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言</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3> 在新编崇州史话草台班子即将成立之际,本文谨献给可爱的“青葱岁月”全体同学。你们的拳拳之心、恋乡情怀深深地感动着我。当我们的心愿如涓涓细流汇聚在一起时,是星、是光,是江、是河,是何等的力量,我不去想。但我,仿佛已经看了一部可歌可泣、荡气回肠,承载着灿烂历史文化的崇州,从远古走来。长江文化在复苏,中华文明在腾飞。华夏儿女正在普写世界历史新篇章。青葱岁月永不言后。同学们继续加油!</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文 </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崇州名字隐藏的秘密</h1><div><br></div><h3> 唐朝及北宋时期崇州的名字叫蜀州。</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南宋改蜀州为崇庆州。具体为崇庆军节度,后升崇庆府,再后升总管府。</h3><div> 我觉得蜀州的名字挺好听的,意义也好,与古蜀国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陆游有诗赞云:“江湖四十余载梦,岂信人间有蜀州。”多么好一个名字,为什么要改呀?不懂。</div><div> 好像听人讲过,崇庆的意思是双重喜庆。因为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是蜀国公,领地蜀州,也算是蜀州的老大。他当了皇帝,对蜀州来讲当然是双重喜庆了。</div><div> 我觉得这种解释也对。但心理总觉得有点牵强和别扭。</div> <h3> 我感觉蜀州改为崇庆州可能其中另有深意,只是没有发现吧了。</h3><h3> 怀着好奇的心理,我开始探查了。</h3><h3> 先查一下崇字的含义,看看怎么样?</h3><h3> 结果,不怎么样。</h3><h3> 下面6种含义,好像崇山峻岭与崇州的西部地貌有点沾边,其它的都不太适合。</h3> <h3> 再查。我就不信,宋高宗给自已的领地取名字会没有深意。</h3><h3> 惊然发现崇州的崇字与大禹的父亲鲧有关系!</h3> <h3> 有意思了,像是从另外一个方面在应证《九龙沟传奇》中的发现。</h3><h3> 果然是条条道路通罗马。</h3> <h3> 再查细点,看看鲧的封地崇是什么状况。</h3><h3> 找到了:鲧的官名叫崇伯。尧帝命他去治水。</h3><h3> 有注释:崇,大禹父亲的国家名字。伯,爵位名称。</h3><h3><br></h3> <h3> 什么情况?崇不是鲧的封地吗?怎么变成了一个国家。鲧不是蜀国的国王吗?怎么又出现在了崇国?我有点晕。</h3><h3> 再看看《华阳国志》:“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喾。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h3><div> 大禹的父亲变为崇国的国王了?蜀国呢?崇国与蜀国的关系又如何?打仗吗?……</div><div> 不急,慢慢想一下怎么回事。</div><div> 哦,有点头绪了。可能当时还没有蜀国这个称呼吧。蜀国的名字很可能是一千多年后,蚕从称王时改的吧。</div><div> 《华阳国志》:“周失纪纲,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div><div> 李白《蜀道难》:“蚕从与鱼凫,开国何茫然。”既然是开国,就要有新的国号。改朝换代后,蚕从改崇国为蜀国没什么可奇怪的。</div><div> 如果真是这样,崇国应该是在古蜀国之前的国家形式,或国家名称。对,应该是这样,是同地点不同时空,同一个国家的两个阶段。但国家性质有所不同。具体讲,崇国为侯国,属于分封制诸侯国。蜀国为王国,不接受原宗主国的管辖。</div><div> 换言之,蚕从之前蜀国不叫蜀国,叫崇国。也可以把两段历史合并统称蜀国,分前蜀国(崇国)和后蜀国(蜀国)。想通了。</div><div> 这个发现让我十分惊喜,这不仅是崇州的光荣,也是蜀国的光荣。崇国的存在填补了蚕从之前蜀国无具体史料记载的空白。把古蜀国的历史提前了1400多年。</div><div> 那崇州在古蜀国是什么地位?我想崇州应是崇国或前古蜀国的国都。</div><div> 起初我对大禹为什么会出生在汶川也是有疑问的。现在想通了。鲧是崇国国王。崇州和汶川很近。汶川是别都或禹的母亲是汶川人也说不定。没有去细考。</div> <h3> 再查查看,还有没其它重要的秘密。</h3><h3> 有了,原来崇高、崇山这两个词汇是这样得来。因大禹父亲叫崇伯,因此得一词叫崇高,并用崇高来解释崇山一词。</h3> <h3> 我又想,这两个词汇的形成首先是有了崇这个字。崇字是怎么来的。古人造字是有讲究的。既然是解崇州名字的秘密,解开崇字之迷是有必要的。</h3><h3> 我把崇字分开一看,上山下宗。或叫山之宗。宗字何解?山王?山祖宗?天下第一之山?不对不对。</h3><h3> 请教下字典及史书。发现对宗的解释不下数十种,就没有与山相对应的解释。只有孔子的解释比较接近。但是还是不贴切。我想应该是因地得名,鲧生长的地方应该有一座令天下臣服的的高山。</h3><h3> 我心理也有点虚,不知道在崇州境内能否找到这座山。</h3><h3> 但,这是历史考证,来不得半点虚假。还得要硬着头皮去查查崇州是否有这样一座山。</h3><h3> 崇州什么山能称为崇高的山呢?看看地图找寻一下。</h3><h3> 若水之地:黑水河,九龙池。有了火烧营3868米。</h3><h3> 这山算的上崇高的山吗?好像比珠峰低多了。但比拉萨高200米,也不算低。</h3><h3> 与其它山比较看看。</h3> <h3>这是比不了的。</h3> <h3> 这个太白山,哟!中国排名第八,中国东部第一高峰。3767米。</h3><h3><br></h3> <h3> 上述排名是网友们各省选一座最高山来比较的。不是全国所有山的排名。</h3><h3> 火烧营比太白山高101米。应该算中国内地第一峰吧。当时的中原仅长江黄河一带,好多少数民族与地域还没有纳入中华版图。火烧营应该是当时的中华第一峰。大禹之父鲧,以此山为山之宗得名崇是有道理的。</h3><div>看来火烧营不算低。</div><div> 崇有尊崇有神圣的意思。火烧营山麓孕育了二位伟大的帝王,当的起尊崇与神圣。崇山、崇高二词真是为崇州火烧营而特别设定的,太贴切了。但久而久之人们忘记了二词来源。</div><div> 说实话,火烧营这个名字好难听喔。是谁改的名字?什么时间改的名字?我不得而知。这座山又经历什么劫难。火烧营,很有战争的味道,搞不懂。暂不管了。</div><div> </div> <h3> 再查。看看还有没有其它秘密。</h3><h3> 还真有:相传,鲧因建造城郭有功,尧把崇地封给了鲧。</h3><h3> 这个发现也不算小。成都平原8大史前古城遗址是谁修的找到了主人。具体推算时间(以夏朝初年算)为距今4200左右的那批遗址就是他建的。</h3><h3> 当然,他实际建造的数量应不止这些。比如:出若水的三条江河口的街子镇、三郎镇、苟家、万家、怀远镇也应该是那个时间建的。只是因这些地方建好后一直住人至今,找不到遗迹吧了。如果只建8座城是不会受到尧帝嘉奖的。</h3> <h3>2001年国务院公布了成都平原6大史前古城遗址,分别是:新津宝墩、都江堰芒城、郫县古城、温江鱼凫村、崇州双河古城、崇州紫竹古城。同时发现的还有大邑盐茶古城、大邑高山古城。 后二个被四川省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合称成都平原8大史前城址。</h3><div> 这8个史前城址像金色珠子一样连接成一条带弧度的项链,戴在龙门山下。张显其共性。其中7个处在蜀州地域上。蜀州面积很大,包括唐安、晋原、新津、青城、温江一半。</div> <h5>▽崇州市街子镇上元乡双河村双河遗址。</h5> <h5>▽崇州市燎原乡紫竹村紫竹遗址。</h5> <h5>▽铭文最后一句:紫竹遗址堪称长江上游近5000年文明史的象征,是中国文明起源史上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h5> <h3> 这下我明白宋高宗赵构改蜀州为崇庆州的深意了。</h3><h3>盘点一下隐藏于崇州名字之后的秘密:</h3><h3>1、崇庆州古崇国的国都;</h3><h3>2、崇国是古蜀国之前的称呼或国家,把古蜀国历史提前了1400年;</h3><h3>3、 诞生了两位伟大帝王:颛顼(上古五帝之一,中华人文始祖。《九龙沟传奇》已考证过)。大禹(夏朝开国皇帝)。忘了算上鲧,他可是前古蜀国的国王;</h3><h3>4、 雄伟的龙山,山之宗火烧营。</h3><h3>5、神木:若木,神水:若水,神池:九龙池。若水(崇州西河水系,《大话崇州之一》已考证)成为古老中华道德文明的标志:上善若水,厚德载物。</h3><h3>6、产生了两个专用词汇:崇高、崇山。</h3><h3>7、掌握了先进的技术:治水、筑城。</h3><h3>8、诞生了令全世界震惊的古蜀国文化!比肩世界最著名尼尼微古城和特洛伊古城。</h3><h3> 上述秘密如同一个宝藏,宋高宗把它打包,隐藏于一个崇字之内,作为礼物送给了他领地上的原蜀州后崇庆州人,激励后人爱家卫国。<br></h3><h3> 崇州,你如此的不平凡啊!我为您感到自豪和骄傲!</h3> <h3>“厚德载物”一语出自《易经》,原文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h3><h3>上善若水,厚德载物。高度概括了古代中华文明道德建设水准和实质内涵。</h3> <h3> 故事到这里应该就完了。但我贪心,再查。出问题了。有资料显示崇山是指河南嵩山。</h3><h3> 我茫然了,一下回不过神来。</h3><h3> 怎么办?本着不懂就问的精神,查一查这些资料的来源出处。</h3><h3> 还真查到了。</h3><h3>第一来源:说嵩字是崇字之异文。因为古时候没有嵩字就用崇字代替。我理解这叫借用。</h3><h3>第二来源:说崇就是嵩,指的地方就是河南嵩山。并写进了权威书典。我理解这是因时间久远用惯了,忘了是借用。</h3><h3>第三就是结果:尧帝把嵩山附近的崇地封给了鲧。因此,崇州远古历史消失不见了。</h3> <h5>▽结果,崇州历史跑到嵩山去了。</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结束语</h1><div><br></div><h3> 崇州远古历史的缺失,主要原因还是老问题,时间太久远了,谁知道你崇州有远古历史,以前谁都认为古蜀国是荒蛮之地,怎么可能是远古文明发源地。上述三段论式的推理不仅写进权威典集,也成了共识。现在想要把这段历史理清楚也是困难重重。寻找失去的崇州历史,找回尘封于历史长河中的长江文明不是那么容易的。怎么办?同学们想想办法。以该文作为一个引子,启个抛砖引玉作用,大家去思索、去求证。</h3><h3> 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h3><h3> 谢谢青葱岁月!</h3><h3> </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