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德州陵县宋氏,其先祖宋旭为宋太祖十二世孙,南宋末年易赵为宋,逃至山东德州(今陵县宋集村)落户,自四世宋性,明初为刑部右侍郎,其后裔科甲连绵,如明代万历二十五年解元,二十六年进士宋鸿儒,清代文学家,翰林院编修,甘肃按察使宋弼,现代原济南军区政委宋清胃等宋氏名人出自此支。</h3><h3>一代名臣宋性</h3><h3> 宋性:宋旭四世孙,明洪武年间由岁贡入国子监,因文采出众,洪武皇帝封他为刑部主事,永乐二年升陕西参政,后升官刑部右侍郎,加尚书衔,后来因为奸臣陷害,被迫入狱,在查抄他的家产时,家穷四壁,永乐帝知道他的清廉后赐给宋性良田十倾,免除全家差役。宋性去世后谥号清介。明朝宣德年间奉旨塑像于学宫,配享春秋为贤能,并且配有奉祀生二名,一人庙祀,一人墓祀。《明史》有记载,《德州志》有传。</h3><h3> 德州宋公祠原为乡贤祠,后来乡贤祠重建,绝大部分乡贤都改在新的乡贤祠里祭祀,这里只保留了明刑部右侍郎宋性的像,留给宋氏子孙祭祀;宋性,曾祖宋旭,祖父宋伯发,父亲宋彦通,官至刑部右侍郎官,加尚书。永乐年间赐粮地十顷,免閤户差役。明朝宣德年间奉旨塑像与德州文庙,准奉祀生二名一庙祀,一墓祀。葬城东四十里宋家道口南。根据《德州志》记载,宋性长子宋的第六子宋谏。明朝景泰年间出任河南郏县县丞,告老还乡后创修宋氏祠堂,并题有《宋氏祠堂记》,藏在家中</h3> <h3>解元宋鸿儒</h3><h3> 宋鸿儒:明德州人,幼从德州名士盖虹江门下。万历丁酉科解元,戊戌年联捷进士,万历三十四年,有户部员外郎任陕西乡试主考官,后官至夔州府知府,离任后夔州仕民念其清廉,在夔州府学宫建祠堂纪念宋鸿儒。</h3> <h3> 一代大儒宋紫涵 </h3><div> 宋兆李,字紫涵,号省菴,宋性后裔,德州人。他于康 熙三十八年来郯城任教谕。上任未历数月,在郯城 学子中影响甚众:“学中之士举欣然相告曰,吾乃 今知师道之立,而吾辈得所以归矣。凡列于学及邑 中读书能文子弟愿瞻风采、执业请教者甚众。盖人 人争先睹之为快也。”宋兆李以其学识折服了郯城 的诸多士子。其时的郯城士子因社学、义学的荒废 基本处于散落民间的松散状态。宋兆李上任后,不 仅起到了以学识聚集士子谈论儒学的凝聚作用, 同时,他也切实地履行了作为教谕的职责。他上任 之初,看到学宫残破,便“慨然首事自为文,详请学 宪,屡因谒见时力言也。”而时任知县杨清政对此 漠然处之,对此置之不理。但宋兆李并未放弃重修 学宫的努力,终于在刘三异上任之后促成了此事。 可以说,在宋兆李任教谕的十二多年时间里,他对 郯城地方教育的贡献是很大的。他不仅以自己的 学识影响着郯城的士人,而且也促进了当地官学 的发展。这也直接导致了在这一时间段内郯城士 子儒学素质的提高,其结果便是科举人才相对集 中的出现。</div> <h3>山左名家宋清远</h3><h3> 宋来会,德州人,(今陵县宋家集)人。字清远,号秋圃,雍正四年(1726)拔贡,候补教谕。</h3><h3> 宋来会与著名大儒纪晓岚交谊甚好。卒后,纪晓兰曾到德州瞻拜宋墓,并留下《德州吊宋秋圃先生》。</h3> <h3>宋清远行述</h3> <h3>山左文豪宋蒙泉</h3><h3> 宋弼:(1703—1768),又名宋弘弼,字仲良,号蒙泉,清德州(今陵城区冯家寨)人。宋兆李孙,宋来会子。乾隆十年(1745)进士,改庶吉士,历官编修、续文献通考纂修官、甘肃按察使等。清初诗学之盛,山左为最。“百余年来,未有专选”。宋弼曾受卢见曾的委托,同平原县董元度等人。“遍搜昭代之诗,上自名公巨卿,下及隐逸方外”。并仿元好问《中州集》体例,“每人各附小传,具列乡里出处,间缀名流评骘,以备一代之诗史”。经过多人6年的努力,共收录清初以来山东诗人620余家,诗6000余首,编成了60卷的《国朝山左诗抄》。卷首有详细的凡例,对全书予以说明。宋弼在编纂成《国朝山左诗抄》之后,又继续搜集所遗,编成《补抄》七卷、《续抄》四卷。并把搜集的范围扩大到明代。当时他正主持滦源书院,除自己搜讨外,他还发动书院学生,因学生来自各个郡县,见闻更广。</h3><div>《山左明诗抄》共三十五卷,体例略同《国朝山左诗抄》,每人名下有小传和辑评,共收明代山东诗人431位。为后来研究明代山东诗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纪昀和他是最要好的朋友。作有《和蒙泉秋感》、《岁月怀人·宋蒙泉》、《岁暮怀人·宋蒙泉》、《罗酒歌和蒙泉》、《与蒙泉阅长河志因出所作州乘余闻见示题二绝句》等。</div> <h3>宋弼著《宋蒙泉文集》</h3><h3>岁暮怀怀宋弼
</h3><div>清纪昀
(纪晓岚)</div><div>我友满长安,仲良特高妙。
</div><div>发论激天风,空山鸾凤啸。
</div><div>十月潞河水,别离怅同调。
</div><div>此夕隔关山,明月虚堂照。</div> <h3>宋弼任翰林院编修奏折</h3><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br></div> <h3>乾隆皇帝为宋弼父母暨祖父母所颁圣旨两道</h3><div>一、宋弼父母受封圣旨</div><div>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宣猷服采,中朝抒报最之忱;锡类推恩,休命示酬庸之典。尔宋来会,乃翰林院编修加一级宋弼之父,令德践修,义方夙著。诗书启后,用彰式谷之风;弓冶传家,克作教忠之则。兹以覃恩,赠尔为儒林郎、翰林院编修加一级,锡之敕命。于戏。笃生杞梓之材,攻归庭训;丕焕丝纶之色,泽及泉台。</div><div>制曰:壶教凝祥,懋嘉猷于朝宁;国常布惠,扬休命于庭闱。尔翰林院编修加一级宋弼之母李氏,勤慎宜家,贤明训后。相夫以顺,含内美于珩璜;鞠子有成,树良材于桢干。兹以覃恩,封尔为安人。于戏。昭兹令善之声,荣施勿替;食尔劬劳之报,庆典攸隆。</div><div>乾隆十六年(1751)十一月二十五日</div><div>二、宋弼祖父母受封圣旨</div><div>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宠渥朝章,锡类不遗于一命;祥开家庆,貤恩爰及夫重闱。尔宋兆李,乃翰林院编修加一级宋弼之祖,弓裘衍泽,瓜瓞绵庥。作述相承,再世式彰其祖武。渊源有自,一经早裕夫孙谋。兹以覃恩,貤赠尔为儒林郎、翰林院编修加一级,锡之敕命。于戏。旧德弘昭,用广显扬之志;新纶时贲,永增泉壤之光。</div><div>制曰:礼由义起,弘孝治于中闺;命自天申,贲荣施于大母。尔翰林院编修加一级宋弼之祖母李氏,德懋兰仪,光生槐荫。珩璜作则,式垂淑慎之型;荇藻流芳,丕振光昌之绪。兹以覃恩,貤赠尔为安人。于戏。鸾书焕彩,合彤史以扬休;象服增辉,荷云章而永庆。</div><div>乾隆十六年(1751)十一月二十五日</div> <h3>宋弼乡试卷</h3> <h3>宋弼著《州乘余闻》</h3> <h3> 陵县第一个村党支部书记宋建谋 </h3><h3> 宋建谋(1900年7月--1931年7月) 字献廷,德县土桥镇(现陵县陵城镇)宋集村人,为陵县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少年时,先后在本村小学和德州完小读书。期间,阅读进步书籍,萌发了革命的思想。1924年春末,考入省立济南第一师范学校。同年7月底,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学校党组织的领导下,他和进步同学一道,走上街头散发传单,张贴革命标语,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在斗争中,他的革命思想日趋成熟,受到学校党组织的重视。1926年春,在济南一师加入中国共产党。</h3><div> 在校期间,利用回乡之机,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播革命道理,介绍国内外革命斗争形势,教育进步青年并介绍其加入党团组织。在他的具体帮助下,宋清海、宋清河、宋文德先后加入党组织,还在家乡建立起农民协会,会员达百余人。农协会员走上集市、街头,宣传“耕者有其田”、“抵制日货”等革命主张。虽已身体患病,但仍奔波于本村和周围数十个村庄。1927年春,在本村建立起全县第一个党的农村支部,并任支部书记。从此,宋集村成为陵县农运活动中心。写标语、散传单、酝酿分田分粮、同当地的封建势力开展斗争,在全县影响颇深,并成为当时中共鲁北县委主要负责人的重要活动基地之一。1927年7月,毕业回乡后,专心致力于家乡一带的革命活动。</div><div> 根据中共山东省委的指示,在鲁北县委党组织的领导下,于1927年农历12月底,直接指挥组织宋集及周围村庄农民偕同当地进步团体发动了陵县农民暴动,旨在除贪官污吏,废苛捐杂税,建立革命新政权。但因条件尚未成熟,内部联络员出现意外而使暴动失败。国民党反动当局追查暴动首要人物,他被抄家、关押,在狱中受尽折磨。获释后,因久罹险恶环境,连年奔波,又多年患病未愈,于1931年7月病逝于家中,年仅31岁。</div> <h3>原济南军区政委宋清渭</h3><h3> 宋清渭,高中文化。1945年6月参加八路军。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渤海军区特务营五连副指导员,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十三团九连指导员。参加了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福州等战役。1947年立一等功。1951年6月后,任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团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福州军区政治部干部部部长,军副政委、政委,济南军区副政委,1987年11月任济南军区政委。1998年3月任九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共第十四届中央委员。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获三级解放勋章。</h3> <h3> 余并非以此炫耀某支某脉,厚此薄彼。实为激励大家热爱家族文化,学习先贤们诗礼传家,使得家族文化更进一层。</h3><div> </div><div> 山东成武后学宋宪超于大连</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