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每逢佳节倍思亲</span></b></h3> <h1 style="text-align: left;"><b><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我们思念逝去的亲人们,他们的音容笑貌、喜怒哀乐仍历历在目恍如昨日。对于从未谋面的后辈更有必要了解自己的先辈……</span></b></h1> <h1><b>我父亲朱以书号肇洛,安徽(1953年由江苏省划归安徽)萧县人。生于1904年2月21日卒于1982年12月28日享年七十八岁。</b></h1> <h1><b>由父母结婚证得知我爷爷叫朱敬甫,奶奶称王氏。</b></h1> <h1><b>这是一张我父亲同爷爷(父亲前)、叔爷和我二姑的一张合影。</b></h1> <h1><b>我们全家和奶奶的合影。奶奶于57在津去世。</b></h1> <h1><b>我父亲高中毕业(南京市江苏省立一中)文凭。</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28年父亲毕业于燕京大学。</b></h1> <h3>从28年起历任天津南开中学高中部国文教员,天津直隶女师中文系讲师、教授,辅仁大学中文系讲师兼北平大学艺术系讲师。北京大学中文系、厦门大学中文系、河北天津师院中文系、河北北京师院中文系教授。</h3> <h3><b>我母亲刘淑萱河北滦县人,生于1909年8月16日卒于1999年2月8日,享年90岁。母亲生于清末最后一期科举考试的举人书香门第之家,后师从俞平伯、顾随等诗词大家,酷爱中国古典诗词。就读于直隶女师、1933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先后在北平笃志女中、孔德学校、厦门侨民师范、厦大附小、天津十七中、三十八中任教。</b></h3> <h3><b>父母于1932年在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举行婚礼。证婚人熊佛西(解放后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介绍人台静农、伴郎许寿裳均为父亲好友。伴娘即是我母亲同窗闺密后来成为我二姐的婆婆—我们称为"瘦姨"的李建蓉阿姨。</b></h3> <h1><b>父亲的同事与好友。这张照片拍摄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京张铁路八达岭詹天佑纪念像前,父亲旁是国学大师陈寅恪。</b></h1> <h1><b>父亲的同事与好友。父亲前侧是台静农。</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鲁迅身后站立者是许寿裳。</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父亲的同事们—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十年代初,父亲曾任河北天津师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市政协委员等职务。</h1> <h3><b>五七年"引蛇出洞"期间,父亲对上门采访的记者讲过"应该让知识分子多参与学校的管理"等言论,反右运动开始后,自己主动检查"错误言论"由运动小组长成为审查对象。最终在五八年"扩大"为右派。受到降职降薪的处分。从此离开教学、学术研究岗位。(父亲在56年中国科学院社科规划中申报撰写"中国戏剧史"项目,并获200元预订经费)淡出社会舞台。</b></h3> <h3><b>文革前夕,姥爷、姥姥和二牛、小泓在天津北宁公园留影。</b></h3> <h3><b>58年河北天津师院迁址北京,因父亲右派身份,只能一人独自去京。母亲和家庭留在天津。对父亲后来在文革中的惨痛遭遇埋下伏笔。文革中已"摘去右派帽子"的父亲进一步遭到"审查",其被迫害的程度因无亲人在身边已无人知晓了。但是从后来退还的"检查"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由原来遒劲飘逸的字体逐渐颤抖模糊以至混乱不堪。到69年6月被校方以思维混乱无人看管送回天津家中。由母亲含辛茹苦照料至82年去世。</b></h3> <h1><b>父亲的二位挚友:李霁野、李何林。</b></h1> <h3 style="text-align: left;"><b>李霁野在父亲去世后,写给母亲的悼念父亲诗文信件(此文后由天津日报刊登)。34年父亲去台静农家,被北平宪兵三团扣押,同时被扣押的还有李霁野等人。记得李何林在父亲划为右派后,仍来我家探访。李霁野文革中刚被"解放"即来看望病中的父亲……这些使我深刻认识到什么是"文人风骨"和"义气"。</b></h3> <h1 style="text-align: left;"><b>父亲的二位妹妹:我二姑朱天锦,三姑朱天霞(后改名朱云)。她们三十年代来北京投奔哥哥。七七事变后,因为世道混乱,父亲叫她们暂回老家躲避。姐俩到徐州后,三姑不愿还乡,1938年即参加抗战到陕北公学学习。抗战期间一直在中央军委担任报务员工作。解放后先后在广东检察院、水利厅、林业厅工作。84年离休,2007年在广州病逝。享年88岁。二姑后来又回到北平,父亲供其读完大学,在中央美院、工艺美院教务处工作。1995年在北京病逝,享年80岁。</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父亲最后一次与妹妹们(我二姑、三姑)团聚合影。</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二姑全家和奶奶合影。二姑夫卢景云,他们的女儿—我表姐卢雅丽。是我们北方的一脉亲戚。</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三姑全家合影。三姑解放后和子女都在广州工作,是我们南方的一脉亲戚。</b></h3> <h3><b>雅丽表姐一家:表姐夫关世孝、儿子洪涛和儿媳及孙女。旁边是三姑小儿子王亚力、妻子刘雪云。</b></h3> <h1><b>二姑、三姑遗愿是结伴埋在一起,雅丽表姐、亚力表弟共同实现了他们母亲的夙愿,将二姑、三姑合葬于北京昌平水泉山。二位姑姑永远结伴安睡在这风水、风景俱佳的宝地。</b></h1> <h3><b>二哥、我和小茹、小宇同送姑姑最后一程,参加了姑姑水泉山的安葬仪式。</b></h3> <h3><b>我大哥朱思澄,是父亲在老家原配夫人所生长子。原配夫人患肺病去世后,一直由我奶奶在老家抚养,成年后由父亲接到厦门。51年参军在福建部队任文化教员,56年因肺疾转业回津。先后在天津纺织局技校、天津理工大学从事教务工作。大哥生性敦厚深得我们的敬重。他于2015年8月因病去世,享年84岁。</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51年送大哥参军,全家在厦大白城宿舍前合影。</b></h1> <h3><b>大哥与大嫂申佩文育有一女一子,小茹和小宇。小茹上敬父母下爱护弟弟,多年来既照顾自己双目失明的丈夫和儿子又关照自己的父母,是大哥家庭的顶梁柱。大嫂现在得到小茹、小宇夫妻的照顾,安度晚年。</b></h3> <h3>大姐朱冀男,1933年8月生于北京,是个很聪慧的女孩。50年代参加高考被北京航空学院破格录取(未报此院校)但因团籍问题(随父母从厦门到津时团籍丢失)在肃反运动中被审查,严重影响学业而退学。其后在北航、北京化工学院实验室工作。文革中被下放到河南五七干校后转到淄博胜利炼油厂工作。最后调入化工部第一设计院(天津)任工程师。</h3> <h3><b>大姐曾与蔡某结婚育有两子(京生、京立),离异后带京立生活,她成年后经历坎坷但晚年得到儿子、儿媳、孙子的照顾。2014年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一岁。</b></h3> <h3><b>朱京立从小就随母颠沛流离,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天津市北辰区广电局从事广电宣传工作与其爱人王淑娟、子朱祥过着平静、幸福的小日子。</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我二姐朱兆男随着1937年七七事变隆隆炮声生于北平。</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二姐于1961年河北大学中文系毕业。</b></h3> <h3><b>1963年和母亲当年同窗好友李建蓉之子李允武结婚。李家家长李尚裕是位医术很高的兽医(曾任国民党兽医大学校长,但也为此儿子的事业、前程屡屡受不公正影响同时为自己晚年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埋下伏笔)李家育有一子允武一女允文。解放后李伯伯任济南肉联厂检疫负责工作。</b></h3> <h3><b>二姐毕业后分到天津远郊县中学姐夫在上海工作,一直到七十年代中期姐夫调天津工作才结束分居十年的艰难生活。随着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二姐调到附近中学,姐夫下班还分担不少家务二姐过了一段舒适的日子。但是从姐夫不幸辞世后,失去顶梁柱的二姐长期不能从痛苦中解脱患上抑郁症。于2015年9月因脑血管破裂去世。</b></h3> <h3><b>2015年1月,我70岁生日时与二哥同二姐的最后一张合影。</b></h3> <h3><b>我二姐夫李允武,河北威县人。1934年4月出生在天津。童年正逢抗战随父母颠沛流离在云贵大山中凭一本辞海一册地图在母亲教导下完成了小学学业,抗战胜利后直接入青岛一中学习。1951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电机系,54年即被清华提前抽调担任教学工作。不久又被选拔到国防新专业自动控制系随苏联专家学习当时前沿学科自控理论与系统。苏联专家回国后,他担负自控理论与系统的讲授、实验和设计工作。不知是由"出身不好"还是"工作需要"调中国科学院电子所。"是金子总会发光"不久就得到汪德昭院士的赏识,逐步成为我国海洋观测、海洋声学有影响的专家之一。文革中年迈多病的父母不堪忍受迫害服毒自杀,更加重了姐夫"出身不好"的罪名,被抽调到上海洗衣粉厂"战高温"扛装满洗衣粉的麻袋达一年之久。改革开放后,随着知识分子政策落实,担负起海洋技术研制开发的重任,出任海洋局海洋技术研究所所长。退休后仍关心海洋能源开发海水淡化、潮汐发电等项目。但是"天妒英才"姐夫患上"多系统萎缩"病症,于2008年4月辞世,享年七十四岁。</b></h3> <h3><b>与我国著名声学专家汪德昭合影。</b></h3> <h3><b>60年代在海上作声学实验。</b></h3> <h3><b>1982年率中国海洋技术代表团 出访美国。</b></h3> <h3>访问美军海洋学研究机构。</h3> <h3><b>二姐一女李泓、女婿杨波,一子李滔。</b></h3> <h3><b>我母亲晚年作"自咏":"往事凄迷付逝光,糊涂一世沁悲伤。几经忧患别离苦,时为油盐柴米忙。劫后残生日渐促,痴心犹望子孙昌。"在此鸡年即将到来之际,祝我们亲友们子孙昌事业旺!</b></h3> <h3>2015年1月,借我70生日老朱家的一次大团圆。允武姐夫的妹妹小文与其爱人郭纪杰也前来团聚。</h3> <h1><b><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辞旧迎新,闻鸡起舞!祝诸亲友年长者坚持锻炼起居有常,小字辈奋发图强天天向上!</span></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