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情怀

曹珏

<h3>2016年9月底,我们东北游的朋友们驱车来到大庆,这是我在1966年12月和同班同学黄志达、王国谨曾在这里劳动一个多月的地方,有着特殊的感情</h3> <h3>接近大庆市区,已是夕阳西下,只能在疾驰的车上按下快门,拍下落日余晖中高速路边的抽油机,已来不及找地方拍夕阳下油田的壮观景色了</h3> <h3>当年我们来时,这里才刚刚被外界知晓,只有小小的萨尔图火车站、一些干打垒的土房和由一排排油井、水井间隔排列构成的荒原。我们在采油三部204队当工人,那时都是自喷井,我们的工作是巡井,记录采油树的各项数据和水套炉的温度。如今,井口房、采油树和水套炉都不见了,只有抽油机在一下下地磕头抽油。</h3> <h3>第二天是阴天,天刚亮,就迫不及待起床,看看大庆市的市容。</h3><div> 1959年9月发现的中国最大的大庆油田让中国摘掉了“贫油”的帽子,也为国家积累了宝贵的财富。1979年,以石油、石化为支柱产业的大庆市成立</div> <h3>近年来,大庆市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用多年老一辈积累及改革开放获得的财富建立起大量的党、政办公机构及金融业等豪华的建筑。相比美国、欧洲发达国家的地方政府机构,我们的建筑既宏大又漂亮,也养了占人口比例更为庞大的公务员队伍</h3> <h3>大庆市群众工作中心</h3> <h3>大庆老干部大学</h3> <h3>大庆市党政办公大楼的后侧面</h3> <h3>大楼的背面</h3> <h3>大楼的侧面</h3> <h3>大楼外附设的运动场</h3> <h3>大楼的正面。这座四面环抱的大楼要容纳多少党政官员呀?!</h3> <h3>东风路</h3> <h3>大庆市党和政府大楼对面是时代广场</h3><div> 为了观赏更多的市容,我打了一辆出租车,请司机带我在市里转一下</div><div> </div> <h3>光大银行</h3> <h3>龙江银行</h3> <h3>广发银行</h3> <h3>农业银行</h3> <h3>中国人寿</h3> <h3>居民小区</h3> <h3>大庆博物馆</h3> <h3>大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办公大楼</h3> <h3>大庆歌剧院</h3> <h3>大庆市数字城管监督指挥中心</h3> <h3>东北石油大学</h3> <h3>在东北石油大学对面的广场上,多台抽油机讲述着油田采油设备的变化</h3> <h3>大庆规划展示馆</h3> <h3>地球科学学院</h3> <h3>大庆市档案馆</h3> <h3>法院</h3> <h3>  这座大庆市人民大会堂与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大会堂很相似,只是建成后没敢投入使用,大门遮挡,一直封闭至今</h3> <h3>上午来到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但来到后得知“不开放”,就转而去参观“铁人王进喜纪念馆”</h3><div> 纪念馆对面是“铁人广场”</div> <h3>在旧址上新建的铁人王进喜纪念馆于2006年竣工 ,温家宝总理到大庆油田考察时题写了馆名 </h3><h3><br></h3> <h3>纪念馆主体建筑外形为"工人"二字组合,鸟瞰呈"工"字形,侧看为"人"字形,象征这是一座工人纪念馆 。主体建筑高度47米,正门台阶共47级,寓意铁人47年不平凡的人生历程。建筑顶部为钻头造型,象征大庆油田奋发向上,积极进取 </h3> <h3>馆前的广场上,耸立着铁人王进喜手持刹把的高大塑像</h3> <h3>  进入纪念馆,迎面是巨型的群雕《石油魂 》, 雕塑气势磅礴,真实生动地刻画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英雄石油工人天南海北来会战,誓夺头号大油田的光辉形象,使人肃然起敬 </h3> <h3>纪念馆的二层和三层,共有4个展厅,集中展示了铁人王进喜的生平业绩及用终生实践所体现出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 展览分为《不屈的童年》、《赤诚报国》、《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悔奉献》、《鞠躬尽瘁》、《精神永存》七部分 </h3> <h3>下面,让我们通过一件件沧桑的文物、照片和蜡像,从王铁人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先进事迹和豪言壮语中体会他所代表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光荣与伟大 </h3> <h3>王进喜生于甘肃玉门。家庭贫苦。10岁给地主家放牛,15岁,到玉门油矿当童工。苦难的历程练就了他刚毅坚韧的性格,增强了他对光明的向往和期盼。解放后,他成了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并以主人翁的姿态忘我劳动,报答党的恩情</h3> <h3>在玉门,他入了党,当上了钻井队长。在他的带领下,1205钻井队(当时称贝乌5队)创造了钻井月进尺5009米和年进尺7.1万米的全国纪录,成为“钻井闯将” </h3> <h3>钻井喜获工业油流后,党中央批准了石油部报告,组织大庆石油会战</h3> <h3>全国各地的千军万马奔赴大庆,参加石油会战</h3> <h3>在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誓言下,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h3> <h3>篝火学“两论”(蜡塑) </h3> <h3>蜡塑表现了油田初创时,钻机来了,没有吊车,王进喜带着钻井队的30几个小伙子绳拉杠撬,硬是把这60多吨的大家伙矗立在荒原上</h3> <h3>蜡塑“端水打井”描述了1959年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从西北转战大庆 ,在水管未接通情况下,带领工人从附近水泡子里破冰取水,端水50吨。仅用5天零4小时就打出了大庆第一口喷油井——萨55井 </h3><div> 1966年底,王进喜率队创造年进尺10万米的奇迹,超过了美国王牌钻井队和苏联功勋钻井队</div> <h3>以铁人王进喜代表的大庆人,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成为了全国工业战线学习的榜样。在今天,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仍然要继承和发扬</h3> <h3>一次钻井时突发井喷,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石粉,王进喜当即决定用水泥代替。没有搅拌机,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浆池却搅拌不开,原本腿有伤的王进喜甩掉拐杖,跳进齐腰深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他也被群众赞誉为“铁人” </h3> <h3>60年代,当了钻井二大队大队长和钻井指挥部副总指挥的王进喜仍一如既往下基层,跑井队,为井队解决生产、生活和技术等实际问题</h3> <h3>多年来,王进喜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大庆会战的红旗等称号,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被任命为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副指挥</h3> <h3>周总理会见王进喜(蜡雕) </h3> <h3>周恩来总理十分关心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和铁人的成长,曾三次视察大庆油田,与大庆结下无限情结,与铁人结深厚友谊</h3> <h3>1970年7月,王进喜的夫人和儿子、女儿来京看望住院治疗的王进喜,这是王进喜和夫人、孩子唯一的一次上街游玩。</h3> <h3>为发展祖国的石油事业,王进喜日夜操劳,积劳成疾,于1970年患胃癌病逝,年仅47岁</h3> <h3>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的内涵</h3> <h3>英雄,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的魂</h3> <h3>在今天,重温铁人王进喜的生平业绩及用终生实践所体现出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并继续发扬,是整个社会需要补上的一课。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