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之念:歙县瞻淇村

如哥

<h3> 行进在皖南乡野,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些黛瓦白墙和金黄到灿烂的油菜花,在徽州的三月,不经意就可以邂逅这样美丽的风光田园。</h3> <h3>  &nbsp;古村瞻淇就这样不期而遇。</h3><h3> 瞻淇村名源自《诗经 · 卫风》“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的瞻淇村,保留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有102幢。2006年10月被列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如今的瞻淇村被誉为黄山市目前尚未开发的最大皖南古村落。</h3><h3> 瞻淇村颇具规模,总面积有8.5平方公里,这在皖南已经算是个不小的镇子了。古村落的选址和建造,依据了"枕山、环水、面屏“的风水理学原则。在徽州,不少古村落的建造大体上均是这样的模式。</h3><h3> 瞻淇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村内古民居基本完好,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约40余幢,如天心堂、承荫堂、宁远堂、九世同堂、兰芬堂、京兆第、资政第、居然旧居、存省轩等。天心堂有著名书法董其昌的早期手迹,孝女祠为范仲淹的书法,清朝著名数学家学者汪莱(号衡斋)就出自瞻淇,他著有《衡斋算学》、《馨氏倨句解》、《十三经注疏正误》、《禹贡图考》、《说文声类》、《衡斋诗集》等书。</h3> <h3>  行走在古街的石板路上,民居外观的色彩染就着历史的斑斓,水墨画屏般的古建筑上散发着十足徽韵的鲜活的褪色陈香。</h3> <h3>  深巷里的对白,可是在话说曾经,来不及感慨?</h3><div><br></div> <h3>  穿越在微雨的街巷,世风淳朴的古徽风情悠悠然然。</h3> <h3> 古老的宅第,透着徽墨未干般的陈旧,展开墨香的历史宣纸,便见青釉幽光的人世百态。</h3> <h3>  虽然岁月已然消磨了荣华的颜色,即便如此寂寥,依旧挥霍着隐约的风采。</h3><div><br></div> <h3>  滋养徽州特质的那些个水井,延续的文脉在多少时代?</h3> <h3>  一块一块的青石板, 一寸一寸的旧时光。</h3> <h3>  古村现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巷是老虎巷,传说这里出了18个秀才,因为该巷当年书声琅琅,而得名老虎巷。瞻淇人历来重视文化教育,历史上出了不少名人,据《歙县志》记载的就有42位之多,为官、治学、经商……,名人辈出。</h3>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嘉靖间著名数学家汪莱就曾生活在这个老虎巷,他二十岁时(乾隆52年),与好友登当时瞻淇村十景之一“秀峰巅”(文笔峰),赋诗两首:</p><p class="ql-block"> 登秀峰</p><p class="ql-block"> 溪头山经石陂陀,随伴追攀上翠娥。</p><p class="ql-block"> 远岫苍茫晴霭合,练江明灭夕阳多。</p><p class="ql-block"> 坐听春鸟鸣幽涧,遥对闲花媚小坡。</p><p class="ql-block"> 一卷蒙庄谈未彻,暮云深处起樵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又五绝一首</p><p class="ql-block"> 孤峰压天半,身外无余山。</p><p class="ql-block"> 野鸟任来去,闲云日往还。</p> <h3>  一边是古老,一边是现在。人间的季候,谁可更改?</h3> <h3>  旧忆的那扇门,推开便是洒落在时空的无数尘埃。</h3> <h3>  九世同堂宅位于老虎巷最深处,1901年营建。因门罩上有精美的“九世同堂”砖雕而得名,其门罩起翘昂然,透雕手法,在厚不到一寸的砖坯上,全是镂空的花饰,从近到远分出好几个层次。以连锁的拐子眼,步步锦,万字纹作边饰。中间主要装饰部分则是人物戏文配以亭台楼榭,将民风民俗纳入其中。两边以卷云游蛟龙,狮子戏绣球为收端首尾。人物姿态逼真,花鸟走兽形象生动,极尽玲珑剔透、精细华琐之能事,是典型的清代砖石雕风格。其宅主汪姓人氏,其曾祖父在苏州开米店发家后,委托管家(远房亲戚)回故里建成此宅。紧挨主宅旁有管家宅,门朝东向,主仆两宅关系明确。那天引进我们参观宅子的老人或许就是管家的后人吧!</h3><h3> 老宅子有两进院落,依山势而建,随地形逐步抬高。全宅通过横向天井相互贯通,合用一部楼梯上二层,结构紧凑 ,石雕精美。 </h3> <h3>  这处便是方金荣宅了。这处宅子建于上个世纪的20年代,也是个百年老宅了。最初宅主为汪氏90世孙之汪裕寿,属天心堂一支。宅子属典型的“四水归堂”平面,二层。侧有一附院,内有水井一口,正中一间可供宅主打麻将、用餐、休息。此宅木雕甚为精美,正房四个斜撑为“八仙”题材圆雕,二仙一组,各仙神态各异,刻工精致。宅子里雕刻八仙有驱鬼避邪之用意。 </h3> <h3><br></h3><div> 宅子的木雕颇为考究,棂格花纹,精巧玲珑,厅堂内上下住房,均雕篆有方孔钱币,荷叶卷带,喻为“和合利市”。还刻上琵琶、伞盖,取意“处者以学,行者以商”,“风调雨顺,琴棋书画”,又有诗礼之风,又是“书香门第,渔耕樵读”的善良人家。</div> <h3>  旧时的记忆里被那些绿红点染,如今,你还记得为谁留一处芬芳?</h3> <h3>  曾经的华年都付给了过往,盛盛衰衰,谁可主宰?</h3> <h3>  &nbsp;</h3><h3> 瞻淇古村修建时特意将河道扭曲成了“之”字形,按风水学之理以求留住财气。此外还在方印墩上广植树木,以求障风蓄水。</h3><h3> 跨河而建的大褐桥,亦桥亦闸,可以灌溉下游的百余亩水田,成为水口的"关锁"。桥旁建有鬼神坛,那是瞻淇人祭河口的地方。桥头一棵数百年以上的风水古樟树,枝叶茂盛,郁郁葱葱。</h3><h3> 再见了,瞻淇村!再见了,老古樟!</h3> <h3> 回首,你就是那不忘的乡关。徽州的三月, “真个别离难,不似相逢好。”</h3> <h3> 2017年3月19日摄于歙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