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以前工作的地方——说说轴承人的往事

猫眼看常山

<p class="ql-block">  时隔5年半,因到芳村路过曾经工作了十年的地方一一常山轴承厂。当车停在大门口时,被崭新的面貌所吸引,现如今已成为《宋韵芳村 油茶原乡》的展示基地。但这毕竟是我在这里工作了十年的地方,总有一番往事涌上心头,虽离开这里也三十二年了。当步入大门口时,马上就觉得有一种年代穿梭、时光倒流的感觉,记忆一下子回到当年的那些往事。</p> <p class="ql-block">  常山轴承厂是我县工业化进程的一个缩影,它折射出来的是轴承人求实奋进的精神,敢于从逆境中突围的决心和胆量,在这创新和坚守的路上,从亏损到徘徊再到实现盈利,这需要一代又一代轴承人的接力奋斗来实现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原常山轴承厂是一个"小三线”厂,是从1967年开始在全国建立的38个农用轴承厂之一,为了适应当时"备战备荒”形势的要求,本着"靠山、隐蔽、分散”的原则,选址可谓一波三折,最后选定在常山县芳村栗村岗村丘陵中的一块平地为轴承厂厂址。常芳公路穿过这片地带,常山轴承厂在常芳公路两侧,东侧是生产区,厂区大道及厂房布置按井式设计;西侧依次是办公区,生活区。1967年10月3日开始破土动工,从此,开始了漫长而又艰辛的创业岁月。</span></p> <p class="ql-block">  记得1979年下半年,全县举行了第一次招工考试,当时待业青年、回城的知青很多,大伙一起参加'招工考试,报考轴承厂有200多人,录取名额仅10男10女,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的。经过政审体检,到接到录取通知书那刻的我,觉得非常荣幸。10月份我们一行20人来到了位于芳村票树岗村的常山轴承厂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生活区老照片</p> <h3><font color="#010101">  今日来到老厂区, 抬头展望,整个厂区都已废弃,左边第一幢平房原来是技术科、金相室、资料室、统计室等科室。记得有位哈工大毕业的刘厚友技术员是位酒仙,每日三餐都离不开酒,还有瞿光俊等等一批真才实学的技术员,通过他们的技术辅导传授与教育,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为常山轴承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那些曾经的主人们,有的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再回首缅怀,让人颇感惋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右边一幢厂房原来是金工车间,主要是轴承套圈车加工,当年轴承套圈车加工因劳动强度大,都安排男工人,为调动男工人的工作热情,厂里考虑到“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因素吧?从我们这批新招职工中安排了女工人。我也被分配在金工车间,跟一位刘师傅学徒,从他那里学到了一手制刻阿拉伯数字等轴承型号铁模兼修砂轮轴手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紧闭的厂房大门,宣告它的历史使命已经结束。原装配车间巳成了茂密的杂草树丛的家,它仿佛向我们宣告:曾经的新貌又回旧颜。</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沿着厂区大道再往里走,矗立在大道两旁的厂房分别是磨工车间,钢球车间,锻工车间,见证了当年企业的小而全。当时冬天洗澡可利用锻造烧煤产生的余热烧出热水用来洗澡,谁想洗澡还得与当班烧炉工预约,不然你就等着来个冷水澡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跨进厂区,首先窜入眼球的是巳废弃的医务室与车库,仿佛在娓娓诉说着昨天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昔日的办公楼,第一次见到时感觉是那么的高大上,这栋建于七十年代的办公楼,是曾经常山轴承行业最早的办公场所。听说这种建造结构是按苏联图纸建设的,也许是苏式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这办公楼,是二层,走近看,最右边现在还开了家小买部;过去这里是劳动服务公司,隔壁是财务科,还有劳动工资科;楼上右边是厂级领导办公室,左边是一个比较大的会议室兼职工教育培训场所。记得过去学技术钻业务风气非常浓,经常举办各类学习班且进行考试,它确实是工人们探求轴承知识的场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记得那时'整个厂区生活区是那样的喧哗,只要一下班就有人去球场打球,有时夜晚还有露天电影,好不热闹。可如今呈现面前的却人去楼空,空静得让人有些无奈,有些“窒息”。</span></p> <h3><font color="#010101"> 食堂——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的地方。过去饭后有的工人问同事,“喂,今天你吃啥呀?”——“306”——“哦!泮师傅又做拿手豆腐汤了。”那时306轴承是经常生产的轴承,质量又好;恰好食堂有一道特色豆腐汤菜,又好吃。久而久之,大家就用“306轴承”代称泮师傅的豆腐汤。还记得猪肝炒豆腐要待到发工资的时候才舍得吃一次;食堂不知什么时候被拆除,现在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一一再也无法闻到丝丝饭菜香味了。</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来到宿舍区,两幢二层男工单身宿舍旧貌尤存,记得那时只要谁烧点红烧肉,就知道谁改善生活了。因为那肉香穿堂而过,随风闻香。探视曾住过的房间,许多杂物,一片狼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再往里走是双职工楼,女工人宿舍楼,破败的情景令人感叹不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因受时间和个人思想、视角的限制,在回忆过程中若有出入,请见谅!我的诉说仅代表个人的想法,只希望能给更多的人看到,不要忘记那段历史,不要忘记那段相处难忘的岁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