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Tiffany

晓墨

<h3>这是一个充斥了奢侈品的年代,从汽车、衣服、包包、首饰、香水到手机、皮带、肥皂,统统烙上了奢侈品的印记,奢侈品成了有钱、任性的代名词,各阶层都有人成了奢侈品的追逐者。有的追逐者令人痛心,收入不高的他们用身上的器官换取名牌手机,加班加点不眠不休买一个满大街都有仿冒品的名牌包包,然后抱着这个包包小心翼翼地挤地铁。血肉的付出根本换不来羡慕的眼光,这些奢侈品牌在用铺天盖地的广告和洗脑式的宣传,给我们制造一个海市蜃楼般富裕幻象。</h3> <h3>有例外吗?电影“失恋33天”里傍富豪的女孩在提到结婚戒指时,很骄傲地说“结婚戒指,我要Tiffany的,他原来说买Cartier的,我当然不同意,那种暴发户的款式,显不出气质的。”听到这里我有些愤怒,觉得她侮辱了Tiffany。我心目中的Tiffany,代表了臻致的诚意,是无价之宝。也许是我被洗脑了,世上怎会存在无价的商品,那来源于一部虚构的电影,一段假想的感情。明知这样,我也全心全意地相信。</h3> <h3>Breakfast at Tiffany's(又名蒂凡尼的早餐)是赫本1961年主演的电影,也是她卖座率最高的作品。她扮演一个拜金的女孩,过着清贫的生活,努力游走在中上层阶级各色人等间,希望能嫁给有钱的男人,寻找飞上枝头变凤凰的机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她竭尽所能,卖弄声色。在喧闹过后的清晨,独自游走在清冷的纽约街头,身心俱疲时,她就站在蒂凡尼商店的门口,一边啃着廉价的面包,一边欣赏橱窗里的名贵珠宝。心里对自己重复又重复这坚定的信念。</h3> <h3>造化弄人,偏偏在这个时候让她邂逅了心爱的人,他英俊潇洒、才华横溢,和她惺惺相惜,但是,正如所有令人遗憾的美好事物都有“但是”,他没有钱。她很想走近一点,每当想到自己的奋斗目标,她又只能将他推远一点。有一天,她鼓起勇气带他带进了Tiffany的商店。寂静的商店里所有店员正襟危座,不苟言笑,头发花白的店长迎上前招呼这对美丽的情侣。她指给他看那些名贵的珠宝,而他内心忐忑,不知所措。后来他小心翼翼地问“有便宜一点的东西吗?”店员拿出一枚银纽扣说“这枚扣子,11美元。”他欣喜若狂地将它买了下来,店长迎上来介绍“这里是可以免费刻字的。”把他们引到刻字窗口,刻字的店员细致地替他们解释刻字的注意事项,叮嘱他们过几天来取。最后店长脸带微笑把他们送出门外,他凑到男主角耳边小声说“她是个好女孩,不要错过。”</h3> <h3>看到这一段,莫名其妙地感动。在我的印象里,国内这样的奢侈品店总开着猛烈的空调,异常冰冷,当你想靠近,迎面而来便是店员锋利的目光,还没进门,已从上到下,从下到上被打量了几个回合。如果你适合他们心目中豪客的标准,他们的声音会特别的热情甜润,如果不符合,你会听到机器一样的招呼声“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看你也没钱买,赶紧滚蛋吧!)如果你这么不识相竟然走进去看,她会亦步亦趋,小心观察你的每一个动作,只要看见你的手有碰触其中一个商品意图,她立即报上价钱(买得起你才碰,买不起可别给姐弄脏了,这是限量版)。当然这类的店有时也会上演逆转的剧情,某些土豪会突然甩出一摞人民币,店里的所有服务员立即蜂拥而上,热情如火,巴不得把自己都拿出来供他挑选。异常讨厌这些势利的行为,在这种服务氛围里,奢侈品和企业精神都变得很廉价,廉价得和街上的乞丐没什么两样,你给我钱,我就给你磕头。</h3> <h3>我心目中的奢侈品,高贵在乎用心,品牌创立者的用心、设计者的用心、制造者的用心、继承者的用心。因此精致绝伦、因此价值永恒。每一个奢侈品都应该和一个特别的时刻相联系,它不必特别昂贵,但必定特别珍贵。而每一个销售奢侈品的人,应该奉上真诚的心,才能与它的珍贵和特别匹配。虽然我不知道真实的Tiffany是否这样对待客人,但电影中的他们对这双贫寒情侣表达的细致和用心,诚意和祝福。已远远超出了商品本身的价值,这颗价值11美元的银钮扣,才是真正的奢侈品。</h3><h3> 只要是你送的,就是奢侈品。真正的奢侈品,从来与金钱无关。</h3><h3> </h3><h3> PS:著名的歌曲”月亮河“,就是出自这部电影,赫本坐在窗前用吉他弹唱这首歌,美得不可方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