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中佐探秘(完整版)

润华心理

<p class="ql-block">摄影/撰文:高润元</p> <p class="ql-block">儿时,总怀揣着对外面世界的憧憬,渴望走出那片熟悉的土地。而今,岁月流转,故乡却成了梦中最温暖的归宿。这大概是无数游子共同的心声吧。我的故乡中佐村,位于山西阳泉河底镇,这片土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当你踏入这个古老的村庄,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谜团的历史长廊。我愿将自己探寻故乡的经历分享给大家,一同揭开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本文内容将不断更新,希望大家从后向前阅读,感受中佐村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后记】</p> <p class="ql-block">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今年春节,我发布了《我的老家,就住在这个屯》的美篇,引起了众多同乡和朋友的关注。在此基础上,我于今年五月推出了《千年古村,中佐探秘》的初稿,引发了热烈讨论。尽管在一些细节上仍有不足,但总体上基本符合史实。讨论中,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激发了我进一步考察的兴趣,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p> <p class="ql-block">美篇发布后,中佐与河底的村民们纷纷转发,中佐村领导、镇领导和郊区文史办给予了高度关注。郊区闫主任亲自入村考证,爱好考古的同志们也云集于此,拍照托碑,走家串户,访老搜材,深入考察。没想到,自己的一点习作竟引起如此多的关注和鼓励。或许,故乡之情是每个人心中的共鸣吧!</p> <p class="ql-block">为使古村申报材料更加真实可靠,我根据集体考察所获得的资料,对“美篇”内容进行了完善和补充,形成了目前的校正版《千年古村,中佐探秘》。更新后的内容主要围绕十一个“迷团”展开,分别是:</p> <p class="ql-block">1.中佐为何有如此多的寺庙?</p> <p class="ql-block">2. 中佐为何有如此多的杂姓?</p> <p class="ql-block">3.为何附近只有中佐河底有“六十花甲子”墓?</p> <p class="ql-block">4. 为何中佐被称为“文化村”?</p> <p class="ql-block">5. 为何叫“中佐”?</p> <p class="ql-block">6.先有中佐后有河底有证据吗?</p> <p class="ql-block">7.寿宁寺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8.无家岭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9. 李家一夜暴富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10. 苏秀才断案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11. 中佐的冶炼铸造业是从何时开始的?</p> <p class="ql-block">诚恳地希望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进一步核实和修正。</p> <p class="ql-block">【迷团11】中佐的冶炼铸造业从何时开始?</p> <p class="ql-block">走进中佐村,除了林立的庙宇,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随处可见的生铁冶炼痕迹。家家户户的院墙、辅助建筑、梯田的石墙,多由土法冶炼用的矸锅筑成。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其他村庄难以企及。据估算,面积1.31平方千米的中佐村现存地面上的矸锅约有两百万个。若加上破损和被埋的矸锅,总数至少达300-400万个。按每年生产10000个矸锅计算,中佐村的土法冶炼铸造业距今已有300-400年的历史。民间流传冶炼始于明朝,从中佐村现存的最早倒塌建筑的填充材料中,也发现了大量矸锅片。在寿宁寺藏经楼后墙的石缝中,也发现了少量矸锅片,这些都佐证了中佐村久远的生铁冶炼历史。</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土法冶炼技术很早就在我国北方传播。中佐人凭借移民带来的商业头脑和铁矿石与煤炭之乡的便利,很快掌握了这门技术,许多家庭开办了生铁冶炼厂。鼎盛时期,中佐村有十八座生铁冶炼厂。生铁冶炼的基本流程是:将铁矿石与煤炭按比例放入事先捏好的桶形矸锅,放入闷窑,点火吹风高温熔化成铁水。当时的人工吹风炉被称为“牛司摆”,工作条件极为艰苦。铁水形成后倒入模具,制成不同铁制品。上世纪初,中佐铸造业进入鼎盛时期,富起来的村民大兴土木,建造庭院,形成了许多档次较高的民国建筑。</p> <p class="ql-block">繁荣的冶炼铸造业带来了大量废矸锅,村民们巧妙地将这些废矸锅用于筑墙、建窑洞,既结实又美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环保冶炼铸造文化。如今走进村里,随处可以见到这种奇特的景观。村中地下有一条民国时期修建的排水涵洞(长400多米),全部用矸锅底部筑成。中佐的冶炼铸造业一直流传至今,其中最典型的冶炼世家是我们高家,现仍有数名能工巧匠。当然,后来的生铁冶炼和铸造技术有了很大改进。</p> <p class="ql-block">【迷团10】苏秀才“断案”</p> <p class="ql-block">相传很早以前,河底是西向东过客的必经之路,路边居住着不少养鸡养猪的农户。一天,一位过客赶着大马车在一农户门前疾驰而过,突然从小巷里跑出一头猪来,马车躲闪不及将猪压死,主人要求赔偿。正当双方争执不下之时,中佐有名的苏秀才出现了。他大声喝斥过客为何不走正路,压死家猪。过客大呼冤枉,急辩马车在路中行驶,是猪跑到路上的。苏秀才这时对农户说:“猪有猪圈,鸡有鸡窝”,你家的猪为何到处乱跑?责任在你,不在过客!农户理屈低下了头,过客千恩万谢。正是有这样秉公判案的秀才,才造就了古中佐河底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迷团9】一夜暴富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相传,梨沟的李家原先并不富裕,铸铁生意也一般,但李家为人诚实善良。当时晋商兴盛,与南方商号有许多商贸往来。一天夜里,一个“夜游神”突然来访,自称是南方某商号的“业务主管”,要订一大批铁货。深夜来访,李家感到蹊跷,不敢冒昧。但对方出手阔气,交了一大笔定金后匆忙离去。货做好后按客户地址发往南方,结果蹊跷的事情发生了:查无此人,货被退回。李家派人前去查证也无结果,只好就地销货。“一夜之间”,李家货款两收,怎能不“一夜暴富”呢?人们说,善良之人定有贵人相助。文革前,李家“七树碑”宏大的墓前排楼还在,展示了李家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迷团8】“无家岭”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在村北侧有一道梁,叫无家岭。据村里的老人讲,“无家岭”其实叫“呜叫岭”,因为梁北面的沟很深,就是现在的河底村。那时中佐是主村,有什么消息,人们要站在岭上“呜叫”给那边的百姓,因此而得名,后来人们顺口叫成了无家岭。这一传说也间接地佐证了先有中佐,后有河底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迷团7】寿宁寺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据传,唐代末期,中佐已有寿宁寺。起初,计划将寿宁寺建在现址南边的低洼地带,依山傍水。建筑材料都准备好了,结果一夜之间,这些材料被运移到了北边的坡上(现址),材料旁有两头累死的牛,故将建成的寺命名为“受牛寺”。后来,僧人逐渐将“受牛寺”记载为“寿宁寺”,流传至今。寺庙一般建在山上或高处,主要目的是登高远望,僧人道士修行,环境清幽,敬神迎仙,与世隔绝,引人入胜,体现仙境高不可攀,令人向往的意境。所以,这种传说只是将庙宇神话的一种手段。</p> <p class="ql-block">【迷团6】先有中佐后有河底有证据吗?</p> <p class="ql-block">中佐与河底是邻村,现在河底很大(约5000-6000人),中佐很小(只有800-900人),而且河底为镇,中佐属河底镇管辖。不了解历史的人自然会认为先有河底理所当然,但当地一直流传着先有中佐,后有河底的说法。为此,我走访了中佐、河底的众位老者(其中一位曾当过村干部,时年96岁,但思维清晰),均认可这一说法。但从证据链的角度看,这显然是不够的。我又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了考证:</p> <p class="ql-block">1.距离:中佐与河底只隔半个岭(中佐地势比河底高2/3个岭,西北角紧连在一起),显然过去是一个村。</p> <p class="ql-block">2. 村名:中佐的其他邻村离中佐较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