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三日行》之三 故宮武英殿四僧書畫展(副本)

Tsui Hok Hoi

<h3>  上個月我在新加坡時,有畫界友人在微信中告知 : 故宮博物院在武英殿,正舉辦《四僧書畫展》,展期二個月 。</h3><h3> 與吾兒閑語中提到此展,老父三十年沒蹅足京城,有意觀看此展,於是兒子買妥機票,按排此行 。</h3><h3> 6月6日早晨七時,在酒店吃好早餐,又揹起二台相機的揹襄出發,乘地下鐵至天安門東站,沿故宮方向的指示牌,走向天安門廣場,所有人和行裝都必須經過安檢,我跟著人流走,很快完成例行安檢,沒人停留,跟隨著不相識的人群走向天安門,這是金水橋哦 ! 抬頭一看,天安門就在眼前,30年沒來過,此景依然,這里就是國家的心臟,我跟著人流走近天安門,感觸到祖國鏗鏹有力的心跳聲 。</h3> <h3> 沒有理會衛兵的勸告,在最接近天安門的地方,用手機影下這張常在電視屏幕中,見到的景象。</h3><h3> 天安門位于紫禁城中軸綫上,是明、清兩代皇帝的正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 。</h3> <h3>  今天京城天氣欠佳,開始下著小雨,天安門前的金水河,七座精美的漢白玉石橋,如虹般綺麗 。</h3><h3> 走過天安門,這里是天安門城樓背面,也有華表,遠處是" 端門 " 。此行的目的是故宮武英殿,必須九點進入故宮 。</h3> <h3>  上午八點五十五分,雲繞龍盤的華表上,圖案雕刻細膩,有衝天向上之勢,小石獅敦厚可愛 。</h3> <h3>  走過 "端門" ,前方就是故宮的南門 " 午門 " ,它是紫禁城的正門,中軸綫上,居中向陽,位當子午,故名午門 。</h3><h3> 午門通高37.95米,呈闕門形,高大墩台有12米,上有五座高聳的四角闕亭,又稱" 五鳳樓 " 。形若朱雀展翅,三戀懷抱,五峰突起,氣勢雄偉 。</h3> <h3>  午門是皇帝頒發詔書之地,逢重大典禮及節目,都在這里體現帝皇的威嚴 。</h3><h3> 午門正中開三門,二側各有一座掖門,俗稱明三暗五 。中門爲皇帝專用 。</h3> <h3>  午門二側排列整齊的廊廡,這種以門廡圍成廣場,層層遞進布局是古代" 五門三朝 "制度的影響,突出皇家建築威嚴肅穆 。</h3> <h3>  十天前。已委托在南京的姪女徐嫻在網上購票,在這里出示証件入內,可是香港居民回鄉証無法刷卡進入,又去辦公室打印一紙方可進入 。</h3> <h3>  午門城樓上高懸的匾額 。</h3> <h3>  圖案端莊優美,突顯威嚴 。用遠攝鏡頭拉近距離,可見圖案嚴謹,工藝精細 。</h3> <h3>  雖然下雨,還是找位先生幫我影張照片留念 。</h3> <h3>  步入午門,雄偉端莊的 "太和門" 映入眼簾,它是皇帝外朝政務區的正門 。</h3><h3> 時隔三十年,我又一次來到故宮,回想人生,這是二代人的概念,近乎半人生,而且是人生的黃金時段,此時要靜心地、仔細地享受在故宮的一天 。</h3><h3> </h3> <h3>  太和門前向左,穿過" 凝道殿 ",就進入武英門 。</h3><h3> 回首望去,高聳的城垣,沒有修飾,如此古樸,走近細看,在鏡頭中,五棱鏡反映出的灰黑色宮牆,左下方宮廷路燈襯托下,如此之美 。</h3><h3> </h3> <h3>  回首望去,高聳的城垣沒有裝飾,在相機中用五棱鏡細看,灰黑色的城牆下,左下角,宮廷路燈在盛開的石榴花映襯中,如此之美 。這是一幅好照片。</h3> <h3>  沿城牆右行,紅牆下古老的石榴樹,姿態奇異,正是石榴花綻放的季節 。</h3> <h3>  在照相機鏡頭里看皇宮,每個構圖都是美的。</h3> <h3>  這裡是走近武英門的區域,院前逶逶的金水河潺潺流過 。</h3> <h3>  武英殿前為 " 武英門 " ,門內是武英庭院,按照左文右武的格局分布,它的左面是 " 文華殿" 與它對稱而立 。</h3> <h3>  建築平面呈工字型,武英殿居中,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進深三間,與" 敬思殿 " 都是黃琉璃瓦歇山頂 。</h3> <h3>  武英門前金水河穿過,漢白玉石欄與紅牆金瓦相得宜彰 。</h3> <h3>  這才是保存完好,精美端莊的中國古代漢白玉雕花石欄 。</h3><h3> 何須亂跑,去故宮欣賞吧 。</h3> <h3>  雕鑿精細,自然焚落,古氣遒生,這與外面重新修造的虛假古建築不同,這是原質原味的故宮建築群 。</h3> <h3>  過武英門,用望遠鏡頭影下之景多麽優美自然 。</h3> <h3>  與主景區太和門相比,此處顯得僻靜生幽 。</h3> <h3>  我還是不忘欣賞它的建築,每個部分都散發出幾百年前的盎然古氣 。</h3> <h3>  聽説武英殿在同治年焚毀,後參照文華殿重建 。</h3> <h3>  武英殿近年才對外開放,辟為展示故宮珍藏中國古代書畫之展廳 。</h3> <h3>  故宮博物院藏《四僧書畫展》就在眼前 。</h3> <h3>  四僧的簽名墨跡,這尊元代 " 銅變石 " 襯托下,是絶配,也看出展覽策划人、設計師的匠心 。</h3> <h3>  " 銅變石 " 亦名 " 造雲石 ",因其造型 " 如天風遏雲,抱崖綺布之勢 " 而得名,文人賞石,多因其形態變化萬,借以比喻林泉丘壑,進而寄懷山水之情,抒發君子比德之意 。</h3><div> 此石原爲元代玉山主人顧瑛所藏,石上刻有小篆 " 玉山草堂精玩 " ,另有元代吳中碩儒鄭元祐、明代東橋居士顧璘與香光居士董其昌的佳文隽書 。( 筆者引自石下註釋 )</div> <h3>  展覽前言,筆者不再著錄,觀者可點擊此圖放大拜讀 。</h3> <h3>  " 四僧 "是指弘仁、髡殘、八大山人、石濤四人,他何是話躍於明未清初的書畫家 。</h3> <h3>  配于展覽的古代奇石,稀有精美 。</h3> <h3>  四僧畫人,各有展區,他們都是後來出家,削發爲僧,精力於游曆、吟詩、繪畫,在中國古代繪畫史上留下重要一筆 。</h3> <h3>  前來觀展的人很多,言語中知來自祖國各地,有的與同行者叙之感受,有的驚呼叫絕,多爲書畫界專業人士與愛好者 。…… 作爲中國水墨畫家,能如此近距離地看到古代畫人的作品,欣賞與品味他們筆墨性情,是多麽難得的機會 。</h3> <h3>  好在有現代科技。手機的發明,讓人人方便,既可欣賞真跡,又能記録下來日後研習,科技的倡明,讓人更加得心應手 。</h3> <h3>  影下現場情景,讓同好感受此時武英殿的氣氛 。</h3> <h3>  在這樣殿庭下觀看這巨幅山水畫,再合適不過了,是畫人的享受 。</h3> <h3>  清 僧弘仁,號漸江,別號梅花古衲,俗家姓江,名韜,字六奇。安徽歙縣人,明亡後出家爲僧,工詩文。</h3><h3> 此幅作品《西嵒松雪圖軸》呎寸: 192.5 x 104.5 cm,墨筆畫,雪嶺群松,寒肅峻險 。</h3> <h3>  現埸拍攝局部,墨氣與用筆輕重緩急,都能感讓你感受到 。</h3> <h3>  再看一下,用長焦距拉下來的作者款識 : " 西岩松雪 …… ",鈐一印,連宣紙紋,也是如此清晣 。這是弘仁52歲時作品 。是爲他精品之作 。</h3> <h3>  弘仁 《黃山圖册》紙夲 墨筆 設色 無記年,作品以册頁形式單張裝裱,筆者先看了一巡,不過癮,用Canon 5D sR 高像素相機,俯視影了一通,值得回家細細地研習哦! 因爲它沒有印刷品的綱紋,衹有宣紙的紙紋,墨色的深淺,濃淡,色色的輕敷走勢,都可一目了然,那裝裱的綾紋,絲絲盡顯,這就是五千萬像素的威力 。筆者先選九幅與同好共賞 。( 也請點擊畫面,用手指去放大可見其微妙 )</h3> <h3>  畫幅雖小,幀幀精微,一絲不拘,尤如大意境 。</h3> <h3>  髡殘 ( 1612至約1673 ),號石谿,又號殘道者 ,電住面人,俗姓劉,後出家爲僧,原藉湖廣武陵,晚居南京牛首山寺,善畫山水,風格雄奇,後世與石濤幷稱為 : " 二石 "。</h3><div> </div><div> </div><div> </div> <h3><br></h3><h3> 《雲洞流泉圖軸》紙夲,110.3 X 30.8 cm 淺絳色畫松溪草閣上有雲嶺洞泉,先汹簡禿,略有黃子久法 。</h3><h3> </h3> <h3>  作品局部之一 。</h3> <h3>  作品局部之二 。</h3> <h3>  自題 : " 瑞居興未索,覓人徑恣幽討。沿流戛琴瑟,穿雲進窈窕。源深即平曠,巘雜入霞表,泉響彌清亂,白石淨如掃,興到足忘疲,嶺高溪更繞 。前憺峰如削,參差岩岫巧 。吾雖忽凌虛,玩松步縹緲 。憇危物如遺,宅幽僧占少 。吾欲餌靈砂,巢居此中老 。甲辰仲春作于祖堂,石溪殘道人 。" 是髡殘53歲作品 。</h3> <h3>  髡殘 《雨洗山根圖軸》紙夲 墨筆 1663年 52歲作 。</h3> <h3>  髡殘 《雨洗山根圖軸》局部之一 。</h3> <h3> 髡殘 《雨洗山根圖軸》局部之二 。</h3> <h3>  清·釋髡殘 《層嵒叠壑圖軸》紙夲,呎吋 : 169 x 41.5 cm ,淺絳色山水,自題一詩,未識 ; " 天壤石溪殘道者 。" 鈴三印,山巒層叠,雲壑幽深,畫法篬辣,得黃子久傳統,但不爲法度所縛束 。</h3> <h3>  畫幅中段,是此幅畫心所在,用長焦鏡頭遠攝,一點不變形,筆墨盡顯 。</h3> <h3>  題識畫家顯草書魅力,筆觸盡顯,爲高像素相機所能 。</h3> <h3>  這是髡殘精品之作,用筆之法俱多,題材豐富,每塊局部都可見畫家如何妙用筆墨,筆者精影以下十幅局部,予同好共賞 。</h3> <h3>  清 髡殘 《層岩叠壑圖軸》局部之一 。</h3> <h3>  清 髡殘 《層岩叠壑圖軸》局部之二 。</h3> <h3>  清 髡殘 《層岩叠壑圖軸》局部之三 。</h3> <h3>  清 髡殘 《層岩叠壑圖軸》局部之四 。</h3> <h3>  清 髡殘 《層岩叠壑圖軸》局部之五 。</h3> <h3>  清 髡殘 《層岩叠壑圖軸》局部之六 。</h3> <h3>  清 髡殘 《層岩叠壑圖軸》局部之七 。</h3> <h3>  清 髡殘 《層岩叠壑圖軸》局部之/\ 。</h3> <h3>  清 髡殘 《層岩叠壑圖軸》局部之九 。</h3> <h3>  髡殘 《仙源圖軸》紙夲 設色 1661年 51歲作</h3> <h3>  髡殘 《仙源圖軸 》局部 。</h3> <h3>  朱耷 ( 1626至1704 年 ),明宗室弋陽王裔孫,曾出家爲僧,法名傳綮,字亇山,又號雪,後又還俗,別號書年、驢屋驢、人屋等,最後號八大山人 。工詩文,書法魏晋,畫山水,學董其昌,上追黃子久。花鳥放縱雄奇,出自青藤、白陽,後自成一家 。</h3> <h3>  八大山人 《行書十三札册》之一,紙夲 無紀年 。</h3> <h3>  八大山人 《雜畫圖册六幅》 紙夲 墨筆 1684年 59歲作</h3><h3> 圖之一 。</h3> <h3>  圖之二 。</h3> <h3>  圖之三 。</h3> <h3>  圖之四 。</h3> <h3>  圖之五 。</h3> <h3>  圖之六 。</h3> <h3>  /\大山人 《枯木寒鴉圖軸》 紙夲 設色 無紀年 。</h3> <h3>  /\大山人 《枯木寒鴉圖軸》 局部 。</h3> <h3>  僧元濟 ( 1642至1707年 ),號石濤,別號清湘老人,大滌子等,俗家姓朱,名若極,爲明清王後裔,家于廣西全州,後久游皖、蘇等地,卒于揚州,工詩文書畫,天才橫溢,自成一家,自成一家 。</h3> <h3>  《搜盡奇峰圖卷》紙夲 墨筆,呎吋 : 42.8 x 285.5 cm , 起首險峰石壁迥抱,um後奇巒怪石層出不窮,未段以江景作結,皴法稠密,苔點滿布山石,系從王叔明畫下去變出 。</h3><h3> 右上角隸書 : " 搜盡奇峰打草槀 " 一行 。</h3> <h3>  展出石濤作品中,此畫卷是重要展出作品,存列於長樻中,觀者圍看不止,外界見印刷品很鳥,少能近觀原作,有年,此作在澳門展出過,漏過參觀時機,今次來故宮觀展,其中也是衝著看此作而來,吾觀之,且近觀呎距,亦影之,滿足焉 !</h3><h3> " 搜盡奇峰圖卷 " 之一 。</h3> <h3>  照片就是不同,細膩之,墨氣逼人之 。</h3><h3> " 搜盡奇峰圖卷 " 之二 。</h3> <h3>  " 搜盡奇峰圖卷 " 之三 。</h3> <h3>  " 搜盡奇峰圖卷 " 之四 。</h3> <h3>  " 搜盡奇峰圖卷 " 之五 。</h3><h3> 卷尾題雲 : " 郭之河陽論畫,山有可望者、可之游者、可居 。余日 : 江南江北,水陸平川,新沙古岸,是可居者 。淺則赤壁蒼橫,湖橋斷岸,深則林巒翠滴,瀑水懸爭,是可游者 。峰峰入雲,飛岩墮日,山無凣士,石長無根,木不妄有,是可望者 。今之游于筆墨者,總是名山大川,未覽幽岩,獨屋可居 。……自之日 : 此某家筆墨,此某家法派,猶有人之示盲人醜婦之評醜婦爾,賞鑒江乎哉 ! 不立一法,是吾宗也 ! 不捨一法,是吾旨也,學者知之乎?時辛未二月,余將南還,客且憨齋宮紙余案,主人慎庵先生索畫幷識請教 。清湘技下人,石濤、元濟 。 " 鈐 白文" 苦瓜和尚 " 、" ^雪悟前身" 、" 石濤 " 三印 。</h3> <h3>  筆者選輯局部,以飡同好 。</h3><div> " 搜盡奇峰圖卷 " 局部之一 。</div> <h3>  " 搜盡奇峰圖卷 " 局部之二 。</h3> <h3>  " 搜盡奇峰圖卷 " 局部之三 。</h3> <h3>  " 搜盡奇峰圖卷 " 局部之四 。</h3> <h3>  石濤 《丹岩巨壑圖軸》紙夲 設色 無紀年 。</h3> <h3>  石濤 《丹岩巨壑圖軸》局部之一 。</h3> <h3>  石濤 《丹岩巨壑圖軸》局部之二 。</h3> <h3>  石濤 《丹岩巨壑圖軸》局部之三 。</h3> <h3>  初次蹅足故宮 " 武英殿 ",在這里欣賞《四僧書畫展》中所有陳列作品,喜愛的畫作留在 SD 卡中帶走了,心靈得了滿足 。此時,是下午一點,我在這里蹲足四個小時 。</h3><h3> 走出 " 武英門 ",紅牆金瓦,四面依然,突見有人騎單車而過,望著他遠去的身影,我贊美他 : 老兄唉,你幸福呵 ! 你能享受在紫禁城行單車,史料記載,祗有未代皇帝漙儀騎過,這種享受不是人人能有的哦 ! …… 。</h3><h3> 下午走近故宮太和門,又有觀感 。</h3><h3> 學凱 2017年6年21日 記於香港海怡半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