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布(纸)伞的前世今生

浮石散人

<h3>  &nbsp;</h3><h3>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雨伞的国家,至今大概已有3500多年历史。伞最初被称为“簦”。《国语·吴》中就有“簦笠备雨器”的记载。《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也记载了虞卿“蹑轿担簦”冒雨前往赵国游说孝成王的故事。到了后魏时期,伞被用于官仪,称为“罗伞”。官阶大小高低不同,“罗伞”的大小和颜色也有所不同。皇帝出巡用黄色“罗伞”,既挡风避雨遮阳,又显示威仪,表示“荫庇百姓”。</h3><div><br></div> <h3><br></h3><h3> 伞又被称为“华盖”,曾是中国帝王和贵族的御用品。西晋崔豹《古今注·舆服》“华盖”条中称:“华盖,黄帝所作也。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华盖也。”</h3><div> 《古今注》所说的“华盖”,实际上是一种伞状的吉祥云。伞状的五色祥云被认为是上苍显灵,护佑中华人文始祖黄帝。正因为这一传说,后来作为天子的封建帝王,出行要乘华盖车,撑华盖,类似的“翠盖”、“芝盖”、“凤盖”、“鹤盖”、“罗盖”等,也都是高贵者的专用伞。但到先秦时还未出现“伞”字。</div> <h3><br></h3><h3> 北宋画家张择端在著名的风俗画长卷《清明上河图》中,形象逼真地画出了宋代油布伞的样子。那个看起来笨重朴实的油布伞,虽然没有西湖绢伞的浪漫,也没有现代雨伞的轻盈,却坚固、价廉和实用。</h3><h3><br></h3> <h3> </h3><h3> 油布伞、油纸伞主要取材于细布、棉纸、毛竹和桐油。 随着近代布匹、纸张等原材料生产能力的扩大,油布伞和油纸伞生产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上世纪30年代,浙江温州与福建福州、广东佛山并称为中国“三大伞市”。明清时期,中国已有大量油纸油布伞出口外销,1899年仅温州纸伞出口量已达54.75万把。</h3><h3><br></h3> <h3> </h3><h3> 旧时温州市区人口仅10来万人,从事雨伞制作的就达300多户,2000多人,而辅助工和相关行业从业人员3万余名。至抗战之前,温州纸伞年产量达735万把,占全国之首,成为名副其实的“雨伞城”!制伞业也带动了造纸、竹制品、油漆等行业的兴起。鼎盛时,大街小巷都是纸伞店,比米店、裁缝店还多,百里坊整条街几乎全是制伞作坊。</h3><h3><br></h3> <h3><br></h3><h3> 做一把油纸伞,一般需要72道工序。分工十分细致,有专门制作伞斗、伞骨、伞柄、伞钉、伞顶布、伞绒(头发绳)等各种半成品或零部件的作坊,还有山货(毛竹、柿漆、桐油)、纸(棉纸)、颜料、藤丝、印刷等也都形成为其配套服务的行业。制伞原材料和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要求,如伞顶要选用铜质材料,糊伞面的纱线、穿伞斗的头发丝都有讲究。</h3><h3><br></h3> <h3>  </h3><h3> 油布伞,除了伞面材料与油纸伞不同外,其他材料及工艺与纸伞基本相同,都要经过削制长短伞骨,装配,封伞面,上桐油,晾晒等主要工序。其中削短伞骨这项量大繁重的体力活,主要由女工完成,一个女工最高日产量可达3000余根,每根伞骨两头正反两面至少要削八刀,一斤多重的削骨刀每天上下至少举2万余次。</h3> <h3>  随着时代的变迁,整个制伞业倍受挫折、艰辛和起落。抗日战争时期,日军飞机在东南沿海上空盘旋,进行狂轰滥炸,日军炮舰横行海面,仅温州伞一次被日军抢去100余箱,约8万把,损失3万多银元。遭此大劫,温州纸伞业如雪上加霜,制伞作坊所剩无几。大多数作坊转为囤积棉纱、桐油、颜料,加之商家间竞相降价,自相残杀,使整个伞业濒临崩溃。一些小作坊的制伞工人,失业后只好去拉黄包车,甚至沦落到沿街乞讨……</h3><div>   抗战胜利,大伤元气的温州制伞业力图东山再起。但由于包装不过关,经火车或轮船运输时,纸伞被作为易燃品处理,与铁器等杂物堆放一起,几经颠簸、挤压,到达目的地便成了“破伞”,多遭客户拒收退货。</div><div><br></div><div><br></div> <h3>  &nbsp;</h3><h3> 新中国成立后,制伞业中一些运销商对新政策有疑虑,纷纷抽出资金,停止营业,外销业务全部停顿。温州纸伞产量锐减,年产仅50万把,不到鼎盛期的十分之一。</h3><div>   1951年,为扶植传统的手工业和拳头产品,公营温州纸伞厂组建成立。根据“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原则,开展业务协商和不动产改进工作,建立纸伞规格,质量检查机构,促进纸伞提高质量、重新打开销路。1951年,制伞产量增至280万把。至1954年,又建立了专业供销联社,开拓内外销渠道,使纸伞畅销鄂、湘、皖、新、蒙、川等全国18个省,产销量达392万把。1956年,温州纸伞年产量突破500万把。</div><div>   时代在前进,科技在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变。至上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钢骨布面晴雨伞风靡全球,土气笨拙的布伞和纸伞逐渐被轻巧亮丽的尼龙伞、折叠伞所替代,销售量逐年减少,最终终于退出了市场,淡出了人们的视线。</div>

纸伞

油布伞

温州

华盖

制伞

油纸伞

雨伞

桐油

罗伞

伞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