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5月17日那天,鞍山百名文学艺术家采风团,先是穿过一片片平原阡陌,过西柳,奔赴唐王山,又沿着曲曲弯弯的山路,来到毛祁镇。</h1> <h1> 这次到海城大悲寺采风,完全是没有任何准备地去,过去都没听说有这么个寺院。</h1><h1> 但是,通过一天的到访,有了巨大的震撼。主要是:</h1> <h1> 第一印象是大,不是小家小庙。占地面积大,继续建设的庙宇也大,可以说是宏大。很难想象在毛祁镇的山坳里有这么一座寺庙。</h1> <h1> 第二印象是寺庙里的僧人包括主持妙祥法师都穿着补丁摞补丁的百衲衣,开始的时候,以为是做做样子,可在路上也看到有行走的僧人也穿百衲衣,发觉不是摆样子。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都不穿补补丁的衣服,难道寺院真是过不下去了吗?</h1> <h1>妙祥法师接受采访时穿的百衲衣十分抢眼。</h1> <h1> 第三是固守佛祖留下来的传统清规戒律,而且严格恪守。这些依现在社会潮流似乎是格格不入。</h1><h1> 比如,“不捉金钱”,不设功德箱,不以佛教敛财。一进入院子里,拜佛前有个装香的玻璃柜,里面摆访的各色香都供香客免费使用。</h1> <h1> 寺庙不但不接受香客任何金钱,而且拜祭用香还免费赠送。这和外面世界截然不同。</h1> <h1> 比如,许多寺院以香敛财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今年春节期间,南方某寺院佛像开光,第一支上香叫价11.8万元,令人咋舌。什么“发财香”、“ 长寿香”、“大巴香”愈演愈烈。寺庙已成敛财的宝地。</h1><h1> (上图为网络借图)</h1> <h1>然而,这里是一片清平世界。</h1> <h1> 这里还设有流通处,摆放着各种经书、图片、录像DVD等几百种,都是免费取用。</h1> <h1>采风团员们仔细挑选浏览。</h1> <h1>交流各种图书的价值。</h1> <h1>到各处巡视,感受佛家大德高僧的境界。</h1> <h1> 在这里,僧人身边不能有手机,不能看电视,一切潜心修行。</h1> <h1> 旗帜引领处,告诫我们更要遵守寺庙的清规戒律。</h1> <h1>大悲寺可能是中国最后最纯正的一方净土。</h1> <h1> 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游山离不开游寺庙。寺庙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h1> <h1> 长期的素食,人们会发现僧人的脸色缺乏一种光亮。</h1> <h1> 这个当中比较大的石头刻字为:一食佛戒。翻译为好理解的字意就是,遵从佛祖的戒律,一天只吃一餐。</h1> <h3> </h3><h1> 旁边太阳照射的刻字钟,表示的意思是过时不候,过了午餐时间就不供应餐食。</h1> <h1>从远处逶迤走来一组队伍,就像军队将士刚从战场归来。</h1> <h1>每个人的手里都捧着一个吃饭的衣钵。步伐整齐,悄然无声。</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这一场面好不令人惊叹。</h1> <h1>就好比秦军的将士是那么能战斗,给人鼓舞。</h1> <h1>坐在过餐席上,仍然是静悄悄。</h1> <h1>整齐划一</h1> <h1>默念诵经。</h1> <h1> 他是那么年轻。这支队伍中有明牌大学生,有硕士学位的,据说还有一位北京大学毕业生,他们是长期,还是临时一年不清楚。</h1> <h1>过餐要敲钟,敲多少下都有严格规定。</h1> <h1> 一天一餐,看看他们都吃的什么。原来是豆包,一次给拿4个,菜是酸菜炖冻豆腐,旁边有两小片哈密瓜,桌上还有10几个粒花生米,几条苹果干丝,还有两小包豆腐干,和一小塑料桶装的类似梨罐头的糖水。应该指出的是,主食和菜是管吃管添。有时又加一些咸菜丝,西红柿块。有的僧人一次可能吃8个小豆包,添两次热菜。毕竟一天只吃一餐,吃少了顶不住的。</h1> <h1>吃过饭,仍然像来时步伐整齐回去。</h1> <h1> 网上有不少诟病海城大悲寺一日一餐,认为是摧残僧人,不可理喻。但是,大悲寺就是遵从佛祖立下的规矩,还每日只睡4小时。</h1> <h1>中午,我们就餐,和僧人的伙食一样的,酸菜炖冻豆腐一勺,两个豆包,只是有半块烤地瓜,其它一样。</h1> <h1> 大家对这种素餐没有什么,只是第一次品尝和尚们的伙食,有点新鲜感。</h1> <h1>到大悲寺采风,发现他们正处于建设的热潮中。</h1> <h1> 到处是脚手架,到处是工地。你看这个叫我抓拍到和尚穿着僧衣,绑着安全带,佩戴安全帽,正在向上攀登。</h1> <h1> 和尚们投入到寺庙建设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这张历史照片就能看到,他们干的多么热火朝天。</h1> <h1>和尚们已经是能文能武,既能念经,也能盖寺庙。</h1><h1> (网络借图)</h1> <h1>还能植树种草,美化环境。</h1><h1> (网络借图)</h1> <h1> 大悲寺主持妙祥法师是从五台山寺庙过到这里,是他的引领,寺庙走上正轨,严格依佛祖的戒律行事。他在介绍寺院发展情况。</h1> <h1>百名文学艺术家采风团静静聆听。</h1> <h1>有的还提出一些问题。</h1> <h1>有的还刨根问底。</h1> <h1>在介绍中,他还给我们放映《古道清凉》这个录像片。</h1><h1> 从这里我们得知,每年的八月十五,寺庙组织行脚僧到外边乞食。你看,他们行走在路上多么潇洒。(网络借图)</h1> <h1>栉风沐雨,逶迤前行。(网络借图)</h1> <h1>手捧钵盂乞食,体验佛祖情怀。(网络借图)</h1> <h1> 不住店,不乘车,不到老百姓家干扰,那只有野外,遇雨则到桥下,桥头底下眠。(网络借图)</h1> <h1> 严格皈依佛教的律法,赢得了好名声,他们举行的浴佛节,三皈五戒吸引全国各地上万人来通宵拜忏。</h1><h1> (网络借图)</h1> <h1> 在海城大悲寺的采风活动结束之际,我常常想,这次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我觉得不是让我们去敬佛,礼佛,向佛,入佛,而是通过寺庙文化的浸染,进一步去弘扬旅游文化,扩大千山和大悲寺的影响,从而来祈福鞍山,赞美家乡。</h1><h1> 大悲寺严格依律佛教行事,已经在全国产生巨大影响,我们宣传大悲寺就是宣传家乡,让更多的人来家乡观光旅游吧。</h1> <h1>大悲寺前留个影,纪念这次活动圆满结束。</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