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铜矿

山间明月

<p class="ql-block"><b>思念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思念是一杯酒,细细品尝,别有味道;思念是一幅画,用心描绘,浓墨重彩;思念是一首歌,轻轻哼唱,静静痴想。啊,亲爱的二密铜矿你可知我对你的思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绝·回铜矿感怀 </p><p class="ql-block">刘建军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独上松山映眼帘,残垣断壁挂风檐。</p><p class="ql-block">当年好友今何在,浊酒三杯泪雨沾。</p><p class="ql-block"> --作者</p> <h3>  一首“回铜矿感怀”引发了作者对“二密铜矿”的思念之情。自2008年退休至今,算来已经10个年头了。人们常说,月是故乡的圆,但令我常常想起的还是我一生工作、生活了四十余年的第二故乡“通化二密铜矿”。</h3><div> 通化二密铜矿行政区划隶属吉林省通化县二密镇(原隶属马当镇)。矿山伊始称作“二道阳岔铜矿”,后改称叫“二密铜矿”,“通化铜矿”,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又更名为“通化铜镍公司”,可实际上,不但是我,凡是在哪里工作和生活过的人们,不管矿山改叫什么名称,还是喜欢叫“二密铜矿”,熟悉铜矿的人说“二密铜矿叫着顺口,听着亲切!</div><div> 二密铜矿地处于通化县二密镇马当村西面的二道阳岔(沟)中。上世纪六、七十年矿山鼎盛时期,全民加大集体企业职工合计达四千余人。矿区生产、生活、矿山管理机构、医院、学校、及地方政府的商店、粮站、邮局还有公安派出所、马当镇政府及所属企业等均集中在这一长约8公里、平均宽约200米左右的狭长山谷内,据说这一时期矿区最高常驻人口达一万二千余人。</div> <h3>  (上图为<span style="line-height: 1.8;">二密铜矿最高行政决策机构-机关办公室)</span></h3><h3> 二密铜矿是1952年由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批准投资兴建、1955年4月正式投产的国有中型有色金属矿山,矿山集采、选于一身,最终产品为铜精矿。</h3><h3> 二密铜矿床位于大地构造华北地台龙岗山脉中段南翼的三源浦火山盆地燕山期石英闪长岩体内外接触带的含矿裂隙构造中,矿体为单一脉状或复脉状,矿体延长、延深几十米至上千米,厚几厘米几十厘米不等,有用金属矿物为单一黄铜矿,冶炼中可提取少量金银,是我国典型的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充填脉状矿床。</h3> <h3>  翌日,信马由缰,徒步走来,那曾经工作的厂房、办公室一片狼籍,很多住宅已经倒塌,甚至不见了踪影,但抬头可见的松顶山还是那样美丽,二道沟的泉水还是那样甜,而第二坑口见证着二密铜矿兴衰的箕斗井架仍旧耸立着,标志性的龙头砬子依然是那么壮观,建在矿区小河上可容纳1200人的职工大俱乐部虽然满身疮痍可还是让人着实的眷恋,而那一张张看着熟悉、仆实、写满了二密铜矿开发史、且又满脸皱纹的老矿工的脸颊,让人看着更是无比的亲切。</h3><div> 退休离开矿山好多年了,但我仍会时不时地想起在矿山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div><div> 二密铜矿昔日吉林省工业学大庆的典范,你虽然失去了往日“一矿变三矿”的辉煌,但我却仍然喜欢你的的矿坑,喜欢你的选厂、革新厂,冶炼厂、喜欢你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而我更喜欢的还是哪里的父老乡亲,那些为矿山奉献了毕生精力甚至几代人的老矿工们!</div><div> 啊,二密铜矿我来了!</div><div>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已是夕阳西下的时候了,那一轮平西的红日,恰又被一片乌云拖住,(铜矿民谣:不怕云遮日,就怕云接驾),看样子,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了。</div> <h3>  少顷,“松顶山”乌云笼罩,狂风席卷着暴雨,仿佛要把那已经“饱经沧桑、摇摇欲坠”的二坑“箕斗井架”从山脚下卷走似得,而那贯穿矿区唯一能够泄洪的小河也一改往日“女孩”般的温柔,汇集着从四面八方狂奔而来,山洪,无情的冲刷着这伴随二密铜矿兴衰的小河床。瞬间,河坝、河堤被洪水撕开了一道道口子,眼看着这口子越来越大,越来越大……</h3><div> 我默默的为风雨漂摇中的“二密铜矿”祈祷:上天啊,愿二密铜矿雨过天晴,彩霞满天,愿"二密铜矿"山还是那么青、水还是那么甜、天还是那么蓝……。</div><div> 噢,二密铜矿,一切都会好的。</div><div> 一声《故乡情》的手机铃声打断了我的思绪,噢,魂牵梦萦的“二密铜矿”,我一生走不出去的“第二故乡”!</div> <h3><b>回忆篇</b></h3><div><br></div><div> 一些事注定成为过去;一些情注定成为回忆;一些事情注定发生那么多;一些画面注定留下那么一次。回首过去,思绪纷飞,感慨万千……</div><div><br></div><div>(像征着二密铜矿不屈不挠,勇往直前,勇于战胜一切的标志性山峰:龙头砬子)</div> <h3>芳草青青绿树成荫的铜矿公园,不由使人想起当年红红火火的矿山兴旺情景……</h3> <h3>公园中心花坛鲜花盛开,预示铜矿的又一个春天的到来!</h3> <h3>修缮一新的公园画廊</h3> <h3>公园内当年亲手栽下的小树苗,如今已遮天蔽日。</h3> <h3>当年熙熙攘攘红红火火的马当商店早已关门大吉,另作它用。</h3> <h3>往日的坑口商店诉说着当年红火</h3> <h3>幸存的卡子门外玉门商店如今也是门庭冷落惨淡经营</h3> <h3>冷冷清清的中心广场,拍照时竟然未见一人?</h3><div><br></div> <h3>铜矿专线-马铜线,蜿蜒延伸至通梅一级公路,一年四季向路人诉说着铜矿当年的兴衰。</h3> <h3>铜矿灯光球场-当年从这里走出的是通化地区远近闻名的的蓝球劲旅-铜矿蓝球队。</h3> <h3>铜矿灯光球场一角</h3> <h3>肩负着矿区及矿区周围上万余人就医的铜矿职工医院,如今已失去了往日头上的光环。</h3> <h3>远眺职工医院</h3> <h3>冷冷清清的铜矿农贸市场,幸好遇见了赵长爱大哥。</h3> <h3>卡子门桥左侧-铜矿唯一的环线公路</h3> <h3>铜矿子弟中学-几十年过去了,有多少高材生走进了全国名牌大学的校门,有人统计过吗?</h3> <h3>荒芜的学校操场</h3> <h3>当年教师现在已是年近七旬的老太婆了</h3> <h3>当年吉林省十大重点工程-电解镍冶炼厂</h3> <h3>冶炼厂电解车间,眼下看到的也仅仅是它的外表躯壳。</h3> <h3>当年单身职工引以为骄傲的职工宿舍楼早已易主,失去了往日的骄傲。</h3> <h3>这是可以容纳1200名观众的职工大俱乐部。虽然满目疮痍没有了演出活动,而人们还是津津乐道的回忆着当年全国名流演员在这里的一场场演出。</h3> <h3>矿区居民能源供应中心-大、小煤场旧址</h3> <h3>铜矿工人引以为骄傲的“革新厂”。当年由部分退休老工人自发创建,而修旧利废则成为几代铜矿人的美德。</h3> <h3>聊以慰藉的铜矿离退休职工"游艺室"</h3> <h3>1986年建设的(唯一)矿山1、2、3号家属楼</h3> <h3>笔者居住过的二号家属楼三单元三0一室</h3> <h3>铜矿工人住宅(七栋房近照)-当年20左右平方米毛石墙体的住宅,蜗居着三代人,其生活环境可见一斑。就是在这艰苦的环境下,敢打敢拼的铜矿人还是创造了昔日“一矿变三矿”的辉煌,并由此成为全国"工业学大庆"一面红旗。</h3> <h3>矿区中心地段的"豪华"住宅</h3> <h3>铜矿子弟中学办公楼后矿山职工住宅掠影</h3> <h3>冶炼厂大门对过的“送君亭”</h3> <h3>日产矿石1000余吨的第二坑口已失去了昔日三班生产的热闹场面,剩下的只是黑洞洞的坑口和斑驳脱落的静静厂房。</h3> <h3>二坑毛台及通往二坑箕斗井的毛石路。</h3><h3>远处为座落在松顶山脚下、隐约可见的二坑箕斗井井架,見证着二密铜矿的兴衰。</h3> <h3>通往选矿厂的坑口电机车桥洞,它是大小车辆进入一、二、三坑口必经之路,也是二密铜矿标志性建筑之一。</h3> <h3>井下一线矿工</h3> <h3>矿石;矿灯</h3> <h3>历经沧桑的坑口配电室</h3> <h3>曾被冶金部命名为国家冶金行业的英雄集体单位、日处理能力达2000多吨的选矿厂矗立在风雪之中向来人诉说着那些年的光荣历史。</h3> <h3>进入二密铜矿区見到的第一景观、与二密铜矿“生死共存亡”的二道阳岔尾矿库</h3> <h3>选矿厂“陈玉祥先进班组”</h3> <h3>七栋房地段尾矿管路高架桥</h3> <h3>原二密铜矿职工大食堂、招待所、下图为仍在使用的机关、家属楼供暖锅炉房</h3> <h3>大铁门上苍劲的“矿工程队”四个大字已经黯然失色</h3> <h3>铜矿汽车队-风雪无情地袭击着这些卧在冰天雪地里、且已经完成历史史命的老解放汽车。</h3> <h3>风吹雨打下的二密铜矿供应科。</h3><div>瞧,那当年“婷婷玉立”的材料库,如今已没有了房盖“任凭风吹雨打,阅尽铜矿秋色”</div> <h3>贯穿矿区的(入洪沟)小河此时显得那么安静,它咆哮起来又像一匹难以制服的野马,令人望而却步。</h3> <h3>情缘篇</h3><div><br></div><div> 一个人,一份思念,一段故事,一段情缘。“噢!二密铜矿”,我的思念,一生难以忘却的“情缘”!</div><div><br></div><h3><br></h3><h3>地侧科地质人员1977年5月19日全体人员合影,后排左起:郭少林 盖庆福 刘建军 杨永玲 肖炜 马玉梅 李世鹤 胡海泉 孙连城 白晶 门天一 王伟 张凤勇 王君 张广龙(科长)黄宝海 李兴玉 王世占 计18人</h3> <h3>80年代末地测科部分人员合影后排左起:白晶 李世光 刘建军 王道成 刘同章 陈伟 丁礼芳 孙清林 王世占 王君 张广龙 李兴玉 盖庆福 郭少林<br></h3> <h3>地测科老同志合影左起:孙清林 王世占 王君 张广龙 李兴玉 盖庆福 郭少林</h3> <h3>地测科部分人员合影左起:马长兴 刘建军 白晶 王道成 丁礼芳</h3> <h3>刘建军 王道成合影</h3> <h3>刘建军 白晶合影</h3> <h3>赵志辉 朴忠极 王世占 刘建军 王道成于英额布水库合影</h3> <h3>后排左起:王道成 白晶 刘建军 李明英 腾云 李少梅合影</h3> <h3>后排左起:刘同章 孙清林 王君 郭少林 白晶 王道成 刘建军 陈伟 丁礼芳 于弯弯川水库</h3> <h3>左起:刘同章 丁礼芳 刘建军 白晶 王道成 曹建忠</h3> <h3>后排左起:丁礼芳 刘建军 王道成 马长兴 白晶 盖庆福 郭少林 孙清林 王君 李凤仁 王世占 李兴玉</h3> <h3>后排左起:孙清林 刘建军 王君 郭少林 刘同章 王道成 白晶 陈伟 丁礼芳 于弯弯川水库</h3> <h3>80年代末本文作者刘建军(中排右2)陪同苏联专家在赤柏松镍矿开展野外地质考察</h3> <h3>作者(后排右1)同苏联专家合影留念</h3> <h3>后排左起:王君 王世占 白晶 马长兴 孙清林 郭少林 刘建军 丁礼芳 陈伟 王道成</h3> <h3>后排左起:康成信 孙钦西 赵贵成 赵志辉 刘建军 吴兴利 朴忠极 阚桂英 张德华</h3> <h3>后排左起:丁礼芳 李明英 李少梅 腾云</h3> <h3>80年代生产科采矿技术人员合影:后排左起:邓庆新 李交贵 王振武 杨迪中 石洪飞 昝景温 唐祺寿 崔献志 蒋才良 金其浩 付长安 高成勤 高喜祥 曹贵良</h3> <h3>80年代矿山地测采选工程技术人员与吉林冶校在矿实习师生合影留念</h3> <h3>张义花 李少梅 秦艳秋于金属公司</h3> <h3>90年代初李少梅同矿领导王道一,公司教育处领导王喜花,矿金属公司领导刘同章在大连合影留念。</h3> <h3>1994年刘建军 张佩儒(总工程师) 迟万利在白山六道江银金矿同前来检查指导工作的通化铜镍公司经理张巨本(左3)合影留念</h3><div><br></div> <h3>1994年刘建军 李少梅在白山银金矿与相关人员合影</h3> <h3>90年代初刘建军与长春工学院大专结业班同学及公司领导李兴玉 教育处领导王喜花合影</h3> <h3>2000年初公司领导刘同章 于维喜 王道成与中层干部合影</h3> <h3>1980年李少梅英额布水库留影</h3> <h3>1983年李少梅与当时在马当一粮站工作的同事合影。后排左起:张继梅 赵廷海 李少梅 王玉琴 刘翠林 王海民 黄波 段文章</h3> <h3>80年代初李少梅与粮站部分同事合影留念</h3> <h3>80年代李少梅与同事在英额布水库与与粮站同事合影 左起:刘燕 黄燕 蔡桂琴 李少梅 刘桂英 任延英 孙传英 候学坤 于淑芬</h3> <h3>李少梅与粮站同事合影 后排左起:蔡桂琴 黄燕 李少梅 姜连友</h3> <h3>情系二密铜矿</h3><div>时间:2017年6月22月</div><div>地点:二密铜矿</div><div>铜矿公园留影</div> <h3>老朋友见面十分高兴,刘建军 赵长爱 石岱庆 郑全安见面相互问候!</h3> <h3>柏秀芬 王福先 刘建军 李少梅在马当张老三渔溏合影留念</h3> <h3>寻找一下儿时的感觉么么哒!</h3> <h3>“看见你们格外亲”,老临居见面分外高兴,总有说不完的话。</h3> <h3>这不是王淑珍吗,还是那么年青漂亮!</h3> <h3>王淑珍 李少梅 刘建军公路合影留念</h3> <h3>矿工刘老哥你好,身体还是这么壮实,给老哥点赞!</h3> <h3>英杰大姐辛苦了,吴业民大哥还好吧?</h3> <h3>坐在家门口与乡亲们拉家长……</h3> <h3>三平子 李少梅合影</h3> <h3>到老朋友家做客么么哒</h3> <h3>老同事见面总有聊不完的话题</h3><h3>左起:三平子 李志云 刘建军</h3> <h3>祝郑全安 石岱庆 祝二密铜矿的父老乡亲们幸福安康!</h3> <h3>再见了亲爱的二密铜矿,再见了亲爱的乡亲们!</h3> <h3>啊,魂牵梦萦"二密铜矿"你是我一生走不出去的“第二故乡”!</h3><h3><br></h3><h3> 阅《情系铜矿》有感</h3><h3><br></h3><div> 建军忆当年,情系二密篇。</div><div> 豁然再回首,恍然四十年。</div><div> 曾血气方刚,怀揣梦地勘。</div><div> 洒热血铜矿,足迹遍山梁。</div><div> 我与矿同生,矿予我爱情。</div><div> 矿乃我故乡,矿荣我亦荣。</div><div> 而今己迟暮,难忘铜矿情。</div><div> 此生与此景,不由泪纵横……</div><div><br></div><div> 一一学友和平有感抒</div> <h3>后记:</h3><div> 本文作者刘建军,笔名仲乐。1975年从长春工程学院(原长春冶金地质学校)与同窗大庆(李世鹤)、城(孙连城)、胡大哥(胡海泉)天一(门天一)毕业分配到通化二密铜矿从事矿山地质工作,期间,几名同学因种种原因离开铜矿,而笔者在二密铜矿从1975年一直工作到2008年直至退休,见证了二密铜矿上世纪七十年代后的沉浮。作者在二密铜矿工作生活的几十年里,与铜矿的山、铜矿的水、铜矿的职工、铜矿的的父老乡亲结下了不解之缘。</div><div>笔者2017年6月22日回矿,洽逢傍晚一场大雨,拙文可谓触景生情,借景抒情也。</div><div> 最后祝尚且在矿山留守工作的朋友们、同事们、父老乡亲们事事如意,幸福安康!</div><div>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以往撰写二密铜矿的网络文章中,在此,对图片的始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div><div> 顺颂 时祺 </div><div> </div><div> 作者:刘建军</div><div> </div><div> 二0一七年七月一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