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卢瓦尔河</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的凯瑟琳是个克星女人,父母被她克死后,她的老公法国国王亨利二世也被他克得40岁就"英年早逝",凯瑟琳开始继承掌握政权,并从自己居住的"许梦城堡"(Chaumont-sur-Loire) 搬入前情敌居住的希农索(Chenonceau) 庄园。要求情敌黛安娜搬入10几公里外的许梦城堡,互相调换住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当时的希农索只有图右这幢水磨坊和水上的一座桥。这条河是卢瓦尔河的支流,叫谢尔河(le Cher)</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凯瑟琳开始她的复仇计划。让人在情敌黛安娜主持建造的桥上加盖了好几层,紧挨着河面的那层建成一条长廊,这样她在心理和气势上压住情敌,把桥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一座城堡。所以,河上的这座城堡其实是这两个女人"合作"的共同结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然后,下令在城堡的另一侧修建了一个花园,从此,这两个大小不同的花园以这两个女人的名字命名。大的那个叫黛安娜花园,小的这个叫凯瑟琳花园,直至今天。</span></p>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这个大的花园今天叫黛安娜花园。</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这个小的花园叫凯瑟琳花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这个是全景图。所以这个城堡是2个女人和1个男人(国王)合作的结晶。桥两边的吊桥一收,就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孤岛,逃命时还可以从堡垒的其中一个桥墩的暗梯下去坐上舢板从河中间逃跑。这一切都是16世纪发生的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时光又流逝了200多年,到了18世纪末,法国爆发了大革命。城堡的主人也易主了。是一位乐善好施的贵妇人老太太。法国大革命时,人民见到封建权贵的象征-城堡,不是烧就是抢,可是由于这位老妇人口碑人缘极好,加上谢尔河上方圆多少公里这里是唯一的一座桥,如果烧毁了,老百姓自己的生活也不方便,于是就放弃了烧堡的念头,所以,这次是桥保住了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时光又流逝了150多年,到了1940年,二战爆发,法国战败投降,法国维希政府和德国媾和,法国一分为二,德占区和法占区,这条河就是界河。法国的抵抗运动利用这座桥开展抵抗运动,搞得德国人疲于奔命,德国人一怒之下想把这座桥炸掉,可是占领军的德国军官实在太喜欢这座城堡及其历史,下不了决心,最终没有炸毁。所以这次是堡保住了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凯瑟琳的命硬,前后一共生了10个孩子,其中三个儿子当了国王,都死于非命:弗朗索瓦二世(苏格兰玛丽女王的夫君)、查理九世、亨利三世。她生下的10个孩子似乎都受到了宿命的诅咒:谋杀、乱伦、同性恋、夭折、背叛、发疯、亲人反目、同胞手足相残。。。凯瑟琳就像是一个大的母黑蜘蛛,张开了一张恐怖的大网,吞没了一切爱恨情仇。。。她亲眼看着自己心爱的孩子们一个一个早于她本人离开人世。</span></p>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巴黎北郊戴高乐机场附近的香堤城堡(Chantilly) 收藏了卡特琳娜的10个孩子们的肖像。</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尚蒂伊城堡,几百年前,这座城堡里的一个厨师(名字叫 VATEL) 发明了奶花,然后传播到了全世界。法国有一部同名电影VATEL,说的就是这座城堡里当年发生的名利场的故事。</span><span style="color:rgb(0, 0, 0); font-size:18px;">尚蒂伊</span><span style="color:rgb(0, 0, 0);">城堡,也是法国马术博物馆(活马)所在地。</span></p> <p class="ql-block">尚蒂伊<span style="color:rgb(0, 0, 0);">城堡,举办世界焰火大赛的城堡,声光大表演,每次都有中国(焰火发明国)代表团参赛。</span></p>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这里要提到一个人,他就是那个年代的预言家,法国人米歇尔-Naustradamus (简称诺氏)</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诺基百科对他的介绍。</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他还预言到肯尼迪被刺,和美国911事件。他的诗句中写道:"。。。,一对孪生兄弟轰然倒下了。。。" 诺氏的《百诗集》预言的准确令人称奇。书中预言了法国大革命的发生、法王路易十六与王后的被处死、拿破仑的兴起、希特勒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广岛长崎遭两颗原子弹袭击 等等。 下面只摘几例:关于法国大革命中法皇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一事,《百诗集》书中写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纪九第二十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入夜将穿越REINES的树林,一对夫妇走在蜿蜒的山路,Queen像白石般,僧皇穿着灰衣在瓦伦纽斯Varennes,引起动乱、火、血和切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这段描写法皇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的故事经过是这样的,当时的法国已在动荡的前夕。西元1791年6月20日,反对革新的法王路易十六和王后玛丽-安东尼奥特,一穿灰衣、一穿白衣,由后宫逃走,试图与忠于他们的军队会合,但路上让人认出,在瓦伦纽斯(Varennes)被逮捕,最后给送上了断头台。法国大革命是个动乱的年代,「火、血」都是恰当的描述,「切割」指断头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当时法国的江湖上诺氏已经很有名气,凯瑟琳带着自己的孩子们,亲自到南方的普罗旺斯求见他,希望他给自己的家族成员占卜算命,诺氏算了之后,不紧不慢冷冰冰地对她说:恭喜,您的儿子们中间将会产生3位国王。这听起来是好事,实际上充满险恶,凯瑟琳的孩子们之间相隔的岁数都不大。这意味着厄运连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后来发生的一切验证了这个家族的宿命:凯瑟琳的长子弗朗索瓦二世继位,一年多后就死去了,次子查理九世继任法国国王也只当了13年国王;第三个儿子亨利三世继任国王15年后被谋杀。爱他深切的太太(洛林的露易丝 Louise de Lorraine) 后来继承了婆婆凯瑟琳死后的遗产希农索城堡,在城堡的二楼布置了一间黑色的房间,自己穿一身白色的衣服为夫守灵20年,今天参观城堡的游人进到这个肃杀潇凉的房间都要倒吸一口冷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凯瑟琳的丈夫即黛安娜的情人法国国王亨利二世40岁就英年早逝,预言家诺氏在他死之前的4年写过这么一首预言诗: "在好战的决斗场上,老狮子打败年轻的狮子,金笼子后面,眼睛被戳瞎,然后痛苦不堪死去"。四年后, 亨利二世和一个叫蒙哥马利的人决斗, 蒙哥马利比国王年长,两人穿的衣服上都绣着狮子,国王戴的是金色的头盔(笼子),两匹马相迎,长矛刺向对方的盾牌,断裂的木刺刺穿头盔进入国王的眼睛,国王亨利二世痛苦不堪,11天后死去。这首预言诗,是预言家最让人震撼的一首。从此凯瑟琳对他深信不疑,再也离不开他的指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预言家诺氏的墓在法国南方普罗旺斯的圣雷米小镇的教堂里。按照他的遗愿,他是竖着被埋在墙中的。上面刻着他的遗言:"在我死后,如果谁敢亵渎我的遗体,那么。。。",我看到这堵墙,有点毛骨悚然的感觉。点燃了一只蜡烛献上,赶快带着恭敬的心情离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言归正传,再回到奥尔良附近的布鲁瓦城堡(château de Blois), 这里上演了法国的瓦卢瓦王朝舞台戏的最后一幕。</span></p>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1588年12月23日,圣诞前一天,卡特琳娜的第三个当国王的儿子亨利三世,由于王位继承原因(没有男性后代)和宗教分歧原因(亨利三世对新教宽容而遭到得到极力信仰天主教的法国人全力支持的亨利 De Guise 公爵的强有力的王位竞争压力)就在这座城堡里预谋并指挥暗杀了他的竞争对手亨利 De Guise公爵,简直就是一出地道的宫廷血腥权力争夺戏。戏演完了,幕后总导演亨利三世从幕后出来, 看到躺在地上血泊中的死者(身高2米08)说了一句名言:"天哪,他个子真高啊,怎么死了看上去比活着还高?"</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这起暗杀事件激起天主教徒的仇恨,冤冤相报,1589年,也就是在布鲁阿(Blois)城堡亨利三世一手策划的刺杀事件之后的次年,亨利三世本人在巴黎近郊的圣克鲁(Saint Cloud)城堡被一名天主教教徒刺杀,法国历史上辉煌无比的瓦卢瓦 (Valois) 家族260年的统治划下了句号。他的堂兄弟兼小舅子波旁家族的亨利上台,号称亨利四世,揭开了波旁王朝统治的序幕。这是法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font></h3><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 /></font></h3><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亨利四世的第一位王后是亨利三世的妹妹,卡特琳娜的长女玛格丽特公主,就是后来著名的 Margot 王后。<br /></font></h3> <h3>历史真的非常会捉弄人,瓦卢瓦家族260年前,由于同为法国卡佩王朝大家族的正室没有男性后代继承人而幸运地以家族分支堂亲的名义继承了法国王位(并导致英国不服而爆发了英法百年战争),260年后,卡特琳娜虽然生下六男四女十个孩子,可是居然没有留下一个王位继承人,断了香火,落到260年前的同一个境地 !以什么方式获得,最终也已什么方式还掉。</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亨利四世的雕像,今天坐落在塞纳河上的新桥(巴黎最老的一座桥)的中央,离巴黎圣母院不远。亨利四世10几年后也因宗教之争被谋杀。这座桥是亨利四世执政时主持修建的,虽然名字叫新桥,其实是巴黎塞纳河上最老的一座桥。</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1588年12月23日 (Blois)布鲁阿城堡发生的凶杀案,亨利三世杀死了他的竞争对手亨利 De Guise公爵,一年后导致亨利三世国王本人也被复仇者刺杀,这是法国历史上第一起国王被刺的事件,这一年,1589年,风烛残年精疲力尽的卡特琳娜王太后也在布鲁阿城堡寿终正寝。亨利三世被刺杀后,亨利四世上台,开启波旁王朝的序幕,而且结束了法国国王在卢瓦尔河各座城堡间游荡从那里治理法国的长期历史。亨利四世起,法国国王坐镇巴黎(包括凡尔赛和枫丹白露)统治法国,再也没有离开过巴黎。后来,亨利四世也被刺杀而亡。宗教的冲突导致三个亨利的死亡。这是历史的悲剧。<br /><br />其实,所谓宗教分歧只是一种表象和催化剂和借口,真正的原因是为了争夺权力,是为了保住自己和家族的利益,古今中外,历代统治者皆如此,无一例外。</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1589年,随着亨利四世上台,波旁王朝启动,整整200年后,1789年法国大革命中被推翻,一年不多,一年不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还记得苏格兰女王玛丽吗?(Mary STUART) , 凯瑟琳的儿媳妇,玛丽王后的母亲是法国人,嫁给了苏格兰国王。玛丽出生在苏格兰,是苏格兰人,布鲁阿城堡被亨利三世预谋刺杀掉的2米08的大个子 亨利·吉斯公爵 Henri de Guise ,就是她的舅舅,他们家族在法国东部的洛林地区势力很大,但是家族也充满宿命和悲剧。</span></p>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玛丽出生的当日,父亲看到她是个女婴,撞墙自杀身亡, 6天后襁褓中的玛丽加冕继位,由母亲摄政。英格兰国王亨利8世有野心吞并苏格兰,当时亨利8世也刚得一子,就向玛丽母亲提娃娃亲,玛丽母亲看透亨利8世的野心,严词拒绝。然后向法国国王亨利二世求救。法国国王求之不得,认为是联合苏格兰最后吞并英格兰最终建立一个大王国的好机会。在玛丽4岁时,就派舰队去苏格兰把玛丽接到法国,和法国国王的子女们一起教育抚养,地点是巴黎西郊的圣日耳曼昂莱(Saint Germain en Laye) 城堡。</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圣日尔曼昂莱城堡(现为法国考古博物馆)</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亨利二世非常喜欢她,说从没有见过那么可爱美丽的女孩子。她从小和亨利二世的孩子们长大,尤其是长子弗朗索瓦(后为弗朗索瓦二世)可谓青梅竹马情同手足。弗朗索瓦14岁,玛丽16岁时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婚礼,那场面浩大隆重传为佳话,可谓世纪婚礼,受法国和欧洲各国瞩目的程度不亚于当年英国查尔斯王子和黛安娜公主的世纪婚礼。<br /></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她的公公亨利二世决斗场眼睛被刺后意外身亡,长子弗朗索瓦二世继位,可惜弗朗索瓦二世当了国王一年半就因病死去了。伤心的玛丽离开了生活了13年的法国,回到了她的苏格兰。住在苏格兰高地上这座冰冷的城堡里。<br /></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苏格兰 Stirling Castle 城堡,玛丽住过许多年的地方。</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Stirling Castle</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玛丽和她的表姐妹英国当时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为了争夺英国王位明争暗斗。由于英格兰和苏格兰信仰新教而玛丽信仰天主教,她占了下风,法国人把她当成英雄,而她的苏格兰祖国和人民把她当婊子。今天的苏格兰只剩下一座天主教堂。</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苏格兰硕果仅存的唯一一座天主教教堂。</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统治英格兰的伊丽莎白一世女王信仰新教,不被天主教的罗马教皇承认,何况,她的母亲是她的父亲的第二任妻子,按照传统规矩,伊丽莎白是没有继承权的。得到了罗马教皇支持的玛丽(母亲是亨利八世的第一任妻子)底气十足,誓在必夺英格兰的王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伊丽莎白的身世,可以阅读我以前写的一篇文章《英国的亨利八世》,他是伊丽莎白的父亲,伊丽莎白的母亲被她的父亲砍了头。</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fdovwlt" target="_blank">三个男人的故事(欧洲的三国演义)续二,亨利8世(上篇)</a></p> <p class="ql-block">两个女人虽然是表亲(英王亨利八世和嫁到苏格兰当王后的姐姐各自的后代),为了英格兰的王位,明争暗斗。伊丽莎白是个理智压住冲动的女人(终身未婚),虽然相貌平平,但聪明智慧,继承了英格兰王位后,勤勉执政,而玛丽是个冲动的女人,图谋篡位,最后,几番较量,玛丽被伊丽莎白一世抓起来,软禁了。她还指望自己的前婆婆卡特琳娜,法国的王太后能够拔刀相助。可是她哪里知道,卡特琳娜暗中正在想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谈一笔交易,那就是联姻,把自己的另外一个儿子和英国王室结亲。最终,卡特琳娜背叛了自己的儿媳玛丽,利益高于亲情。</p>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既然如此,伊丽莎白一世在把玛丽软禁了20年之后,干脆一了百了,杀了,砍了她的头,永绝后患。</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她的家族也是被宿命笼罩,1588年圣诞前夜被亨利三世谋杀刺死在布鲁阿(Blois)城堡的亨利亨利·吉斯 De Guise 公爵是她的舅舅,玛丽母亲的兄弟。这个家族有身材高大的基因,他叔叔身高2米08,而玛丽1米80,在16世纪,和法国的2米高的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一样,属于“巨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玛丽女王现安息在伦敦西敏寺。美丽又可怜的玛丽,你九泉之下一定恨你的婆婆吧?她的死,和古今中外宫廷斗争剧的结果一样,并不令人奇怪。可是她死前的一句名言,却令人回味,她在临刑被砍头前,说:我的末日就是我的开始。(Ma fin serait mon commencement) 意思是说,她的被处死的方式的特殊性和她的个人身世的特殊性包括她的身高1米8和她的绝代美貌将在她的死后开始永载史册,让后人千古传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阴差阳错,历史却替玛丽女王报了仇。伊丽莎白一世没有子嗣,是个名副其实的处女女王。玛丽从法国回到苏格兰之后,和她的表兄有过一段婚姻,他们的儿子詹姆士(英语叫James)是和伊丽莎白一世血缘关系最亲的人,顺理成章继承了英国的国王。就是图片上的他,史称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兼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span></p> <h3><b><font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他的后代大家都认识,我就不说了</font></b></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玛丽应该可以含笑九泉了。</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不过,玛丽的儿子查理五世恨透了自己的母亲,他出生后,母亲从来就没有给过他任何母亲的温暖,玛丽和自己的表哥(查理五世的父亲)通婚后,感情不和,表哥经常对她暴力相向,还寻花问柳。玛丽后来也红杏出墙,与他人通奸,玛丽的奸夫杀了她表哥,玛丽之后还嫁给了杀夫的奸夫,苏格兰朝野以及英格兰朝野都于此不齿,更何况玛丽的天主教信仰不被苏格兰和英格兰的上下接受。两国人民更不喜欢外力(教皇)干涉内政。教皇实际上帮了玛丽的倒忙。</font></h3> <h3><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结束语,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 :<br></font></b></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弗朗索瓦一世加上凯瑟琳,加上儿子亨利二世,加上三个孙子先后轮番继位,三代执政,主导了法国整个16世纪的政局,凯瑟琳终其一身,使出18般武艺,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保住王位,让自己家族后代世世代代坐江山,最后还是以悲剧收场下台。古今中外,世界上独裁统治者的历史是如此相像,可是顺应时代潮流而改革者,激流勇退放权者又有几个呢?绝大多数都是像明朝的崇祯皇帝一样,到了李自成大兵压境了,才对天哀嚎,赐自己的女儿们死,还责怪她们为何生在帝王家。然后拿根绳子爬到景山找棵树上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弗朗索瓦一世,南征北战,风流倜傥,留给历史的是灿烂辉煌的建筑和艺术品,可是他也留下了一个极大的污点,那就是他以国家的名义对法国南方普罗旺斯的新教徒大开杀戒(铲平了几座村庄,杀死了2500多人)就因为思想的不同,所以手上沾满平民的血迹,历史上永远留下了洗不净的污点,历史和时间总是无情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凯瑟琳的一生,撇开她的黑蜘蛛形象或传说不谈,她除了极力保护自己家的江山永固,也有积极的一面,她在文化艺术上从意大利带给了法国许多新东西,但是,当新教挑战和质疑天主教的绝对统治时(政见不同)她大开杀戒,谱写了法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即1572年8月23日发生在巴黎的对新教教徒的大屠杀)史称 圣-巴托罗谬之夜(la nuit de la Saint Berthélémy) 屠杀了几千个新教徒,从此在欧洲种下了新教徒敌视天主教的种子,导致几百年腥风血雨的宗教战争,卡特琳娜从此在历史上因为双手沾满鲜血而永远被历史记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玛丽:从头到尾只坚信自己命中注定就是当女王的,固执已见,不自量力,纵有万般美丽,王家身世,千种风情,如不切实际,量力而行,则身败名裂,外力相助反而也是帮倒忙。当然,也不得不相信历史的宿命和他的家族的宿命。他的家族人员对权力的贪婪垂涎纷纷都导致了杀身之祸(玛丽和她的被谋杀死在法国布鲁瓦城堡的舅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至于第三代:凯瑟琳的三个儿子先后执政,那就是一代不如一代,一茬不如一茬了,这也是古今中外所有王朝和政权宿命的颠扑不破的真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卢瓦尔河500来一直在静静流淌,时间的大浪淘沙会无情地沉淀一切。</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陶嘉 2016年2月24日于巴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2016年9月9日修改于 巴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2018年4月8日再次修改于 巴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卢瓦尔河谷城堡补充:</font></b></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Saumur sur Loire 城堡,俯瞰卢瓦尔河</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Villandry 城堡,用蔬菜和水果和花丛组合的园艺。</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Villandry 城堡</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Villandry 城堡</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Villandry 城堡</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Cheverny 城堡是丁丁历险记里阿道克船长居住的莫兰萨城堡的原型。</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同上</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同上</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希农索城堡餐厅及其菜肴回忆,无处不透着细腻和美丽,唤起对文艺复兴那个年代的美好联想。</font></h3> <h3><b><font style="color: rgb(237, 35, 8);">如有兴趣阅读本文的上篇,请点击以下链接:<br /><br /><br /><br /><br /><br /><br /></font></b></h3><h3><a href="https://a.meipian.cn/ql5wph"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三个女人(意大利、法国、苏格兰)的故事 (上篇)</a><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