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广州番禺长隆野生动物世界,被誉为"中国最具国际水准的国家级野生动物园",内有以"十大世界珍稀动物国宝"为代表的500多种、20000多只世界各国的野生动物,占地2000余亩,分乘车和步行两大游览区。乘车区可自驾车或乘园区免费小火车以观赏放养的野生动物;步行区主要是观赏圈养的动物和观看动物表演。</h3> <h3> 驾车进入长隆野生动物世界,第一站:澳洲森林。</h3> <h3> 鸸鹋,又称澳州鸵鸟,由恐龙时代生存至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鸟种之一,极善长跑,时速可达每小时50公里。</h3> <h3> 大赤袋鼠,为澳洲特有、世界罕见的珍稀有袋类动物,有极强的跳跃能力,一下能跳7~8米远、1.5 ~1.8 米高,时速可达每小时40~60公里。</h3> <h3> 斑头雁,因头部后方有两条水平的黑纹,故又叫黑纹头雁。它有迁徙的习性,迁飞距离也较远。喜群居,飞行时成有序的一字形、人字型等队列。</h3> <h3> 第二站:美洲丛林</h3> <h3> 鶆䴈,又称美洲鸵鸟,是美洲大陆上最大的鸟类,善于奔跑,喜欢洗浴,以草、叶、种子、根茎、果实、昆虫和小型脊椎动物为食,很少直接饮水。</h3> <h3> 驼羊,是南美四种骆驼形动物中最有名的一种,曾生活在南美的西和南部,因其皮毛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为南美牧民所饲养,被誉为"安第斯山脉上走动的黄金"。</h3> <h3> 羊驼,原产于南美洲海拔3000~4800米的安第斯山,以高山棘刺植物为食,样子象羊,故称为羊驼。十至数十只为群,由一只强健的雄羊带领。羊驼承载能力强,能驮运。</h3> <h3> 黑颈天鹅,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天鹅,黑色脖颈及嘴基部红色的肉瘤是它的显著特征。由于坚守"一夫一妻"制,故被列入十大"爱情鸟"之列。</h3> <h3> 黑天鹅与黑颈天鹅</h3> <h3> 红鹮,世界上最珍稀、名贵、濒危的鸟类之一,现今仅分布于南美洲的哥伦比亚至巴西的部分沿海地带。浑身羽毛红似火焰,喜水,主要以甲壳类及细小的水生动物为食。</h3> <h3> 第三站:中亚荒漠</h3> <h3> 双峰骆驼,原产于亚洲中部土耳其、中国和蒙古,不惧风沙,善于在沙漠上行走。</h3> <h3> 白唇鹿,嘴唇为白色,产于青藏高原一带,是栖息海拔最高的鹿类,适应高原气候,善于翻山越岭,长途迁移,以野草、嫩芽等为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h3> <h3> 蓝孔雀,来自印度,雄孔雀有着长而美丽的尾屏,且只有见到雌孔雀时才会开屏。</h3> <h3>第四站:亚洲森林</h3> <h3> 亚洲象,分布于我国云南西双版纳、东南亚部分地区,在野外最多可生活60年,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亚洲象智商很高,性情机敏,属最聪明的象种。公象长有长长的象牙,母象的象牙极短。</h3> <h3> 马来貘,马来西亚国宝因鼻子象大象,眼睛家犀牛,身体象猪,四肢象牛,外号"另类四不象"。天生具有游泳和潜水本领,在浅水中行走如履平地。</h3> <h3> 第五站:欧洲山地</h3> <h3> 岩羊,喜群居,生活在海拔2000~6600米左右的高山裸岩地带,能攀上陡峭险峻的山崖,且跳跃迅速,如履平地。小岩羊出生10天后,就能在岩石上攀登、跳跃。</h3> <h3> 盘羊,欧洲塞普路斯的国宝,目前野外生存的盘羊仅有1000余只。</h3> <h3> 第六站:狂野地带</h3> <h3> 白虎,是由孟加拉虎毛色基因突变而成的世界珍稀虎种。长隆野生动物园由最初的7只繁育至今已有200多只,几乎占全世界白虎数量的一半。</h3> <h3> 孟加拉虎,是目前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虎的亚种,主要分布在印度和孟加拉国,其主要猎物为猴子、鹿、野牛、野猪等。</h3> <h3> 棕熊,是熊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体重可达1600斤,不仅体型大,力气也很大,毛色较深的为亚洲棕熊,毛色呈棕黄色的是欧洲棕熊。</h3> <h3> 黑熊,又称月熊或喜马拉雅熊,在我国还被称为狗熊、黑瞎子,体毛粗密,头部又宽又圆,圆耳,眼较小,属趾行类动物,四肢粗壮有力,脚掌硕大,尾巴较短,主要分布在亚洲南部植被茂密的山地。</h3> <h3> 金毛羚牛,与大熊猫、金丝猴并列为我国三大动物国宝,产于陕西秦岭,生活在海拔2000~4000米高山森林或草甸上,由于身上长有厚实的金毛,因被人们誉为"金牛"。</h3> <h3> 第七站:南非高原</h3> <h3> 白犀牛,体型较大,但并不是白色,分布在非洲南部和东北部灌丛、草地。它最显著的特征是吻部较方主要食草。虽嗅觉和听觉灵敏,但眼睛近视,连眼前7~8米远的物体都看不清。</h3> <h3> 大羚羊,栖息在非洲平原,以草、树枝、叶为食,晨暮时活动,群体30~400只,属奔跑最慢的羚羊,时速通常是每小时22~40公里。</h3> <h3> 剑羚,全身灰白色,头顶两只长角如同两把利剑,每一剑羚群都有一成年剑羚为头,结群生活。</h3> <h3> 薮羚,生活在热带稀树草原和山地森林,独居,清晨和夜间觅食,会藏在树丛中对人发动突袭。</h3> <h3> 河马,分布于尼罗河流域,平均体重5000斤,素食,一餐可食90斤饲料,早晨和傍晚上岸觅食,短跑时速可达48公里。</h3> <h3> 非洲狮,是猫科动物中唯一群居的动物,捕猎时善于相互配合与分工,以多面设伏、攻击、合围和冲散被猎动物群的方式来获取食物。</h3> <h3> 非洲猎豹,是非洲草原上仅次于狮子的第二大猎手,四肢修长,胸阔腰细,体型矫健,腿爪有力,奔跑迅速,捕食时善速战速决。</h3> <h3> 第八站:东非草原</h3> <h3> 长颈鹿,陆地上最高的动物,生活在树木稀少的草原和森林边缘一带,会和羚羊、斑马、鸵鸟等一起觅食。</h3> <h3> 黑尾牛羚,又名角马,是非洲大草原上最多的动物,也是狮子和鳄鱼最喜爱的美味,每年旱季都会成千上万地进行大迁徙,去寻找水源充足的地域。</h3> <h3> 广角羚,又名黑斑羚,屁股两侧、足后跟处有黑斑,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仅雄性长角,单胎产仔。</h3> <h3> 凹嘴鹳,生活在热带与亚热带的河流、湖泊、季节性池塘等处,单独或成对活动,以上下嘴相互磕碰发出的声音与同伴交流沟通,以小鱼等为食。</h3> <h3> 斑马,身上的条纹主要是为迷茫捕食者,以免在群体奔跑时被捕食者锁定目标。每只斑马身上的斑纹都不一样,如同人的指纹,终身不变。</h3> <h3> 步行游览区</h3> <h3> 考拉,又称树袋熊,但并非熊科动物,属有袋目,每天18小时处于睡眠状态,性情温顺,体态憨厚,澳大利亚奇特的珍贵原始树栖动物,澳大利亚国宝。考拉能从取食的桉树叶中获取所需的90%水分,所以只在生病和干旱时喝水。</h3> <h3> 黄金蟒,为缅甸蟒蛇的白化突变种,但野外的个体极难存活。其成体通常5~6米,性情温顺,无毒,不会主动攻击人。</h3> <h3> 大熊猫</h3> <h3> 德保矮马,世界上最矮的马,主要产于广西德保、靖西等县及百色地区,一匹成年的矮马体高在86~106厘米之间,体重65~140公斤之间,具有体型健壮秀美、性情温驯、灵巧耐驮等特点。</h3> <h3> 小熊猫,外形象猫,但较猫肥大,全身褐红色,四肢粗短,为黑褐色,尾长,粗而蓬松,食肉目,浣熊科,红熊猫属,多以嫩叶嫩笋、树叶、果实、鸟卵为食,也捕食小鸟、小鼠、昆虫。</h3> <h3> 黄猩猩,分布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的部分地区,栖居于海拔1500米的原始森林及次生林地带。筑巢于树上,以野果、树叶、种子、昆虫、鸟卵为食,寿命30~40年。</h3> <h3> 狨猴,产于中南美洲的小型长尾猴。已知有狮狨、柽柳猴、普通狨猴等3属35种。狨为树栖动物,视觉、嗅觉、听觉灵敏,行动敏捷,可沿树干、树枝迅速奔跑、跳跃,以各种昆虫、植物嫩芽、花朵、果实为食。</h3> <h3> 黑柽柳猴</h3> <h3> 金头狮面狨</h3> <h3> 环尾狐猴,属于原始灵长类,吻长、两眼侧向似狐,因尾具环节斑纹而得名。分布于非洲马达加斯加岛南部和西部的疏林裸岩地带,善于跳跃攀爬,是地栖性较强的狐猴,濒危野生动物。</h3> <h3> 大食蚁兽,分布在美洲部分草地、落叶林和雨林地区,是现存四种食蚁兽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体长可达1.8 ~2.4 米,重29~65公斤,头细长,眼耳极小,吻成管状,无齿,舌细长能伸缩,以䑛食蚁类、白蚁及其它昆虫,一天可食3万只。</h3> <h3> 犀鸟,因头上长一盔状突起,形似犀牛角,故得名犀鸟。其嘴长占体长的1/3至一半,宽扁的脚趾极适合在树上攀爬活动,以浆果、老鼠、昆虫为食,以树洞为窠,主要分布在非洲及亚洲南部。</h3> <h3> 巨嘴鸟,学名鵎鵼,嘴形似刀,长17~24厘米,宽5~9厘米,色彩鲜艳的巨喙使其观赏价值极高,以果实、种子、昆虫、鸟卵及雏鸡为食,以树洞为窠,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热带雨林区。</h3> <h3> 猫头鹰</h3> <h3> 葵花鹦鹉,凤头鹦鹉科,主要为白色,头顶有黄色冠羽,愤怒时头冠会呈扇状竖立起来,如同盛开的葵花。体长40~50厘米,重850~975克,寿命80年。分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等地。</h3> <h3> 黄蓝金刚鹦鹉,又名琉璃金刚鹦鹉,是体型最大、色彩最漂亮的鹦鹉之一,分布于南美洲大陆的北及东北部。</h3> <h3> 五彩金刚鹦鹉,是体型最大、色彩最漂亮的鹦鹉之一,分布于南美洲大陆的热带地区,典型的攀禽,以果实与花朵为食,食量大,喙极有力,可将坚果啄开,在河岸的洞里筑巢。</h3> <h3> 长鼻猴,分布在亚洲东南部的加里曼丹、沙捞越、文萊等地的热带红树林泥炭沼泽及淡水沼泽森林中,长有硕大的鼻子,群居生活。</h3> <h3> 此次与同事长隆一游甚是开心,谨以此篇记游。</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