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div><br></div><div> 时下,丝路似乎是个热词,这条路的天气也正热,五月十三日我们出发时,北京正要召开〃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媒体也在聚焦丝路。</div><div> 不过,我们可不是赶时髦,骑游丝绸之路,穿越河西走廊,是去年就计划好的事情。这次行进路线一一从甘肃东部的天水开始,一路向西至新疆乌鲁木齐。途中,在兰州、张掖、嘉峪关、敦煌、哈密、吐鲁番等地做了较为深人的骑行游览参观。这段路程总共约2300余公里,前后用时不过半个月,主要是乘车为主,骑行为辅。这得益于携折叠车的灵活,也受益于兰州至乌鲁木齐动车多的便捷。若全程骑行这慢慢荒漠路,还不知拖到何时!那种疲劳战、透支身体的出行方式也不是我们的选项。况且,一路上除了绵绵的祁连山、天山,更多还是大漠、戈壁、沙尘、车流相伴,每天耗时在骑车赶路上,既乏味也大可不必。</div><div> 与骑友老兵从宣城乘k594火车到天水,见到同日到达的江海翻波浪。他是听说我们这次西行后,从武汉特意赶到天水与我们会合的。不过他虽携带了小折与头盔,但却足蹬皮鞋,身着长衫西裤,其穿戴真得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位远行的户外骑友,倒像是个出门做客的绅士。可能正如其说临时动议,走得匆忙,来不及换装。就这样开始了丝路三人行的旅程。</div><div><br></div><div> 一、首站天水,人文史祖一一伏羲故里。这里的精华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外加一庙一观一寺,即伏羲庙、玉泉观、南郭寺。</div> <h3>二、西部黄河之都,牛肉拉面之乡一一兰州,绝无仅有的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h3> <h3>这不是一件普通的文物,乃是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一马踏飞燕。为汉代铜铸雕像,制作精美,富有神韵,极为罕见,极其珍贵,上世纪六十年代在甘肃武威发现,堪称青铜艺术的极品,被定为国宝级文物,同时被定为中国旅游标志,这次亲睹,实乃幸运。</h3> <h3>水车博览园一一再现了引黄灌溉的历史情境。</h3> <h3>建于清朝中国最早的铁桥</h3> <h3>黄河母亲</h3> <h3>在黄河母亲雕像处,遇到一位来自上海的年轻骑友,从上海经北京骑到此,下一步还要经青海骑到新疆去。</h3> <h3>登上了著名的白塔山</h3> <h3> 三、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丝路重镇一一张掖。有句话曰:不看祁连山上雪,错将张掖认江南。</h3> <h3>张掖的七彩丹霞地貌十分独特而富有观赏性</h3> <h3>在河西走廊,一路都可见到祁连山的雪景</h3> <h3>四、戈壁滩下的长城第一雄关一一嘉峪关。很难想象当年这里究竟埋葬了多少英灵,以及那金戈铁马的场景。</h3> <h3>五、一个人一生不能不到的地方一一敦煌。这里有堪称中华艺术瑰宝的第一大石窟画廊,有最神奇的沙漠中的泉水,有汉代最西边的阳关、玉门关关口…………</h3> <h3>敦煌有重金打造的三大品牌文艺演出,即《丝路花雨》、《敦煌盛典》和《又见敦煌》,一下车,就看到各剧组此起彼伏的宣传战。</h3> <h3>莫高窟里面的壁画和塑像是严禁拍照的,也就无图片分享。</h3> <h3>源于敦煌壁画的标志性街景一一反弹琵琶雕像。自古至今究竟能否这样弹奏乐曲,未知可否。</h3> <h3>六、哈密一一进入新疆的第一块绿洲。本来是想去著名的巴里坤草原看看,一打听季节未到草还没起来,只得作罢。新鲜的哈密瓜也没上市,仅在市内游了一圈。</h3> <h3>七、葡萄圣城一一吐鲁番</h3> <h3>八、丝路骑迹最后一站一一乌鲁木齐</h3><h3><br></h3><h3> 乌市主要道路高架较多,车流量非常大,骑行十分艰难,这里几乎没有非机动车道,所以骑单车的不多。基于安全,我们骑游乌鲁木齐,也只完成了计划的三分之二。至于 新疆的其它风景名胜,就留点余味吧,争取下回专门来个七日、十日游或更多日游。新疆的旅游资源既丰富又分散,天山南北16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近十三个安徽的面积,短时间游览只能顾此失彼,一次是很难穷尽的。</h3> <h3>来到乌市最具盛名的国际大巴扎。</h3> <h3>值得一提的是,在来大巴扎的路上,结识了一位叫艾力的维族朋友,六十来岁,是当地供电部门的退休人员。这真是个热情好客的人,听说我们是来自安徽的骑友,十分敬佩与友好,主动给我们当向导并陪同参观大巴扎,临别时还留下了我们的手机号码,并多次诚恳邀请我们去他家做客。直至我们将要离开乌鲁木齐时,他还再次来电话要用烤全羊款待我们,真是令人匪夷所思,难以置信。</h3> <h3>乌鲁木齐治安状况感觉还是不错的,就是安检防范十分严厉。沿街手持盾牌和棍棒的安全员比比皆是。这是停在街头的武警装甲巡逻车。</h3> <h3>到了乌市,当然少不了去天山天池看看。</h3> <h3>天池上面的羊杂汤哪里敢吃!</h3> <h3>结束语:上了返程的火车,才又体味到轻松的愉悦,也有闲情开始编这个帖子,尽管弄得不咋样,但这是每次骑游归来的惯例,分享给那些关注我们的朋友们,或许对部分骑友今后的出行有所借鉴。每次出行前的准备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对每到一地要去的点与线,以及接下来若转乘班次,做到事先心中有数,方能无缝衔接、运转高效。这次丝路行,若不是环环相扣,同样的出游方式,同样的游览点,现在肯定还在去的路上。(部分图片由老兵等提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