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民间传说(一)

王点

<h3>更多请关注公众号:by美丽家乡</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凤凰山的传说</h3><h3> </h3><h3> 凤凰山的传说。白银城北有一座很高的宝山,山形折为三截,原称八宝山,又称凤凰山,当地老百姓称它为折腰山,传说有一条金牛随着大爆破蘑菇云的升起,从山里跑了出来,带给无数挖宝人金银铜蛋蛋,一只美丽的金凤凰从折腰山腾空向东南飞去,落在了今天的白银市区。</h3><h3> 甘肃省白银市,旧称“白银厂”,历史上因盛产黄金和白银而著称于世。新中国成立后,在这里新建了全国第一家包括采矿、选矿、冶炼和副产硫酸等化工原料的大型铜生产联合企业,时名“白银厂有色金属公司”。正是这个当时全国最大的铜生产基地的建设,为新中国以后铜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铜城白银”因此享誉海内外。</h3><h3>  白银厂矿区古称凤凰山。同国内众多凤凰山一样,白银厂凤凰山也有一个“凤凰来集于山巅”的美丽传说。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重修凤凰山老君庙的匾文《凤凰山记》有这样一段令人遐想的描述:“刘禹锡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夫山岂必有仙哉?亦曰有矿则可称其名也,如皋兰东北凤凰山是。何以凤凰山名也?询之土人,佥谓父老传言,乾隆初年,适有凤凰来集于山巅,其山产有金银铜铁矾矿……。”而另一座重修于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的凤凰山三圣庙现存的当年重修此庙的匾文则有另一番记述:“若找白银厂凤凰山,有四古庙、三圣庙在焉。何朝创修,不知其详。自大明洪武初年重修,威行四方,信奉弟子,敬供香火……。”由此可见,白银厂凤凰山的传说至少始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甚至更早。</h3><h3>  今天的人们甚至无法想象,在距今5亿年前的古生代早期,白银厂凤凰山及整个白银厂地区、整个甘肃中部、整个河西走廊,全部淹没在一个被称为祁连海槽西祁连海的茫茫深海之中,深深的海底接受了巨厚的沉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祁连海槽变得不安分起来,天崩地裂的海底火山奔突迸发,纵横无涯的海面上腾起万古奇观的火龙,巨量喷射物呼啸着窜出水面,遮天蔽日,又纷纷降落沉积于海底,形成了总厚度达上万米火山岩及海相碎屑岩。与此同时,大规模的断裂活动,各种各样的岩浆热液活动,上演了一出出绝古旷世的地质构造运动大戏。终于,在一次被称之为“加里东大构造”的运动之后,祁连海槽完全褶皱隆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北祁连加里东地槽褶皱带。经过漫长的地质岁月,历经多次构造运动,北祁连褶皱山系最终变成了今日的形态,成为中国及世界上最重要的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省之一。白银厂矿田——世界上典型而稀有的海相火山岩黄铁矿型铜矿床及铜铅锌多金属矿床,就像一串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一巨大成矿带的东段,而凤凰山矿区就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h3><h3>  凤凰山黄铁矿型铜矿床被深深掩埋在一个巨大的“铁帽”——厚达几十米的黄铁矿之下,因此,从她诞生那天起就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千万年来,她雄踞黄土高原黄河边,一直默默地注视着这里的先民们鸿荒初起,在最初的恐慌中度过漫长的日日夜夜后,开始了砸制石器,钻木取火,使用弓箭矛器采集野果、捕渔狩猎的原始生活;又目睹了神农氏、轩辕氏的子民们邻水源聚族定居,熟练地使用石质和陶制工器具,建造房屋,种植粟稷,缫丝纺织,驯养家畜,烧饮煮食,顽强地为生存战斗,用双手和智慧创造了博大精深的高原文化和黄河文明,迎来了华夏文明绚丽的曙光!</h3><h3>  星转斗移,沧海桑田。凤凰山上空的太阳起了又落,落了又起。忽然有一天,远方飞来一只金凤凰,白银厂矿区漫山遍野“如霞之蔚,云之蒸”,迷得凤凰流连忘返,栖落与山巅。“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凤凰山”的称谓千古流传,挖山寻宝热中人们发现了山中的黄金和白银。从此,有关白银厂金银开发活动的记载史不绝书。《汉书地理志》记云,兰州“初筑城得金,故曰金城也”。《新唐书地理志》称曰:“兰州金城郡,以皋兰山名州。土贡麸金。”而这些金子的产地,据《兰州府志》和《皋兰县志》的记载,就是凤凰山。到了明清年间,凤凰山的金银开采进入兴盛期,“日出斗金”,“集销金城”,“矿工三四千”,通往井下采矿场的主行道都在百米以上,坑道延伸上千米,直至冲积泥层下数米深处。</h3><h3>  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灾难不期而至。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农历11月24日,甘肃靖远、庆阳和宁夏银川、平罗、中卫等地发生强烈地震,“地震有声,一月方止”。凤凰山山体腰折,矿洞塌陷,造成重大人员伤亡。</h3><h3>  经历了大劫难的人们似乎对大地震腰斩凤凰山产生了莫名的恐惧,逐把凤凰山改称为“折腰山”,矿区大规模的金银开采活动也戛然而止,人们不再关注山中的黄金和白银,更无人去探寻埋藏在大山深处巨大的铜矿资源,只是偶有一些热心人士前来采挖黄铁矿熬制硫磺。据1943年8月25日出版的《新西北月刊》署名林幽的文章《由我国矿冶成长过程析视甘肃矿冶发展的史迹》的说法:“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金城优癝贡生宋法灏主办此山(指白银厂)矿务两年半,当时只采磺矾,并未采金,后因故停办,今尚存房屋二十余间,均頽圮不堪”。</h3><h3>  凤凰山无奈地选择了沉默,独自承担着白银厂的衰落与磨难,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忠实守护着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这一方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和巨大财富。</h3><h3>  当新中国宣告成立的礼炮声还在中华大地上回响,凤凰山惊喜地发现,沉寂了两百多年的白银厂突然变得喧闹起来。先是国家地质计划指导委员会组织了60多人的地质队伍进驻凤凰山,进行地质普查,完成了地质地形图和矿区槽探、坑探及古矿硐清理工作,提出了进一步的勘探方案。几个月后的严冬,空旷的群山间响起了甘肃境内有史以来第一台机械岩心钻机的轰鸣声。随后,来自五湖四海的地质专家和地质队员,全国十余所著名大学和地质院校的毕业生,中国人民志愿军某独立团成建制改编的地质部勘探独立团的官兵,从四面八方齐聚白银厂,开展了大规模的地质勘探工程。</h3><h3>  洞穿厚厚的大铁帽,凤凰山宝库的大门缓缓打开的一刹那,人们惊呆了:凤凰山蕴藏着的巨大财富不仅仅是已经开采了上千年的黄金和白银,而是我们的祖先四千多年前创造辉煌灿烂的“青铜时代”就使用过的铜,凤凰山是一座百万吨级的特大型铜矿山!</h3><h3>  1953年2月21日,新华通讯社一则电讯稿向全世界宣告:“甘肃皋兰县白银厂发现大型铜矿”。凤凰山始为天下人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鲁班赶石架桥的传说</h3><h3> </h3><h3> 在水川镇西峡口村流传着鲁班梦里获得一位白发仙翁的教导和神传,得到一支从未见过的鞭子,鞭子抽石随人意而跑,鲁班以神鞭赶石架桥,由于妻子的好心使得鲁班的宏大工程前功尽弃。</h3><h3> 古时候,鲁班夫妻二人游历天下,路过古镇条城,被黄河所阻隔,他看到当地人用羊皮筏子渡河,一叶轻舟,非常危险。鲁班想:要是能在黄河上架一座石桥不就可以造富一方百姓了吗?对,就这么办。于是他便到附近去考察,当他走到黄河南岸的王岘沟里时,发现沟里的山崖上有上好的花岗岩石料,要是能将这些石料开采出来架桥,那是最好不过的了,可这些石料离河边有十多里的路程,百姓是没有工具来运输的,怎么办呢?他想我何不动用自己的绝世神功来助我完成这一夙愿呢? </h3><h3> 于是他白天采石,是用掌劈出成一米见方的石料,晚上夜深人静时用神鞭赶到黄河边 ,累了就坐在山下一块大石头上休息,不几日,那块大石头竟被坐下去一尺多深的两个屁股窝子,这便是流传下来的鲁班椅!而那陡峭的山崖,到处都是他手掌劈过痕迹,山崖下面十多米高的山角上,到处是小脸盆大的石坑,那是鲁班采石跪出的痕迹。 </h3><h3> 他吃在山上,住在山上,每天由小黄狗脖子上挂着一个缸子给他送饭。一个多月过去了,石料也备了一大半了,他妻子思夫心切,随小黄狗想看一看他是如何采石、运石料的,可当她快赶到石料场时,鲁班听到了小黄狗的铃铛声,就停止劳作休息了,妻子来问他,你是如何采石、赶石头的,能让我开开眼界吗?鲁班说:“这是绝密神功,只能一人动用,一见人就功力全消失了,你是不能看的。”这样他妻子就扫心而归。又过了几天,他妻子好奇心又上来了,非要看个究竟不可,这次她晚上去,又把小黄狗的铃铛摘了,悄悄走到山沟里,正好望见鲁班赶着一群羊在奔走,她大叫一声:“啊哟,你原来在赶羊呀!”随着声出,这一群羊立马变成了满沟的大石头,再也赶不动了,鲁班的神功就从此消失了,真是功亏一篑啊! </h3><h3> 鲁班的桥虽然没架成,可是他的功德一直在百姓的口碑中代代留传着。鲁班椅还在,人们只要路过那时总是要过去坐一坐,老年人就乘机讲开了鲁班爷的传说...... </h3><h3> 如今黄河上先后修建了吊桥、钢筋水泥桥、大峡水电站的拦河坝大桥,交通便利了,人民过上了好日子,正在朝气蓬勃地赶奔小康呢,鲁班的这一夙愿终于实现了,百姓们是以实际行动在告慰鲁班的在天之灵。</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剪金山的传说</h3><h3> </h3><h3> 剪金山座落在四龙镇,又名百花山。在此流传着四仙女下凡与凡夫崔文瑞喜结良良缘的美丽传说。</h3><h3> 在白银区四龙镇北部有一座宏大巍峨的剪金山,据先人传言,它的原名叫百花山,百花山因何改名为剪金山呢?说起来还有一个仙女和凡夫喜结良缘的美丽传说哩。</h3><h3> 很久以前,百花山上四季苍松翠柏,林木繁盛,流水淙淙,云雾缭绕。每到春暖花开,百花争艳,彩蝶纷飞,到处莺歌燕舞,是一处人间仙境。</h3><h3> 山青水秀,有仙更灵。据说,百花山的山神非常灵验,人们便在山上修了庙宇,求神问吉。当时有一个秀才,姓崔名文瑞,会州崔家庄人氏,因家境贫寒,便来百花山焚香敬神,靠打柴度日,奉养老母。闲瑕之时,便吟诗作画,给艰难的生活带来些乐趣。</h3><h3> 其时正值王母娘娘的四女儿四仙姑不堪忍受天庭的寂寞,私自下凡,来到百花山赏月游玩,自由自在,不愿再回天宫。对崔文瑞的一举一动,四仙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深深倾慕他的英俊,勤奋与善良,顿生爱慕之心。一日,文瑞上山砍柴,四仙姑便化身落难女子,有意与文瑞相遇,哭诉其家破人亡的不幸遭遇,使文瑞深感同情,便将女子领回家中,二人谈心会志,作画赋诗,互帮互敬,久而久之,相爱日深,便择定吉日完纳秦晋之好。二人男耕女织,一家人和和乐乐,生活幸福无比,当地也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h3><h3> 后来,值勤天将发现四仙姑私自下凡,禀报了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大怒,便暗令手下天神捣鬼,使剪金山一带大旱三年,收成可怜,饿死不少百姓。山上林木枯死,山也变成了和尚头。连文瑞家也揭不开锅了。文瑞便向当地一家富户王员外借粮。这王员外平素看似仁义,其时心地歹毒,他根本不想把粮食借给文瑞这样的穷人,反生邪念,欲将美丽的四仙姑占为己有。四仙姑得知怒火顿起,便化身王员外义女前往,才借得一斗粮食,救济乡亲。说来奇怪,员外家的粮仓从此一扫而空。王员外买通州令,以偷粮为名,将文瑞抓捕关进牢狱。次日,狂风四起,天日无光,值勤天将又来摧促四仙姑返回天宫,四仙姑知道若不顺应母意,文瑞定遭不测。于是驾云火烧了监牢,救出丈夫文瑞,然后遽返天庭。当文瑞返家只见老母,不见了四仙姑,老母涕泪交加,文瑞四顾,只见桌上留下一纸字条,上写:</h3><h3> 妾本天宫女,痛憾缘无终。</h3><h3> 母唤声声急,洒泪道珍重。</h3><h3> 文瑞看罢,方知爱妻乃四仙姑下凡,出门急追,无奈天宫高远,文瑞一介凡夫,只有一遍又一遍呼唤。此时人去屋空,只觉天旋地转,悲凄无比。他连滚带爬来到百花山最高处,仰望苍芎,拜了又拜,哭了又哭……。</h3><h3> 会州知府将监狱失火,人犯文瑞逃走之事上告圣上,时宋仁宗在位,差包拯查办此事,包大人明察秋毫,发现文瑞文武双全,有将相之才,便奏明圣上封为将军,后人为纪念文瑞,在百花山上修得将军庙一座。</h3><h3> 四仙姑下凡,借粮救灾的故事广为流传,人们崇拜仙姑,尊为圣母。宋天圣元年,上至官宦,下至百姓,人们捐集钱物,大兴土木,重建山场,兴修四圣母庙宇。相传,当时大量木料砖石运抵山下,因山势竣峭,无法将建庙材料运上山顶,正在踌躇之际,忽然在一夜之间,人们惊奇地发现,各种物料整齐地堆码在山上了,人们又见各家的牛马浑身汗水淋漓,在山脚下饮水吃草。原来皆因四圣母所施神力相助。暗中驱驶牛马驮料上山,从此百花山因四圣母显灵而名扬天下。</h3><h3> 又传,四圣母有一把神剪,能逢凶化吉,置于百花山镇山,岁月流逝,地壳变迁,百花山留得剪刀形山体,人们又将百花山改称“剪金山”,沿用至今。</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四)龟城传说</h3><h3> </h3><h3>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西部广袤的土地上从来都不缺少诗意。现如今,文人墨客的吟咏或已成为凭吊。但在那无尽的苍凉背后。却还有许多美丽而古老的故事被人们世世代代传唱着。</h3><h3> 永泰龟城,就是这样一座有着许多美妙传说的神秘古城。她坐落于景泰县西部,像一只神龟静卧于巍巍寿鹿山脚下,抬眼既是松涛林海。回首却是满目沧桑。古城建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年历史.全城周长三里,用黄土夯成。附有五个瓮城,象征龟首龟脚。城高十余米、宽三四米。城墙之上甚至可以并行马车。城门向南正对的是一处明镜般的水池。这涝池和城中主街的五眼水井通过暗道相连。取五脏六腑之意,是敌军围城时全城军民维持生活的保证。城中永泰小学古色古香,至今保留着完整的古建筑风貌,为国内现存的三所古建筑小学之一。城外的岳家坟掌则被神秘的风水意韵所笼罩。在这里,你或立或坐或卧,都只能看到景泰川茫茫林海。但你仰躺着时,却能清晰望见远方天际里流淌的黄河。所有这些,让你不能不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力量。</h3><h3> 近些年来,由于景泰县政府的积极引导开发,永泰龟城备受影视界青睐,已成为一处极为著名的影视基地。&lt;&lt;汗血宝马&gt;&gt; &lt;&lt; 美丽的大脚 &gt;&gt; &lt;&lt;雪花哪个飘&gt;&gt;等影视剧相继在这里开拍。古城的风韵终得以在银幕上展现。然而,你若想真正了解永泰龟城,还必须和我分享一个从牧羊人那里听来的传说。</h3><h3> 永泰历史悠久,早在唐朝就被称为龙沙,而我说的故事发生在三百多年前,其时,黄河石林尚未被人发现,大敦煌影视城也还只是一片荒山。</h3><h3> 骁勇善战的大清名将岳仲琪,率大军征讨新疆,战争胜利后,他上书在永泰屯兵移民,巩固了边陲安全。</h3><h3> 话说永泰屯兵后,全城军民安居乐业,一派安定景象。可是,事情没有完美无缺的,仍有些不和谐的因素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边城多少年来,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怪事.城中一户熊户人家的独生女儿。不知是何原因,生下来就是一身的浓疮烂疤,惨不忍睹。这在当时,是被看成怪胎的。既然是怪胎,别人见了自然就不吉利,于是被人看成多余。古时的医疗条件又差,根本治不了这样的怪病,因此,这姑娘年已过二十,不仅寻不到个人家,就是行走于大街人们也是惟恐避之不及。</h3><h3> 当然,居民心里清楚,这不能怪姑娘自己,但是关乎自己安危,人们只能在心理上同情,不能在行动上支持.姑娘内心朴直,自然能够理解人们的心思.为了不影响大家,她一直躲在家里,不随便抛头露面.过着孤独而忧郁的生活.</h3><h3>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大概就是对于这座边城的真实写照.多少年来,关于京城的情况很少能够传达到这里.对于这里的百姓而言,皇帝的恩泽已非常遥远,他们已忘记了权威的存在.</h3><h3> 然而事情总有个例外,这一天,古城突然来了位钦差大臣,说是专为皇上选美而来.消息一传开,城里顿时沸腾起来.姑娘们纷纷梳妆打扮前去应选,但不知是岳将军没有行贿的原因,还是城中真没有美女.反正最后的结果是:没有一人入选.</h3><h3> 官场的礼节自古亦然,为了表示对领导的敬重.晚上照例少不了一台精彩的节目表演.当时永泰地界兴盛唱戏.天不到傍晚,城中就敲锣打鼓响动起来.老人小孩齐动员,人们纷纷赶来,那盛况只能用万人空巷来形容.人们唱戏的唱戏,喝彩的喝彩,好不热闹.</h3><h3> 可怜那位丑女,这时还躲在家里忍受着孤独的剪熬.人是社会的动物,有谁不爱去凑个热闹的,这当口,此起彼伏的呼喊声已让她的心情无法平静.终于,她忍不住内心的驱使,悄悄地来到戏楼,藏在一只柱子背后窥看热闹的表演.</h3><h3> 台上的表演着实精彩,她不禁会心一笑.但这一笑不要紧,她的命运却因此改变.她脸上的疮疤全都像泥皮一样脱落了下来.她自己首先感到了害怕,开始大叫一声.千万双眼睛立刻齐刷刷投过来,包括那位大臣在内,人们都瞪大了眼睛.让他们惊奇万状的是:大家看到的那里再是一只丑小鸭,而是一位国色天香.沉鱼落燕的绝世美女,这不正是为皇帝苦苦寻找的人吗?</h3><h3> 熊氏被钦差大臣带进皇宫后,果然得到了皇帝的宠幸.被封为"熊娘娘".她不计前嫌,一直想着为家乡带去福泽.因此,在皇帝问及她的家乡时.她故意夸大事实.说那是一个拉羊皮不沾草的地方.没想到,金口玉言,话一出口.永泰地界三年大旱,丛草不生.</h3><h3> 这真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可悲的结局让人垂泪.但它又好象完全合乎情理.带有某种宿命的味道.忠厚的永泰人带着一点点自责,演绎了这个悲剧传说.这不能不让人感动.在今天,这个故事仍传的神乎其神,在祖祖辈辈的永泰人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记.永泰人感念熊氏的造福之心,为她设立了熊庙专门祭祀.每年四月初八还定期举行庙会.他们还劝勉后人勤恳劳作,宽厚待人,像熊娘娘那样热爱故土.到现在,我能感觉到的是----在如今社会变革的大舞台上,永泰人仍然是最朴实无华,最令人敬佩的一群。</h3><h3>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五)狗娃庙的传说</h3><h3> 在靖远县东湾镇三合村南一处红石崖上,有一座不大的石窟,内塑一犬,名曰“狗娃庙”。</h3><h3><br></h3><h3>  相传很早以前,这里是丝绸之路北路通道,商贾络绎不绝。一日,从塞外来了一骆驼队,并随带一护卫家犬,主人姓姬,五十开外,中原人氏,在外经商多年,归心急切,在赶回故里途中,经过此地,时已黄昏,遂在红崖下扎帐夜宿。入睡不久,一个惊慌失措的当地农民,向他报信说:“客人快走!河北来强盗马队,追寻你们驼队,眼下正渡河哩!”。老姬心惊胆寒,谢过农夫,即命人拔帐赶驼,慌张逃去。</h3><h3> 经过艰辛跋涉,老姬虽逃脱强盗抢劫,却丢了钱囊,那里面装着他多年积攒,再找爱犬,也无影无踪了。回家之后,他忧累交加,竟一病不起。</h3><h3><br></h3><h3>  两年过去了,老姬病痊愈,他振作精神,重操旧业,拉起驼队,再行北上,途径三合特来崖下观望。在一簇没膝的草莽里,发现他的爱犬早已僵死,毛已剥落,皮肤龟皱,但却仍然半蹲半卧,呈以跃跃欲扑之势,老姬见此情景,不由潸然泪下。他和爱犬有着相依为命的经历,在他最危难之际,爱犬都帮他脱离危险,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情感,直奔过去想抱爱犬起来,谁料爱犬竟成一堆灰沫,他大惊失色,追悔不及,再细看灰下露出鼓鼓的钱囊,钱囊失而复得,爱犬却为此而献身。老姬在悲喜交加中,以隆重葬礼掩埋爱犬遗灰,并雇请工匠在石崖上凿一石窟,塑上爱犬形象,供上香烛纸马,深表对它的怀念。</h3><h3> 从此,老姬每过三合,都要登山拜谒。年复一年,当地人为爱犬精神所感动,成了“狗娃庙”之香客,并以奇闻世代相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