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法养生之三 ~~兴奋与抑制的平衡及其相互转换是神经系统的基本规律

涌君(王永军)

<h3>  人们白天工作、活动就是兴奋的过程,晚间休闲、入眠就是抑制的过程。生命就是在兴奋与抑制的日循环之中和身体的系统性、局部性、阶段性、时间性的循环往复的平衡及其相互转换过程中度过的。</h3><div><br></div> <h3> 一: 兴奋性</h3><div> 兴奋性(Excitability)是指神经系统等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div><div> 生物体与环境的关系不仅表现在物质和能量代谢方面,还表现在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能引起机体活动的改变,由此生物体不断地主动地适应环境得以生存。</div><div> 兴奋性的高低通常采用阈值作为衡量指标。</div><div> 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div><div> 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是可变的。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产生一次兴奋时,兴奋性也随之发生一系列周期性变化,这些变化与膜电位的改变、通道功能状态有密切联系。</div><div> 兴奋性的变化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div><div> (1)绝对不应期与有效不应期:绝对不应期相当于神经发生一次兴奋时,从动作电位的0期除极开始至复极3期膜内电位约-55mV这段时间内,如果再给它刺激,则无论刺激多强,神经细胞都不会再次兴奋。因此,这一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此期膜电位很小,Na+通道处于失活状态,神经细胞兴奋性下降到零。从膜内电位-55mV到-60mV这段复极期间,如果给予阈上刺激,肌膜可发生局部除极化(局部兴奋),但仍然不能产生动作电位,从动作电位除极开始到-60mV这段时间内,称有效不应期。局部除极化的原因是Na+通道刚刚开始复活。</div><div> (2)相对不应期:有效不应期完毕,从3期膜内电位-60mV开始到-80mV这段时期内,用阈上刺激才能引起动作电位,称为相对不应期。此期说明神经的兴奋性已逐渐恢复,但仍低于正常,原因是Na+通道部分恢复活性。</div><div> (3)超常期:从复极3期膜内电位-80mV开始至复极-90mV这段时期内,用阈下刺激就能引起神经产生动作电位,说明心肌的兴奋性超过了正常,故称为超常期。在此期间,神经细胞的膜电位已基本恢复,Na+通道也已基本复活到可以再被激活的备用状态;而此时膜电位绝对值尚低于静息电位,距阈电位的差距较小,故兴奋性高于正常水平。</div><div><br></div> <h3>  影响兴奋性的因素</h3><div> 神经兴奋性的高低除了可以用阈值作为衡量指标外,静息电位和阈电位之间的差距以及离子通道的性状也可影响兴奋性。</div><div> (1)静息电位: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时,距阈电位的差距就加大,引起兴奋所需的刺激阈值也增大,兴奋性降低;反之,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时,则兴奋性增高。</div><div> (2) 阈电位:阈电位水平上移,与静息电位之间差距加大,可使神经兴奋性降低;反之阈电位水平下移,则兴奋性增高。</div><div> (3)Na+通道的性状:是指Na+通道所处的状态,神经细胞产生兴奋,都是以Na+通过能被激活为前提的。Na+通道具有三种机能状态,即激活、失活和备用。Na+通道处于哪种状态,取决于当时的膜电位水平和时间进程,亦即Na+通道的激活、失活和复活是电压依从性和时间依从性的。</div><div> 反应形式(兴奋和抑制):①兴奋是指组织接受刺激后,活动的产生或加强②抑制是指组织接受到刺激后,活动的停止或减弱</div> <h3> 二:抑 制</h3><div> 抑制是大脑皮质的基本神经过程之一,是与兴奋对立的状态。其表现为兴奋的减弱或消失。</div><div> 按照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脑的各个部分,时刻都有兴奋与抑制交替转换的活动,兴奋和抑制可相互诱导;作为大脑皮质基本神经过程之一的抑制,有条件性抑制和非条件性抑制之分。条件性抑制又称内抑制,主要包括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后者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div><div> 所谓消退抑制是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予非条件刺激强化时,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div><div> 所谓分化抑制是指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只给条件刺激物强化,其他刺激不予强化,这样,对其他刺激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例如对40瓦的灯光形成条件反射以后,其他的灯光,如80瓦的灯光也能引起条件反射,但会对40瓦的灯光刺激会逐渐适应。</div><div> 所谓外抑制是指当有机体正在进行某种条件反射活动时,一个额外刺激物突然起作用,在其神经中枢可能产生一个新的优势兴奋中心,而使原来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受到抑制。</div><div>超限抑制是指当刺激物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会发生抑制。它能使神经细胞免于因兴奋过度而耗尽,因而又叫保护性抑制。人在过度疲劳时的睡眠就是超限抑制的表现。</div><div><br></div> <h3>  生理意义 :在大脑皮质水平上,抑制和兴奋一样,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通过抑制,大脑皮质的信号化活动不断地得到纠正而逐渐达到完善,使反应更加精确有效。因而抑制过程也是积极的神经过程。例如,当抑制过程在大脑皮质内引起广泛地扩散并扩散到皮质下中枢时,就可引起睡眠。睡眠具有保护性意义。</h3><div> 生理过程 :在构成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间的突触水平上,普遍存在着抑制现象。脑内神经元间的突触抑制,构成上述大脑皮质抑制过程的基础条件。目前认为突触抑制可能在两个部位:一个是突触前的轴突末梢,称为突触前抑制;另一个是突触后膜,称突触后抑制。前者是指通过某种生理机制减少了兴奋性突触的递质释放,使得神经冲动传至该突触时不容易或不能引起其突触后的神经元兴奋,从而呈现出抑制性效应。后者是由抑制性神经元引起的一种抑制。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有相当数量的抑制性神经元,一般属中间神经元,其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物质,与其后继的神经元构成抑制性突触。当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时,其末梢释放出抑制性递质,经突触间隙而使所有与它形成突触联系的突触后神经元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而呈现抑制。</div><div>其它解释 </div><div>在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等生物学科中,常用抑制一词指全部或部分阻止生化合成/分解、信号转导或者生长发育之类的过程。</div> <h3> 三:兴奋和抑制的平衡及其相互转换</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兴奋就是思维、身体、行动的活跃态势。身体和大脑通过外界刺激形成的生物电产生感觉,只要刺激强度,时间达到一定程度,人便无法分辨虚拟与现实。神经兴奋和冲动的传导,在大脑皮层上会形成一个优势兴奋中心,调节有关感官,形成定向反射,人和动物就可以调整自己的行动,做出适当的反应。正是由于身体和人脑构造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的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规律是兴奋和抑制的平衡及其相互转换。</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人类所有的思维和实践活动,都会产生某种特定的频率(脑电波),它会吸引同样的频率,引发共振,从而将我们思维和实践活动中所涉及到的任何人与事物吸引到我们的面前。</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神经系统处于有意识的状态,神经就具有了命令权。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分传入和传出神经,内脏传出神经是植物神经。神经系统分中枢和外周神经。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功能相反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处于相互平衡制约中。当一方起正作用时,另一方则起副作用,很好的平衡协调和控制身体的生理活动。形成了电位差就具有了能量,高能量就有势能。</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神经受到刺激时,神经细胞膜发生去极化,即膜电位值升高。 当膜电位值达到阈电位水平时,动作电位才能被触发。随着释电量增大,电容量逐渐减少,放电速度逐渐减慢,最后停止。人体细胞受到大脑支配或大脑指令或人体外部刺激后,细胞膜生物电变化不是出现动作电位就是出现膜电容放电,或两者都兼有刺激,细胞膜生物电会出现对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使细胞膜生物电向另一方向转化,出现膜电容放电现象。由于生命活动,人体中所有的细胞都会受到内外环境的刺激,它们也就会对刺激作出反应,这在神经细胞(又叫神经元)、肌肉细胞更为明显。</div> <h3>  抑制就是有效放松,使人体生物电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这种放松有利于人体全身及局部出现生物电活动达到平衡。人体内有数量庞大的细胞群,大约有1800万亿个,二百多种细胞,它们组成人体不同的组织和器官。神经细胞之间、组织之间及各脏器之间的生物电在静息状态时是达到相对平衡的。由于种种原因,这是相对平衡,是短暂的。每时每刻都受到外界和体内各种刺激出现不平衡。刺激过后通过自身调节再达到平衡,准备下一次的不平衡。</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放松就是让尽量多的神经细胞和肌细胞处于不做功状态,尽量长时间地处于静息膜电位状态,储能状态。让尽量多的细胞处于“备战”状态,一旦进入“战斗”状态,得心应手,反应敏捷,不会出现力不从心地局面。</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兴奋与抑制是神经系统的特性,更是一种能力。从每天的生理机制平衡来说,白天要兴奋活跃,提高行动效率,晚间要放松休闲,提高睡眠质量。从心理机制上来看,神经系统机能活跃,神经凝聚能力强的人,其思维、智慧、兴趣能力相对亦强,行动力和成功率相对亦高。善于注重培育积聚神经系统能量,并形成优化的兴奋与抑制的平衡及其相互转换的模式,谁就能更强更高地具有人的灵智和悟性,超越自我超越一般人。</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