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h3><h3>北宋皇帝赵徽宋一生荣华富贵,拥有天下江山与财富,且才华横溢,擅长音律,书画尤佳。可谓男人中的极品。他阅女人无数,后宫佳丽三千,却独爱名妓李师师,而这位名满一时的绝代佳人,同样擅长音律,颇有才华,她能得到千年第一才子皇帝的心,可谓是让天下女人羡慕。可她,心里却爱着另一个男人。这个男人出身书香世家,是音律高手,诗词歌赋更是宋词中的翘楚,并且长像俊美,风流倜傥。硬把大宋皇帝比下去了,而他更以一首《少年游》词,把三个人的三角恋情刻化得深功有趣,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他,是谁?谁是爱情故事中的第三者?</h3> <h3>好风韵,天然异俗</h3><h3>故事女主角(一个让天下男人都疯狂的冷美人)</h3><h3>李师师,北宋末年汴京名妓。四岁时亡父,因而落入娼籍李家,取名李师师。长大成人的李师师气质优雅,风情万种,歌舞弹唱,无所不精;琴棋书画,了然于胸。也许由于童年凄凉的生活在李师师心里刻上了深深的烙印,成名之后,她给人的感觉始终总是淡淡的忧伤,她喜欢凄婉清凉的诗词,爱唱哀怨缠绵的曲子,常常穿着乳白色的衣衫,轻描淡妆,这一切都构成了一种"冷美人"的基调,反而更加迷人万分。一时"冷美人"李师师名满京城</h3> <h3>故事男主角甲:</h3><h3>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年5月5日生)。宋神宗第十一子,宋朝第八位皇帝,年号"建中靖国"。</h3><h3>宋徽宗即位之后启用新法,在位初期颇有明君之气,后经蔡京等大臣的诱导,政治情形一落千丈。在位25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都城绍兴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东南35里处)。</h3><h3>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他热爱画花鸟画自成"院体"。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与全才。被后世评为"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h3> <h3><br /></h3><h3>妆罢立春风,一笑千金少</h3><h3>李师师初见宋徽宗所奏曲子《平沙落雁》,李师师初见宋徽宗,脱下黑绢短袄,换上绸衣,卷起右边袖子,取下墙上挂着的琴,靠着桌子,端端正正地坐好,弹起《平沙落雁》的曲子来。手指在弦上轻拢慢捻,弹出的声音韵味淡远,皇帝忍不住侧耳倾听,连疲倦都忘了。等到三遍弹完,鸡已经鸣过,天都要亮了。皇上赶忙掀开门帘走出去。李姥也赶忙为他献上杏酥露、枣糕、汤饼等点心,皇帝喝了一杯杏酥,立刻走了。太监都偷偷地等在外面,马上护卫着他回宫。这是大观三年八月十七日</h3> <h3>爱彼之貌容兮,香焙玉琢</h3><h3>这一见钟情,让皇上割舍不下。</h3><h3>第二年正月,徽宗派张迪送给李师师一张蛇腹琴。所谓蛇腹琴,是一种古老的琴,琴身上的漆已成了黄黑色,出现了像蛇腹下的横鳞一样的花纹,这是皇宫内珍藏的宝物。还赐给她白银五十两。宋徽宋得闲就往李师师那里去,并且为了遮人耳目,都是深夜布衣出宫,天亮方返回皇宫。后来为了方便他幽会,更是挖了个地道从皇宫通到青楼去与李师师见面。</h3> <h3>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若狂</h3><h3>大观四年九月,宋徽宗用"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为题的一幅名画赏给李师师。又赐给她藕丝灯、暖雪灯、芳苡灯、火凤衔珠灯各十盏;鸬鹚杯、琥珀杯、琉璃盏、镂金偏提壶各十件;月团、凤团、蒙顶等茶叶一百斤;汤饼、寒具、银饼等点心好几盒;还赐给她黄金、白银各千两。当时宫里已经盛传这件事情,郑皇后听说后,就进谏说:"娼妓之流的下贱人,不宜跟皇上龙体接近。而且夜晚私自出宫,也怕会出意外。但愿陛下能自爱。"皇帝点头答应,一两年内,没有再去李家。但是对师师的问候赏赐,却一直没有中断。</h3><h3><br /></h3> <h3><br /></h3><h3>皇帝在宫中召集皇家眷属欢宴,韦妃悄悄问他:"李家女娃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让陛下这么喜欢她?"皇帝说:"没有别的,只是让像你们这样的一百个人,去掉艳丽的装扮,穿上素色的衣服,叫这姑娘杂在里面,自然会显示出不同。她那一种优雅的姿态和潇洒的气度,不是有了美貌就能具备的。"</h3><h3><br /></h3> <h3>宋徽宗深爱李师师,对她出手可谓阔绰的很,为她写诗画画,更送奇珍异宝,财银无数。可这些都打不动美人的心。李师师却倒过来追求另一男人。</h3><h3>故事主角乙</h3> <h3>彼其之子,邦之彦矣</h3><h3>周邦彦:北宋著名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h3><h3>神宗赵顼元丰初,在汴京作太学生,写了一篇《汴都赋》,描述当时汴京盛况,歌颂了新法,受到赵顼的赏识,被提拔为太学正。以后十馀年间,在外飘流,作过庐州(今安徽合肥市)教授、溧水(在今江苏省)县令等。哲宗赵煦绍圣三年(1096)以后,又回到汴京,作过国子监主簿、校书郎等官。徽宗赵佶时,提举大晟府(最高音乐机关),</h3><h3>周邦彦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词派词人所宗。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是公认"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h3><h3><br /></h3> <h3>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h3><h3>当时天下才子富甲无不喜欢李师师,纷纷前去青楼想尽各种办法博得她欢心。当时大才子秦少游,晏几道等大文人均爱李师师。晏几道为李师师写诗"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妆罢立春风,一笑千金少"。而周邦彦一首《玉兰儿》便赢得美人心。李师师也倾慕周邦彦,宋人陈鹄在《耆旧续闻》中甚至说李师师"欲委身而未能也,与同起止"。李师师主动向周邦彦投怀送抱。</h3><h3> 周邦彦结识李师师时,年纪虽已过了60岁,仍风流不减当年,因其词句绮丽绝伦,京城歌妓无不以唱他的新词为荣。初见李师师时,周邦彦便觉相见恨晚,即填了一首《玉兰儿》记录了他对李师师的印象:"铅华淡伫新妆束,好风韵,天然异俗。彼此知名,虽然初见,情分先熟。炉烟淡淡云屏曲,睡半醒,生香透玉。赖得相逢,若还虚度、生世不足"这位年逾花甲的旷代词人,对于李师师有着无限倾倒。师师喜欢他的文采,乐于和他接近,交往日久,二人关系甚为密切。 </h3> <h3><br /></h3><h3>心似双丝网 中有千千结。</h3><h3>不光当时文人,连贵为皇帝的大才子宋徽宗也在爱情的领域里输给与周邦彦。尽管他百般取悦李师师,而李师师却身心俱在周邦彦身上。皇帝与才子的争风吃醋越来越精彩。公元1111年一天,周邦彦听说宋徽宗病了,便私会李师师,相谈正欢,哪知宋徽宗敲门来了。皇帝病中仍然舍不下李师师,来送江南新进贡的橙子,跟恋爱中十八岁的小男生一般,生怕爱人没吃到最好的,这下周邦彦进退两难只有躲在床下,心如刀绞般亲眼目睹皇帝秀恩爱皇帝走后,风流才子提笔写下《少年游》,像电影般记下了皇上的私情。</h3><h3>巜少年游》: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h3><h3>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h3> <h3>后来宋徽宗见此曲,大为震惊,自然醋意大发,打击情敌,准备将周邦彦流放,而李师师不顾皇上感觉,去送周邦彦,依依不舍,见到宋徽宗用周邦彦的作别的《兰陵王》此词将离别时送别之疼写得入木三分。苦苦为周邦彦说情,《兰陵王》是周邦彦的名词,该词牌为周邦彦所创,题目是借柳起兴,寄托别离的愁绪。用柳表达离别之情在《诗经》中有佳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周邦彦此词上片由柳起兴,"梨花榆火催寒食"表明了时间,下片是离别后的追忆,"别浦"是河流入江海之处,这里代指离别地,"津堠"是渡口可以了望和休息的处所。人已远去,却忆起往日浪漫的场景,就像一场梦,不由得人"泪暗滴"。毕竟宋徽宗也是诗人性情,也觉得用这种方式打压情敌,是在美人面前承认自己才华不够,更何况这位大才子于也太有才华,毁了实在可惜。不如大度的留用,于是下旨召他回来,安排到国家的最高音乐研习机构当"大晟乐正"专心研究音乐,从而在美人李师师心中也重新博得尊重。</h3><h3>人生只有情难死</h3><h3>其实宋徽宗是深爱李师师的,南宋灭之后,据说徽宗被俘至黑龙江五国城后,还专门亲自为李师师作传呢。证明其对李师师的情爱是真挚的。爱情的世界里,真是情投意长,古今同矣。<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