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体育场旧址

陈洪元

1956年成立于中央体育场的南京体育学院,座落南京东郊,与中山陵、灵谷寺毗邻,环境优美,景色宜人,文化底蕴深厚。 最近热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出镜最多的汉东省人民捡察院大门,在这里拍摄。南京体育学院的正门,坐东朝西,幽深的林荫大道,在高大壮实悬铃木掩映下,大门显得十分巍峨庄严。 感觉一下体育学院的气氛。 享有盛名的中央体育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灰头土脸”,一副饱经风霜却疏于管理的样子,裸露的水泥墙诉说着岁月的沧桑,80几年过去了,它经历了炮火和战争的洗礼,却最终幸存了下来。 抬头仰望,"中央体育场"五个大字赫然在目,是国民政府要员、书法家于右任书写的。<div>1930年,全国第四屆运动会在杭州举行以后,蒋介石提出要在南京建造一座大规模的中央体育场,作为以后召开全国运动大会的基地。同年4月,国民政府大张旗鼓地组织了筹备委员会,成员都是大名鼎鼎的政府要员:林森,何应钦,朱培德,宋之文,蒋梦麟等,林森为常务委员,主持会务。</div> 中央体育场是民国时期全国最大的体育场,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现代体育运动场。中央体育场包括田径场、国术场、篮球场、游泳池、棒球场及网球场、足球场、跑马场等,占地1000亩,一次可接纳观众6万人,中心建筑为田径场,四周全部看台可容观众35000人,是当时远东地区最大的运动场。<div>1931年,中央体育场正式奠基,由基泰工程司关颂声、杨廷宝设计,利源建筑公司承造。至8月底,主体工程基本竣工。全部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同时采用中国传统纹样装饰,进出口主看台都采用中国式牌楼建筑风格,并于1933年顺利承办第五届全国运动会。</div> 中央体育场旧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场地南北对称设两根旗杆,用于悬挂国旗。底座为混凝土结构,呈八角形,高19.81米,原旗杆系圆木制成,铜顶。15米处设有木斗,斗内装有灯具,以备照明。修复后保留原有底座,旗杆改为钢质材料,高11.18米。 西门楼内门,上面为运动场司令台。 设有雨篷的司令台。 场地四周为看台,可容纳三万五千余名观众。 田径赛场:是中央体育场的主要建筑,位于全场东南方。平面呈椭园形,南北走向,占地77亩。周围是看台,中间是田径场。田径场长300米,宽130米,内设10米宽的500米跑道一圈,13米宽的200米直道二条。跑道内侧设有标准足球场,以及跳高、跳远、投掷等田径赛场。跑道两端,设有网球、排球及篮球等田径赛场,以备各项运动决赛可以同时在运动场内举行。场地四周为看台,可容三万五千余名观众。大门位于赛场东西两侧,各筑门楼一座。西门楼上为司令台,设有播音机和水箱。楼下为办公室,东门楼上为特別看台,与司令台遥遥相对。东西门楼均为一座中国式传统牌楼式建筑,面阔九间,高三层,上部装饰有八个云纹望柱头和七个小牌坊屋顶,门楼上朝向赛场的一面盖有梁板式钢筋混凝土雨篷。田径场对面所见为东门楼,坐东朝西。<div><br></div> 宽大的田径场。 1931年5月10日上午10时,中央体育场举行了隆重的奠基典礼,蒋介石等国民政府军政要员以及国民会议代表三四百人出席了奠基仪式。蒋介石在典礼上发表讲话:“欲恢复民族地位与精神,须先养成健全之体格,故体育一端比较德育尤为重要。” 1931年5月10日蒋介石等在中央体育场。 中央体育场建成以后,原定1931年10月10日召开的全国运动会,由于受到17省水灾和“九一八”事变的影响,未能如期举行。1933年10月10日,由国民政府教育部组织的第五届全国运动大会在中央体育场隆重举行。这是中央体育场建成后的首次运动会。当时,全国有33个单位参加,各省市参加的运动员超过2697人,一时盛况空前。尤为感人的一幕是东北沦陷区内,曾代表我国参加柏林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著名短跑名将刘长春等人,经历无限艰辛,从日冠铁蹄的家乡入关赶来参加运动会。开幕式上他们的致誓词是:“我们心目中共同竞争的锦标是恢复东北各省的地图颜色。在这次运动会上,共打破了21项田径,4项游泳全国纪录,上海代表队获得奖牌总数第一名。东北运动员刘长春分别以10秒7和22秒1的优异成绩创造了100米和200米两项短跑全国纪录,这两项全国纪录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被打破。 从赛场外部看,门楼下面有三个大小相同的拱形门,门高5.5米;从赛场内部看,门楼下部只有一个长方形的门,在内外门之间,是个大穿堂,其左右建有办公室、裁判员休息室和新闻记者休息室。在东、西、南三面看台之下,建有运动员宿舍,浴室,厕所等。可容2700人居住,它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田径赛场。 中央体育场田径场司令台。 南京中央体育场全景设计图。1.停车场2.临时市场3.网球场、排球场4.国术场5.饭厅6.田径场7.棒球场8.游泳池9.篮球场10.跑道11.足球场12.跑马场。 1933年,南京举办第五届全运会期间中央体育场鸟瞰。 1943年,中央体育场田径场远眺。近处为西门楼,遠处为东门蝼。 国术场位于中央体育场中轴线南侧,篮球场的正南面,平面呈正八角形,使四周视距相等,最远视距离18.2米,滿足国术比赛适宜近距离观看的要求。整个场地形似一个盆地,场上铺满黄土。正面朝北,迎着正门拾级而上,有一座牌坊与篮球场相乎应。经牌坊达大平台,平台上陈列着各种武术器械,平台下建有办公室,运动员更衣室和厕所等。牌坊为三开间,造型与篮球场牌坊相同,“国术场”三字为于右任书写。 平台四周围以水泥假石雕纹栏杆,除正面外,其余七面均为看台,可容观众五千四百余人。 上世纪30年代国术场侧影。 游泳池:位于田径赛场的西北面,其入口处是一座中国古典宮殿式的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庑殿顶,屋面覆琉璃筒瓦,雕梁画栋。建筑物的正前方为游泳池,游泳池一切设备在当时均堪称一流。游泳池为长方形,长50米,宽20米,设有九条游道,可供9人同时参加比赛。池底呈坡状,最浅处为1.2米,最深处为3.3米,可供跳台跳水之用。池壁和池底贴有白色瓷砖,四壁装有水内电灯32盏。 游泳池的东南、西北两面为普通看台,西南面为特别看台,可容观众四千人。游泳池历经六十余年日晒水浸,至今没有发生过滲漏。<div>2002年,中央体育场游泳池被拆除,后改建成一座现代化的窒内游泳池,并保留了当年的建筑和泳池。</div> 现代化的室内泳池。 篮球场位于中央体育场中轴线的北侧,与国术场对称,平面呈八角形,利用原有地势挖成盆形,盆底作为球场场地,中央用光滑木扳铺成,四周顺着升起的地势筑成水泥看台,可容纳五千余人。正门朝南,入口处为一平台,其上建有一座三开间碑坊,云纹望柱头,台阶两侧围以水泥假石雕纹栏杆。<div>牌坊里面白色建筑为2000年后建的室内网球馆。</div> 平台之下为运动员入场通道,两侧为运动员更衣室及厕所等。 上世征30年代的篮球场牌坊。 2003年,中央体育场篮球场被折除,后改建成一座现代化的室内网球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