得黝黑。</h1><h1>  上船了,一个小男孩在码头上用力拽着缆绳,用生硬的汉语招呼着每一个上船的人:欢迎光临,请小心脚下!等大家都坐好了,他麻利地盘好缆绳,然后站到船舷边上,船动起来,他就夹在两条船之间,用力地把旁边的船推开。游人们感觉他随时可能被两条相邻的船夹住手脚,看着都捏一把汗。</h1><h1>  船开了,驶向一片水上丛林。船上的两个孩子都跑到船尾,依次给游人捶背。那只是一种讨要小费的方式,大家纷纷掏出零钱,打发心意。</h1><h1> 船行驶到接近村子时,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片很高的高脚屋,细细的木头支撑着近10米的棕榈叶顶的木屋,歪七扭八、破破烂烂的木屋一个挨着一个,连成了片。由两段木梯连接到上层的屋子,每天进出都要攀爬这些颤颤巍巍的梯子。转过一道弯,出现了更多的高脚木屋,一眼望去,成排成片,非常震撼。</h1><h1>  洞里萨湖畔,我万万没有想到眼前竟然是一片如此简陋而贫困的景象:近乎原始的黑乎乎的吊脚茅草屋,一大堆报废的木船横七竖八堆放在岸边,衣衫褴褛的儿童,一股股鱼腥味随风袭来。</h1><p><br></p> <h1>  来到用茅草、铁皮、木板、竹子临时搭建的村庄,看到的是一片不经修饰的水上生活纪录片,所有的屋子都是搭在木船上,零散分布在水面上。这么多年来,这些远离他乡的越南人、还有高棉人就是以水为家,一代又一代地守着这片湖水。导游告诉我们,现在这里的人们生活相比过去好多了,不少家庭开始做起了游客生意,就连儿童也在放学后向外国人兜售零星的纪念品来维持生计。虽然条件依旧艰苦,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享受生活的天性,这里家家户户的窗户上水挂起里吊床,闲暇时躺在上面,看着游人,看着世世代代靠之吃饭的洞里萨湖。<br>  进了水上丛林,才发现原来丛林之间夹着一条笔直的水道,宽窄大概也是两车道的样子。船沿着水道开去,两旁葱绿,就像走在公路上一样。突然,左舷边靠过来一艘小船,开船的是一名戴着草帽的中年妇女,船上还有两个孩子,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对着游船唱歌,正中间坐着的五六岁小男孩,则手拿着一条蟒蛇不停地玩弄。起初大家觉得新奇,很快也明白了,这是讨要小费的另一种方式。<br>  下面这个孩子与家里人一起划着一条小船在水上身游客们索要钱物。当然他也不是白要的。看他手里玩的那条蛇,摆个姿式让你拍照。你总不能白拍吧?一千柬币只相当于人民币二元二角二分,但在他们眼里,这应当是一笔很大的收入了。</h1> <h3>  莽蛇缠身乞讨的小女孩,手握巨蛇,在残酷生活面前,她们天生不懂得什么是娇气。靠玩蛇来挣得自己的工钱。不知在她们的眼里,生来就是这样生活的,还是生活就必须这样。但这就是她的童年。</h3> <h1>  据说,最早是在几年前,有一家人尝试着在水上耍蟒蛇乞讨,得到了十分可观的收入,然后大家群起而效之,玩蛇的家庭多得数不过来。果然,这一艘刚刚离开,又来了一艘。这时游客已经显得有点儿厌烦,加上小船和大船碰撞,溅了左舷边上的游客一身的水,后来者没有讨到几块钱,悻悻地放弃了。<br>  还有一些小快艇在水上游弋,看到客船驶过来,就会马上靠近,然后啪的一声,跳上船来,吓了大家一条。上船的也是个孩子,提着个装满各种易拉罐饮料的篮子,向游客们兜售。<br>  我看到出来营生的孩子越多,疑团就越大:柬埔寨的孩子们都不用上学吗?当地导游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总有一半以上的学龄孩子不用上学,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就会出来挣钱。<br>  水上村落里的房子都是漂浮们,由于教室、师资都很缺乏,所以柬埔寨的孩子们上课都是分批的,今天在这里,明天就可能拖到另一个地方。所以孩子们上学的时候,常常要找找学校漂到哪里去了,放学以后,又要寻找自己的家。当然,他们习以为常了,要找到什么都很容易,但外人听起来,就觉得这种生活实在有趣极了。住房、学校、教堂、超市、警察局、运动场、餐厅、工厂……一切都漂浮在水中。<br>  迎面开来的小船,有的挂满了各式的小商品,那是运动着的杂货店,有的摆开各色的蔬菜,那是游走着的肉菜铺子。<br>  进入了一个小村子,两旁都是简陋的船屋。几乎每一个船屋里都会拉上一张吊床,人们躺在上面,晃晃悠悠地消遣时光。有些家庭还会养几只狗,年纪很小的孩子们就在甲板上和小狗游戏,而年纪大一点的,则会则会带着小狗跳进水里,玩得格外惬意。一个大铝盆,就可以作为大孩子的出行工具,坐在上面,一下一下划向目的地。<br>  村子里的大人们见惯了游人,看到游船大多头也不抬一下,孩子们就热情多了,开心地向来客招着手,脸上都是真诚的笑意,眼眸里射出好奇的光芒,清澈剔透。</h1> <h3>水上商店</h3> <h3>  很小的女孩就划着小船卖水果,看了让人恻隐。</h3> <h3>河中游泳的女孩</h3> <h3>幼小的孩童在嬉戏玩耍</h3> <h3>  我们的船向湖中开出,浩瀚水波中,只见有小船拼命向我们划过来。</h3> <h3>洞里萨湖居住的越南孩子</h3> <h3>划船的小男孩</h3> <h3>  就这样天天生活在水上,没有国籍没有身份,他们的家就是漂浮在水上的渔船。</h3> <h3>水上人家的女孩</h3> <p>  划着船乞讨,这恐怕只有在柬埔寨能见到。</p> <h3>与俩个柬埔寨小小少年合影</h3> <h1>  湖面上还有些更快的柴油机小艇,几乎都是一个大人带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小艇快速追上,这时小孩一手抓住大船栏杆,一手托起竹篮,“嗖”的一声,跃上大船。卖好饮品,又“唰”地跳回小艇。<br>  机动船房开行在沉静的水面上,水上有学校、餐厅、杂货店、警察局、诊所,甚至还有一间顶着十字架的基督教堂;有人在刷地、洗澡、理发、修船;一些飘浮的猪笼子紧挨着人住的船房,几只肥头大耳的猪正你拱我攘,随着水波的晃动哼哼唧唧。儿童成群结队地在水中嬉戏玩耍,全然不顾四处用英语、柬语书写的红色警告标志:“小心鳄鱼!”</h1> <h3>水上基督教堂</h3> <h1>  这就是我到访的仲克烈村,一个由柬埔寨人与越南人混居的水上村落。这个村子有500多只漂在水上的船房,居住的全是越南难民,人数约有4000多人。其实所谓的村子,只是称呼而已,没有任何行政上或者宗族上的约束,自由来去。村子本就是漂泊的,有时候在这个地方,有时候又在那个地方,而一切,全取决于洞里萨湖水位的高低。</h1> <h1>  湖面上还有些更快的柴油机小艇,几乎都是一个大人带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小艇快速追上,这时小孩一手抓住大船栏杆,一手托起竹篮,“嗖”的一声,跃上大船。卖好饮品,又“唰”地跳回小艇。<br>  机动船房开行在沉静的水面上,水上有学校、餐厅、杂货店、警察局、诊所,甚至还有一间顶着十字架的基督教堂;有人在刷地、湖上的居民以船为家,破烂肮脏的摇船是他们生活的全部。</h1> <h3>打鱼归来</h3> <h3>  空中鸟瞰东南亚第一大湖洞里萨湖,独具魅力的水上村庄。</h3> <h1>  长年以来,仲克烈村漂浮在水上的越南难民,集体以捕鱼为生。每天凌晨,仲克烈村湖畔是固定的鱼肉交易集市,1公斤鱼,上好的,如珍贵而肥美的鲶鱼,售价仅2万瑞尔,普通的品种,售价8000瑞尔。对于这些越南难民而言,鱼就是他们全家赖以生存的口粮。</h1> <h1>  吴哥艺术学校,这里的学生都是穷苦及残疾出身,经培训在这里工作,她们制作的都是纯手工的工艺品。</h1>

柬埔寨

吴哥

水上

洞里萨湖

暹粒

孩子

吴哥窟

西哈努克

公园

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