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怀想

🇨🇳东青(拒私聊)

<h1 style="text-align: left;"><b>作品原创/东青</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010101">图片来源/网络</font></b></h1> <h1><font color="#010101"><b>走进腊月,年的脚步声越来越近,年的气氛越来越浓,年的味道越来越重。童年时,喜欢腊月,虽然那时候日子过得清苦,但是很快乐。在童年的记忆里,一进腊月门,大人就开始张罗准备年货了,孩子们更是扳着手指头数着还有多少天过年, 那种渴望期盼和等待的心情,令我至今不能忘怀。</b></font></h1> <h1><b>我的家乡是在东北辽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村里住着几十户人家,村民们祖祖辈辈靠种地为生,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生活,一年四季忙忙碌碌。只有进了腊月,冰封大地的时候,人们才肯停下忙碌的脚步,稍作短暂的休整,各家各户开始陆续赶集购买年货准备过年。那时人们把过年看成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除旧迎新,人们希望新的一年人丁兴旺,万事顺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b></h1> <h1><b>农历腊月初八俗称“腊八节”,这天家家都要做“腊八粥”。 “腊八粥”是用八方食物合在一块,和米共煮一锅,预示着合聚万物、调和千灵之意,同时也让人们懂得生活的艰辛与收获。</b></h1><h1><b>吃“腊八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从“腊八节”这天起,便拉开了“过年”的序幕。</b><b><br></b><b><br></b></h1><h1><b>据说“腊八节”还有一个来历,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b></h1><h3><br></h3> <h1><b>过了腊月二十以后人们开始忙碌起来,赶集上店购置年货。那时我还是个半大孩子,就喜欢跟着母亲去赶集,我家离最近的集市也有十几里的路程,还要过一条“大凌河”,十冬腊月天河水早已结冰,我们要溜冰过去,走在明镜般的冰面上,小心翼翼,一不留神就会摔倒,我时常被摔倒。到了集市上,只看到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南来北往的人们为置办年货呼朋唤友,结伴而行。做买的做卖的,吆喝声,喧闹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我紧跟在妈妈的身后,不敢离开半步,等妈妈挑选完年货已过了晌午,妈妈买来两个烧饼递给我,我接过烧饼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只一会儿功夫两块烧饼就下了肚,可妈妈却饿着肚子回了家,每当想起这件事深感内疚。</b></h1> <h1><b>腊月二十三过完“小年”,家家户户更加忙碌了,男人们开始杀年猪,做豆腐,女人们扫房子,剪窗花,贴年画,包粘豆包,忙的不亦乐乎,孩子们跑进跑出,一个个笑逐颜开。 杀年猪,这是乡村最为热闹的一件事,村头巷尾,村民们的吆喝声,肥猪的嚎叫声不时传入耳畔,使乡村一下子热闹起来。沉浸在清早美梦中的孩子们被吵醒,知道要杀年猪了,急忙从炕上爬起来去看热闹,小伙伴儿们奔走相告,品尝着年的美味与快乐。</b></h1> <h1><b>到了腊月二十九,是每家每户贴春联的日子,那个年代市面上没有卖春联的,人们都是在集市上买的大红纸,拿回家后自己裁成条状或方形找村里的文化人写春联。那时爸爸是国家干部,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在我的家乡在乡亲们的眼里,父亲是个才子。因此村里每年写春联的任务就由爸爸来完成。记得那时家里的火炕上放着一张小炕桌,桌子上放着笔墨纸砚,爸爸端坐在桌子旁,我为爸爸研墨。</b></h1> <h1><b>此时,厨房里飘散出的浓浓肉香与屋里淡淡的墨香交融在一起,沁入心脾,令人陶醉。墨研好后,爸爸执笔开始写春联,几乎全村子每家的春联都是爸爸写的,要花费差不多一天的时间,因为每家不仅房梁上、梁柱上、屋门前门大门上要贴春联,就连粮倉上、猪圈旁、鸡架狗窝上也要贴春联,上面写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金鸡满架”等等。看着那一副副红红的春联,我和爸爸相视而笑。再看看农家小院里火红的春联,还有那袅袅升起的炊烟,透着无尽的喜庆,整个村庄被这红红火火喜气洋洋的氛围包裹着,尽显喜庆与祥和。</b></h1> <h1><b>腊月三十过大年,一顿团年饭,便是过大年的主题曲。丰盛的菜肴摆满一桌,炖菜、炒菜、凉菜样样都有,当然,那盆酸菜猪肉炖粉条和那条清蒸大鲤鱼是不能少的,因为“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年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宴,也是享受骨肉亲情的快乐。一家人围在一起吃一顿结结实实的香喷喷的团圆饭,所有的奔波和劳累不再沉重,所有的失落和苦痛烟消云散,所有精神的物质的贫穷或富有都不再重要,有的只是实实在在的幸福,洋溢在喜形于色的脸上,绽放出对美好生活的祝福。</b></h1> <h1><b>到了晚上,也就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叫作“平平安安”。最令人欢乐的是阖家团聚包饺子,谁吃到包着钢镚儿的饺子最有福,一年走红运。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特别是孩子们更是欣喜若狂,Ta们盼着过年不仅是吃好的,最盼的是穿新衣裳,除夕夜妈妈把早已做好的新衣裳新棉鞋整齐地放在每个孩子的身旁,Ta们带着美好的憧憬进入了甜蜜的梦乡。</b></h1> <h1><b>难忘的年夜总是过得很快。到了子夜,各家的鞭炮都要拿出去燃放,鞭炮声声,响彻云霄,此刻,眼前勾勒出一派“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热闹景象,把年夜衬托得异常热闹。</b></h1> <h1><b>乡村的腊月,是民间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古往今来源远流长的传承,如百年陈酒,窖香浓郁,醉人肺腑,品不完民俗文化的神韵,尝不够中华文化的大餐,乡村的腊月,留给人们幸福温馨的回忆,激发对明天美好的憧憬,乡村的腊月,充满了温馨、洋溢着祥和、散发出喜庆、满载着吉祥,也孕育着来年的希望。</b></h1> <h1><b>时光荏苒,岁月悠悠,一晃儿几十年过去了。如今身居都市里的我,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今天我们又走进了腊月,可是却再也找不回童年时家乡进入腊月的红火场景,以及童年时对年的渴望、期盼与等待。</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感谢您的阅读、收藏与赞评。</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