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座“隐”于闹市及著名景点之中且颇具特色的地下建筑,一部影响了中国一千多年来社会进程的文明史,一个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专题——这些,足以吸引我去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参观了!</h3> <h3>科举博物馆建在六朝古都、 当今号称“大蓝鲸”的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区域,,由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改扩建而成,是目前国内古代中国科举制度及科举文化展览中心和科举文物的收藏中心。</h3> <h3>科举博物馆的前身江南贡院始建于南宋(公元1168年),明清鼎盛时期可同时容纳二万多名考生参加乡试,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h3> <h3>博物馆的地面建筑仅有一楼,即著名的明远楼,楼前的一汪池水,面积刚好1300平米,设计者巧妙地用此来寓意1300年的科举历史。</h3> <h3>在博物馆的参观过程犹如探宝。这个装着中华传统文化瑰宝的宝匣深藏于地下,由坡道环绕而下迎面而来的是用书简堆砌而成的内墙,不乏历史的味道,而参观者在漫步中逐渐远离了市井的嘈杂,开始体验当年科举路途的艰辛。</h3> <h3>沿着迂回曲折的通道一路走去,满眼所见的是层层叠叠的小瓦,形似鱼鳞又似龙鳞,象征科举考生“鲤鱼跳龙门”的坎坷过程。</h3> <h3>一面巨大的文字墙伫立在眼前,墙上刻满四书五经的文字,这是科举选拔人才的命题书和教科书。遥想当年学子孜孜不倦、苦苦追求的不就是实现治国齐天下的“宏图伟愿”吗?</h3> <h3>科第世家牌坊——这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明朝第一位状元吴伯宗受朝廷奖励的牌坊,在那个年代是彰显身份光宗耀祖的象征,同时也激励着家族后世无数个“考二代”们为了前程前赴后继。</h3> <h3>迎宾大厅迎来了“未来学子”😄</h3> <h3>四层通高的魁星堂里珍藏的经史子集,仰看,魁星点斗,低瞧,满目经伦!</h3> <h3>沈括的《梦溪笔谈》也在其中。</h3> <h3>从这里开始了“时光穿越”——探究中国的科举制度及其科举文化。</h3> <h3>科举制度,从隋创立、唐完备、宋改革、元中落、明鼎盛、清废止,在中国实行了1300余年之久!博物馆把这段浩翰的科举历史及形成的科举文化,或文图说明,或实物呈现,或虚拟演释,让观者在不知不觉间跨越了科举千年过程。</h3> <h3>创立于隋代的科举制度,是当时为了打破门阀士族对官僚体系垄断、把部分参政权向普通知识分子开放而设立的“君王选才,士人求仕”的制度。</h3><h3>此后,唐代围绕公正公平不断改进,为科举走向完善奠定了基础。</h3> <h3>到宋代时,科举制度建设明显加强,为考生提供了一系列公平的竞争环境,使答卷优劣成为考生录取与否的最主要依据,科举的“公正”理想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被欧阳修称为“至为之制”。</h3> <h3>明代使科举制度走向了鼎盛,不但将八股文作为一种固定的考试文体,还把学校纳入科举体系,至此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就完全联系起来了。</h3> <h3>在承袭明代科举制度基础上,清代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完善相关制度,严厉打击舞弊,从制度层面保证了科举的公正与公平。</h3> <h3>作为科举制度的“支撑”,古代学子的启蒙教育主要由家庭教育来承担,而私塾则为那些没有能力或没有精力进行家庭教育的家庭提供了启蒙机会,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识字、写字、读书和习文等几个阶段。</h3><h3>书院,是古代一种独特的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组织,自唐代至清末绵延千余年,遍布全国各地,主要开展科举应试教育。</h3> <h3>想象一下,当年那些“熊孩子”在私塾先生动不动就用戒尺惩罚下能不用功读书吗?</h3> <h3>从古砚的磨损程度即可看出学子们的刻苦程度。</h3> <h3>这一模拟场景真实描绘了古代奉“耕读以本”的普通人家教子情景。</h3> <h3>古代读书人迈向科举之途的第一道门槛就是报考。科举考试允许读书人自由报考,无年龄大小、出身高低、家庭贫富等限制,由官府对身份证明材料严格审查,以保证科举选拔者的道德能达到任官的要求。</h3> <h3>明清两代,读书人功名之路需经过县府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等几大阶段。</h3><h3>在报考后需先参加童试,由县、府、院主持考试,院试录取者称为“生员”俗称“秀才”。</h3><h3>曾看到过历史上有屡考不过、一直考到五、六十岁的老“童生”的记载😄</h3><h3><br></h3> <h3>考中秀才初获功名,就能有不少看得见的“好处”,如可免除官府差徭、继续入官学学习、官府不得随意对其用刑等。秀才还可代言民意,受人尊敬,俗称“相公”。</h3> <h3>成为“秀才”后就走上了举人之路——艰辛应试、改变命运!</h3><h3>乡试就是所谓“中举”的一道必经关口。南京的江南贡院就是明代乡试的主要考场。</h3><h3>考生要在贡院的号舍里历经九天六夜三场考试的煎熬,曾有“三场考试磨成鬼”的说法。</h3><h3>乡试中举后就称为“举人”了,自始就不仅具备做官的资格,社会经济地位都会产生质的变化。乡试是明清时期读书人“求仕之途”上最关键的考试。</h3><h3><br></h3> <h3>“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h3><h3>能在这样的号舍里待上九天六夜、历经三场考试的人,不成“鬼”也是“神”了!</h3> <h3>乡试期间的考场纪律阅卷制度很严,记得史载有清一代屡有乡试舞弊大案被查获,考试大员被问责查处甚至因此掉脑袋!</h3><h3>严格的制度贯穿于乡试始终——</h3> <h3>清光绪年间乡试试题的原件。</h3> <h3>经乡试而中举了!</h3> <h3>因中举而“捷报频传”了!</h3> <h3>在当时,真有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中举人发疯”(范进中举)吗?</h3> <h3>在明清时期,举人巳是一种正式科名,即使后面的会试落榜,也有做官的资格。</h3><h3><br></h3> <h3>这是中国近现代伟大的教育家黄炎培当年参加江南乡试中了举人的“举人袍”。</h3> <h3>成为生员(秀才)后,除了参加乡试博取举人外,还可通过推荐为国子监生,由此入仕为官府低级官员或与办学考试有关的非正式官员,以圆“求仕”之梦。</h3> <h3>中举之后,“一朝及第,大魁天下”的进士之路就坦现在眼前——明清时期于乡试的第二年,各地新科和历科举人都有资格进京赶考,参加由礼部主考的会试。</h3> <h3>会试是因各地举人会集在京城考试而得名。会试的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叫“贡元”),也就有资格参加殿试,而殿试没有淘汰的,因此贡士也被称为“进士”——费大周折了,终于搞清楚“进士”的由来了😄</h3> <h3>因上所述,这块匾就厉害了——“父子贡元”,一门父子两代都进士了且都是头名!</h3> <h3>又一“捷报”传来——“贵府老爷……”!😄</h3><h3>读书人一旦考中进士,就被称为“登龙门”,</h3><h3>“鱼”即变为“龙”,从此踏上仕宦之路。</h3> <h3>一路走来,科举考试终于到了殿试阶段。</h3><h3>殿试是科举中最高一级考试,因其在朝廷宫殿内举行,所以叫“殿试”,又因是皇帝亲自主考,又称为“御试”。殿试没有淘汰,只有排名,也尊称为“天子门生”。</h3><h3>这是由皇帝钦定的殿试试题。</h3> <h3>殿试试卷有严格的八股文要求。</h3> <h3>殿试场景,只是“监考官”多了点😄</h3> <h3>当年被钦定为殿试第一名的试卷真迹。</h3> <h3>珍贵的“庄遥殿试卷”。</h3> <h3>这就是“金榜题名”!</h3><h3>——分别是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h3><h3>金榜题名是科考中最荣耀的环节,表达了整个社会对进士的钦佩和赞扬,其中也有当朝皇帝的重视和褒赏。</h3> <h3>张謇是当年殿试的第一甲第一名。</h3> <h3>刘墉也曾“榜上有名”,名列当年殿试的二甲第二名。</h3> <h3>殿试一甲赐进士及第又有区分,即状元及第、榜眼及第、探花及第,至此,“状元”的名号及来历终于浮世而出!</h3> <h3>“鳌头”之称也是这么来的!</h3> <h3>科举制度主要以“文”为主选拔文官人才,武将又如何选拔呢?除了凭军功擢升外,古代专为选拔武职人才设置了武举科目。至清代已建立较完善的武举考试制度。武举仍需经历乡试、会试和殿试,科目涵盖步骑、刀枪、弓石和策论等。</h3> <h3>武将会考第一名则叫“武魁”。</h3> <h3>中了“状元”,荣归故里,乃特大喜事!</h3> <h3>象征科举荣耀的匾额。</h3> <h3>金榜题名后步入仕途,达成了“学而优则仕”的人生目标!</h3><div>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唯一途经,进士更是唐宋明清各代高级官员的主要来源。经过殿试考验后的新科进士,会选出其中的佼佼者进入翰林院学习为官之道。各朝代的名臣大多是进士出身。</div> <h3>科举历史的长河中,曾产生出800多名状元、十万多名进士、百万名举人,涉足科举者更是数不胜数。由于长期受儒家经典熏陶,恪守儒家为学之道,胸怀“治国平天下”抱负,肩负“齐家为国”重任,他们在许多方面曾多出过重大贡献。</h3> <h3>这些栩栩如生的雕像都是“熟悉”的名人。😄</h3><h3>唐宋以来,几乎每一位古代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有关,他们中间有的通过科考跻身社会上层,效力国家而名扬后世;有的虽然科考落第或无意仕途,亦为中华文华的丰富发展作出贡献而闻名于世。</h3><h3><br></h3> <h3>历史的时间列车驶进到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为救中国于危亡,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变革派把改革科举,发展新式教育作为戊戍变法的重中之重!</h3> <h3>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清末中国面临动荡不安的时代转折、新旧思想的激烈碰撞、忧国忧民的改革力量等等,促使清廷不得不停废科举,尽快设立新式培养人才的制度,持续1300年的科举制度从此走下了历史的大舞台。</h3> <h3>后人总结了停废科举的历史意义,它不仅仅促进了新式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还从根本上打破了儒学独尊的地位,使中国传统的思想模式价值观念发生了彻底的改变。</h3><h3><br></h3> <h3>古代名人都认可科举,近代名人都贬废科举——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的必然!</h3> <h3>科举制度作为一种文官考试制度的典范,影响了同属儒家文化圈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朝鲜、越南及琉球等纷纷仿效设立。</h3> <h3>自十六世纪起,中国科举制度由来华的欧洲传教士传入西方,法、英、美等国从科举考试“自由报考、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合理性中得到有益启示,仿效中国建立了本国的文官考试制度。</h3> <h3>科举制度体现的是一种古代的制度文明,在有二千多年历史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诞生出来,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史的一大重要贡献,国际社会美誉有加!</h3> <h3>“现代考试,至公之续”。</h3><h3>科举虽已停废,但其提倡的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精抻却没有废止。这一精神之“核”在民国时期建立的文官(公务员)考试制度、新中国长期实行的高考制度(文革时期除外),以及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过程中得到了体现和延续。</h3> <h3>多么熟悉的教室场所。</h3> <h3>记忆犹深的宣传标语!</h3> <h3>从历史长河中趟出来的现代人的求学之路!</h3> <h3>若有所思的孩童雕像,在“回望”科举考试的历史。</h3> <h3>走出展览馆,恰见这一幕,心有所动,随即“定格”……</h3> <h3>观后语:</h3><h3>科举制度历时千多年,数不清的读书人在科举路上以经史子集为书、以“学而优则仕”为纲,穷其一生,竭尽全力,争取仕途功名。科举的利弊自有评说,然而它确实又是中国不可忽略的一段历史。</h3><h3>科举考试虽然早已因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走下了中国历史的大舞台,但其倡导公平公正的选才理念,却得到了举世公认并影响至今。正如西方历史学家所言:迄今为止,除了科举还没有更好的选拔制度。如果说指南针、火药、纸和活字印刷四大发明是古代中国对世界物质文明做出的杰出贡献,那么科举制度则是古代中国对世界制度文明的重大贡献。</h3><h3>通过了解有着1300年发展历程的科举制度及其特色文化,能加深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认识,从而激发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