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随笔之诗意林黛玉

橙子红了

<h1>  </h1><h1> 林黛玉形象的艺术魅力是多方面的,诗意林黛玉最动人心魂。</h1><h1></h1><h1> 一、绛珠仙草</h1><h1> 林黛玉的前身是一棵绛珠仙草,生长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受神瑛侍者日日甘露灌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甘露滋养,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修成女体。便想着与他一同下凡,用一生的眼泪还他甘露之恩。</h1><h1></h1><h1> 以仙草喻之,赋于了林黛玉袅袅婷婷自然风流的外貌体形;而仙草的奇妙灵异又漾溢着林黛玉内在的才华气质。如此内秀外聪,林黛玉的形象就如诗一般美丽富有韵味。而这“还泪说”的爱情前缘,又让林黛玉的形象蒙上了迷离梦幻的色调。</h1><h1> 林黛玉初进荣国府,与贾宝玉初次见面,一个觉得好生奇怪,何等眼熟。一个则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两人似曾相识,回应了天上那段美丽动人的神话,也是心灵相通的彼此认同。天上人间,前世今生,诗意就在虚与实的幻化中产生,两人在诗化的背景登场相见。作者的浪漫之笔,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以及美好的理想,叙写宝黛爱情美丽的序曲。他们后来的爱情故事历经坎坷,林黛玉以一生的眼泪,真情相许,直至生命终结。<br> 其实这注定是一场爱情悲剧,眼泪积淀的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但因了绛珠草真挚深情的“还泪说”,林黛玉的悲剧形象就有了诗化了的浪漫色彩。</h1> <h1>  二、共读西厢<br>  先是宝玉读书,也是唯美的画面。宝玉在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会心地读着《会真记》,忽然一阵风吹来,树上桃花落得满身满书满地都是,宝玉兜着那花瓣抖在池内,让花随水飘去。<br>  这时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纱囊,手内拿着花帚。”如同戏剧的亮相,一出场就惊艳历代读者,清雅脱俗,别具一格,成为林黛玉标志性的形象。黛玉此为葬花而来,与宝玉不约而同,都是多情的惜花之人。<br>  作了这样一个开场以后,进入了黛玉读西厢的情节。作者这样写:<br>  “黛玉把花具 ,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时,将十六出俱已看完。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一面看了,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br>  联系上文宝玉读书的情景,春风吹拂,桃花飘落,衬托着黛玉专注沉醉的神情。此时,花香与书香相融,花影与人面交辉。从荷锄出场至今,黛玉的形象从外到内,从形到神无不流动着诗意的清韵。更为重要的是,一本西厢,触动了两人内心朦胧的爱情。<br>  果然,接下来,就是西厢记妙词通戏语。一个用张生词说“我就是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黛玉一下翻脸,见宝玉赔罪后,也以莺莺词“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回敬。这一唱一和的,实则是内心情感的真切互动。两人都十分喜欢《西厢记》,借书中妙语,第一次碰撞出了爱情的火花。<br>  如花少女,青春萌动,朦胧的爱情,这不就是一首诗吗。</h1> <h1>  三、黛玉葬花<br>  黛玉的《葬花词》可以说是春天的思绪和环境的险恶乃至与宝玉的误会合力逼出来的神来之笔。<br>  这一天是芒种节,按照习俗,是女儿们祭饯花神的日子。大观园的女孩一早就斗花草挂树幡,玩得不亦乐乎。独黛玉远远地躲开众人,落泪葬花。因爱情和命运的无从把握和父母双逝无依无靠的身世,积愁成诗。她吟唱的那首著名的《葬花词》堪比唐代任何一首歌行体。以落花自喻,写尽落花之悲事:花谢花飞红消香断;又觉自不如花而感花伤己:花落侬葬,葬侬知谁;更感风霜相逼的处境,不知明妍几时漂泊难觅;甚至对自己的命运作了最悲观的预测:“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她问花,问天,问茫茫宇宙,发泄着满心满腹的忧愁。她由花的开落想到死亡,但她下定决心,即便死也要“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杯净土掩风流”,坚守人格的尊严和爱情的纯洁,留住最后的独立和清高。其中还有对宇宙永恒人生短促的领悟也与前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哲理一脉相承。一首《葬花词》人花互喻,情感跌宕,以事悟理,声情并茂。此时的黛玉是悲伤的诗人,也是聪慧的哲人,更是冰清玉洁的女儿,她把自己的人生和爱情升华为凄美绚丽又内涵生命意蕴的诗篇。黛玉荷锄葬花的形象楚楚动人,人诗合一,诗韵悠长。</h1> <h1>  四、凹晶馆联诗<br>  多愁善感,是黛玉个性的标记,她好像总有流不完的眼泪。其实黛玉心灵也有快乐的时侯,当进入诗词的世界,她就是一个心身无比愉悦的少女。凹晶馆联诗让我们看到黛玉形象的另一面。<br>  也有一个情景交融的诗意背景:<br>  “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个月影,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饺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而皱碧叠纹。真令人神清气爽。”<br>  林黛玉和史湘云在此赏月联诗,心境平和舒展,兴致高极了,完全忘记了病体的疲弱,与史湘云玩了一个通宵。又是讨论诗韵典故,又是评鉴诗句优劣,每有好句又叫好又跺脚,两人互不服气,苦想佳句,一直到都吟出绝美诗句,一个“寒塘渡鹤影”,一个“冷月葬花魂”,被探春打断方才作罢。<br>  尽管此时的贾府已开始衰落,这个中秋节的繁华热闹是书中最后一笔描写了,被湘云叫绝的那句“冷月葬花魂”也不幸成了她命运的谶语。但玲珑月下,沉浸在诗意里的黛玉,少女情怀表现得格外灿烂, 另有一种清新亮丽的韵味。</h1> <h1> 五、诗墨灵魂<br>  林黛玉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是她诗人的气质。在诗歌的国土上,任凭灵智飞翔,任凭感情燃烧,这个诗歌的世界,吸引住了这个少女的纯真和智慧,从最深处打动了这个少女的心灵弦索。当刘姥姥初次走进她的闺房,只见“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放着满满的书”,刘姥姥看到的是一所“上等的书房”。贾宝玉走进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潇湘馆,“只见湘帘垂地,悄无人声。走至窗前,觉得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我们看到的是与诗墨为伴的灵魂。<br>  香菱苦心学诗,林黛玉被众人推为老师,她介绍香菱读杜甫、李白、王维、陶渊明。正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特别是那些优秀的中国古典诗歌,把风神灵透的林黛玉塑造得更加美丽,她的一言一行、多愁善感都散发出一种美人香草的韵味和清气逼人的风格。而当她翱翔在诗情荡漾的生活中时,好像有谁把她从生活中的灰暗、琐屑、烦忧里拯救出来,变得格外襟怀洒落,鲜活流动起来。<br>  探春大观园结诗社,以白海棠为题,黛玉提笔一挥而就:<br>  半卷湘帘半掩门,<br>  碾冰为土玉为盆。<br>  偷来梨蕊三分白,<br>  借得梅花一缕魂。<br>  …………<br>  写得真是风流别致,其冰清玉洁和孤高清丽(梅花魂)就是她性情的真实写照。宝钗拟十首菊花题,黛玉一人就做了三首,咏菊、问菊、菊梦,而且独揽前三名。<br>  她的诗才于群芳之首,生活中似乎所有的情感都可以化为诗句,咏桃咏菊咏海棠,直至冷月葬花魂。当死亡来临,她把灵魂的歌谱,全部诗稿付之一炬。但她的诗意永远洒在了大观园,留在了读者的心里。</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