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唐山皮影,又名冀东皮影,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是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据史料记载,它发源于河北冀东地区的滦州,由当地艺人黄素志发明,盛行于乐亭,故有“滦州影”、“乐亭影”之称。因其影人、道具是用驴皮镂刻并着色而制成,故又通称“驴皮影”、“皮影”。清朝至民国年间的皮影戏与21世纪的皮影戏一脉相承,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1966年,乐亭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皮影之乡”。</h3> <h3> 唐山皮影是一种傀儡艺术,它的演出方法是台前立设影幕(俗称“影窗”),操纵演员在“窗”后操纵影人做各种形象逼真的表演,同时有配音演员的演唱以及灯光、布景、音乐、唱腔等艺术形式的烘托,活灵活现地刻画人物,曲折生动地演绎故事,表达剧中人物的情感。</h3> <h3> 唐山皮影以唱功见长,有男女两种声腔,男腔高亢粗犷,女腔清脆婉转。其曲调、板式风格独特,念白和唱腔极富地方韵味;其影人雕镂精细、造型优美、独具风采;其角色齐全,分为“生”、“小”(旦)、“净”、“大”(花脸)、“髯”(老生)、“丑”、“妖”等行当,各行当有其独特的造型唱腔和表演形式;其唱词格律多为“三赶七”、“七字句”、“五字赋”、“大金边”、“小金边”等,主奏乐器为四胡,其他伴奏乐器以拉、弹、吹民间乐器为主。</h3> <h3> 皮影制作工艺已经由传统的手工制作刻样,发展到如今的机械化批量化生产,刻影素材也是千变万化。现有的刻影机器也是琳琅满目,刻影人儿的材料 已从素纸、五色蜡纸发展到羊皮、牛皮或驴皮。唐山皮影雕镂精细,形象俊美,线条流畅清新,所选作雕刻的驴皮十分讲究,只取驴前身的一个部位,经过加工、上浆,一张张透明度强、柔韧性好的原料就备好了。至今唐山还流传着北山驴皮明如镜的俗语。 皮子有了,下一步该雕刻影人儿了。</h3> <h3> 影人,驴皮制作,据说是把驴皮剥下后泡在水里,日久去毛,然后捞出固定,晒干,雕刻,上色。</h3> <h3> 记得小的时候,村里每年的正月里都来拨儿唱影的,那年代,村里也没啥热闹,一听说来唱影了老早就拿着板凳去占地方。</h3> <h3> 说真的也看不懂,就是图个热闹。印象最深的就是台下最多的是老人,他们看的如痴如醉,动情之处也跟着哼唱几句。给我感觉最深的就是唱的韵味好听,我最喜欢听唱“髯”的!还有就是丑角儿说唱都很逗!</h3> <h3>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登上皮影台,那天非常幸运,梯子没撤!我也是为了拍照专门装了一盒烟表示友好。说真的拍完回来也有点愧疚感,毕竟拍照对演出有一定的影响。</h3> <h3> 这老艺人今年八十高寿,遵化离合桥人,是唱“髯”的,老人唱了一辈子影了,身体还硬朗!他说一年四季都唱过,周边县市都走过。</h3> <h3>老人说今天这拨子唱影的,虽然人不多,哪儿人都有,有迁西的(组织者),遵化的,迁安的,宽城的,乐亭的。常言道:铁打的‘’箱子”流水的影。所谓“箱子”就是具备唱影条件的所有硬件,如:影卷,影人,影棚,乐器等等,这就为一个‘’箱子‘’影,耍唱艺人可以随时组织。老人说,文化大革命前,就遵化就有三十多“箱子‘’皮影。</h3> <h3> 这位艺人是宽城的。迁西没少来,好多地方都去过。我向他提到我村一位在皮影团拉四弦的。他说认识,还去过他家呢,他说人家转正了!我说他教过学,还当过我的老师呢。</h3> <h3> 这位艺人主要是以耍影人建长,也唱!还有就是根据剧情安排影人上下。</h3> <h3> 这“箱子”皮影演职人员总共九人,七男二女,年龄在五十至八十之间。而且都是身兼数职的全才。</h3> <h3> 这老位艺人也是重量级人物,乐亭人。全剧他一人拉弦始终,拉的可带劲!我拍的特写,看上去老人是不是很酷!</h3> <h3> 这位耍影老艺人人腿脚不太好,坐着的时候多,不过唱的时候也站着。他是唱“大”的,唱起来高亢洪亮。</h3> <h3>今天唱的是《四平山》,唐朝的故事。</h3> <h3>《四平山》又名《薛海征西》,共六卷。 </h3> <h3> 西凉英唐国兰飞廷广发人马杀之雁海关下,雁海关总镇王烈天不敌,只得急表进京求主发兵救援。</h3> <h3> 朝内无有良将,大唐五帝瑞宗天子李湛只得挂榜招贤。薛海考取武奎,却因自己的年幼无知,得罪了太师苗宽,苗宽一怒之下设计陷害薛海……</h3> <h3>女的唱“小”,男的唱“生”。如果男的唱“小”就得掐嗓子了。</h3> <h3>看影人雕刻的多精美!我听说爷爷和爸爸也刻过影人儿,当然是业务爱好了。</h3> <h3>老人是唱“大”的,就粗嗓子的大花脸。</h3> <h3>剧情中的两位妇人。步态很优雅!</h3> <h3>一个人可以同时耍几个人。有条不紊。</h3> <h3> 唱功老人也耍上了。照片我故意把老人调成了剪影。看上去是不是挺艺术的?</h3> <h3>剧中的小生。剧中人和后台“配音”艺人年龄上都无法匹配!</h3> <h3>舞台上空间非常狭窄,拍照特不好找位置!转过来转过去也找不到好拍摄角度。还生怕影响人家。</h3> <h3>最后找到点感觉了,根据光线把耍影艺人拍成剪影。</h3> <h3>锣鼓家伙,手上的板儿一起上,节奏干净利落!带劲!</h3> <h3>剪影,虚实。总想把皮影戏拍出点艺术感。</h3> <h3>女的是遵化的,唱功了得!手里还拿着家伙。</h3> <h3>男耍女唱,字正腔圆。</h3> <h3>剪影,拍的自我感觉良好😊</h3> <h3>酷不?看到老艺人娴熟的技艺和神态油然而生敬意!老崇拜了!</h3> <h3>还是剪影,感觉有点艺术了。</h3> <h3>都很专注!</h3> <h3>两位女艺人,场外休息😊</h3> <h3>朝廷上的大臣们。根据剧情都赋予影人了鲜明的个性特征,包括唱腔和形象!</h3> <h3>舞台的整体面貌。影卷可以不同,影人可以重复,观众对号入座。现代影视明星也是如此。</h3> <h3>影卷随时都得盯着,相互还在提醒,唱到哪段儿了。</h3> <h3>可能是在看我拍照,表情好像不满,硬着头皮吧!</h3> <h3>三人配合默契。</h3> <h3>耍影人少事儿多,配合相当重要,稍有疏忽就不行。</h3> <h3>有时感觉演出过程就跟玩儿似的,既严谨又灵活。所以喜闻乐见!</h3> <h3>有时根据剧情需要,全体一块儿上。</h3> <h3>小喽罗形象。生活中我们都属于这类人!</h3> <h3>都是站着唱。耳朵👂听着音儿,眼睛盯着书。</h3> <h3>舞台上是不是很狭小。这就是属于他们的舞台。几百年了始终没有多大改变。</h3> <h3>我小时候看到的和现在看到的场景几乎一样。所不同就是灯,听老人家说,没电的年代,用气灯(电石灯)照明投影。</h3> <h3>有电之后,特别是有了灯管之后开始用灯管照明,好处是明亮无阴影,恰好适用!</h3> <h3>还有与时俱进的是运用了字幕同步设备,说唱过程中,唱词有字幕显示。</h3> <h3>四个角色一起上了。</h3> <h3>艺人随剧情在笑。</h3> <h3>边耍边看卷。</h3> <h3>剧情靠影卷展开。</h3> <h3>那小伙子是负责灯光音响的,他在笔记本电脑上看大片呢。</h3> <h3>酷照</h3> <h3>酷</h3> <h3>悬挂的影人,根据剧情悬挂都是有顺序的。</h3> <h3>影人很精美!小的时候我用硬纸雕刻过,玩儿呗😊</h3> <h3>悠哉!</h3> <h3>兵器。这就是十八班兵器了。</h3> <h3>四人都在剧情中。</h3> <h3>背影。戏如人生,人生如戏。</h3> <h3>取暖设备,还能照明。</h3> <h3>这些就应该是这“箱子”影的大部分家当吧。</h3> <h3>组织者,船庄艺人,兼杨琴和鼓的伴奏。</h3> <h3>艺人赋予影人生命力。</h3> <h3>老艺人们都很敬业。</h3> <h3>简陋的影棚并没有削弱表演的热情。</h3> <h3>剧情中的女主人公。</h3> <h3>小小的皮影戏,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艺术智慧。</h3> <h3>这张照片有点艺术感不?</h3> <h3>因为这是有着强大生命力的民间艺术。</h3> <h3>土生土长,原汁原味。</h3> <h3>生动有趣,喜闻乐见。</h3> <h3>古老的艺术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如何保护和传承,是我们这代人必须面对的课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