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新村印象

飞翔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我五岁的时候,在母亲的带领下,跟随修鹰厦铁路的父亲来到了江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我父亲解放前就参加了铁路工作,我们家是从杭州搬到江西去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我母亲说:你爸爸不去朝鲜打仗,我们家就可能不会搬迁到江西去。这话我相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母亲怀我大姐时,我父亲参加了志愿军,朝鲜战争结束后,父亲又被派去修鹰厦铁路了。1957年12月,鹰厦铁路修通后,父亲被组织上宣布就地复员,留在江西铁路工作,父亲服从了组织安排。</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母亲说:你爸爸到了江西上饶,说这里东西便宜,鸡蛋五分钱一个,就决定在上饶安家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母亲接到我父亲的来信,一看地址写的是:江西省上饶市花园塘22号。就认为是一个不错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1959年的冬天,我们家从杭州搬迁到上饶来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我母亲从下火车的当天,就认为我父亲没把实情告诉她。什么花园塘,就是一个烂泥塘。从火车站到住的地方,就是一条小小的泥巴路。我们家算住在铁路新村中心地段的,房子的右边是大礼堂,左边是铁路食堂,前面是铁路医院。我们家的上面是一座小山林,上面驻守着一支炮兵部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铁路新村除了铁路供应站就只有三家小店,一家卖烟酒的,一家卖豆腐的,还有一家卖酱油的。后来有了卖早点的三联食堂。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我们家搬到上饶不久,国家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城市的供应开始要凭票购买生活用品了,粮食也是定量的。小小年纪的我,总感觉每天肚子空空的,饿的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我母亲这时又怀孕了,顾不上我了,把我送回了浙江老家。这是我第一次离开铁路新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我外婆的家在萧山白鹿塘村庄里,一栋两层楼的木板房子,古色古香的农村民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外婆长的很清秀,穿着天蓝的中式褂子,头发往后梳成一个发髻,脸上总是笑盈盈的,善良和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萧山的娘姨娘和娘舅,他们对我都很好。小娘舅不爱读书,经常逃学。我喜欢跟着小娘舅去山里捡柿子、摘桃子摘杨梅。小娘舅还带着我去塘里钓鱼捞虾,摘老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两个娘姨娘都出嫁了,她们每次回娘家都会给我带糯米做的糕团,很好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在萧山的日子,我没饿过肚子。外婆对我的照顾很到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2008年深秋与小娘舅在萧山老房子前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外婆家对面的古戏台,2008年深秋我回外婆故乡时,古戏台正在修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2008年深秋,回萧山探亲时和二娘姨娘、二娘姨夫及小娘姨娘、小娘姨夫在小娘姨娘家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在我八岁的时候,母亲来信了,她说,我该上学了。我真的不想回江西,我央求外婆,让我在村庄里的学校读书。</b></p><p class="ql-block"><b> 外婆给妈妈去信了。妈妈接到信后,就坐火车赶了过来,没有商量余地的,态度坚决的要我回江西读书。</b></p><p class="ql-block"><b> 第二天,我眼泪汪汪,极不情愿的跟着母亲去了火车站。</b></p> <p class="ql-block"><b>  我小时候坐的火车,都是由蒸汽机车牵引的,火车跑起来,哐当、哐当的声音,至今都难以忘记。</b></p> <p class="ql-block"><b>  上饶市老火车站。</b></p> <p class="ql-block"><b>  回到上饶的家里,过了几天,妈妈就带我去铁路小学,报名上学了。我的第一任班主任是戴翠莲老师。 </b></p><p class="ql-block"><b> 在我懂事的时候,上饶已经是铁路分局了,单位有机务段、工务段、电务段、上饶火车站、建筑段、材料厂、铁路医院、铁路小学、铁路中学、列检所、生管段、铁路俱乐部、铁路派出所、铁路供应站、发电厂、铁路食堂等单位。</b></p><p class="ql-block"><b> 小时候,我喜欢和一帮小伙伴去大礼堂玩。大礼堂围墙外面是一个足球场,在文革时期,足球场建了一座献忠馆,里面摆放着,各单位精心设计制作的伟人雕塑、模型、画像等等讴歌毛主席的巨幅作品。</b></p><p class="ql-block"><b> 我还喜欢和小伙伴们,去篮球场看大人们打篮球。那个时候铁路篮球队是称霸上饶市的,市里的篮球队也不是铁路篮球队的对手。</b></p><p class="ql-block"><b> (照片是铁路小学的礼堂和教室)</b></p> <p class="ql-block"><b>  我上小学的二层楼房,我们二班在楼下右边第二间教室。</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教我们年级的五位老师。</b></p><p class="ql-block"><b> 一班周维远老师、二班戴翠莲老师、三班王玉芝老师、四班樊霞慧老师、五班蒋绍纯老师。</b></p> <p class="ql-block"><b>  铁小部分老师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铁小部分老师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铁小部分老师合影,后面是教师办公室。</b></p> <p class="ql-block"><b>  一九八一年秋季,与几位老同学在母校合影留念。</b></p><p class="ql-block"><b> 从左至右:陆建卿、孙伟民、高炳祥、黄翼然、许立明。</b></p> <p class="ql-block"><b>  许立明和陆建卿,1979年2月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后,退役回到故乡,参加了铁路工作。而我仍然在部队服役,直到一九八七年二月转业回到上饶,重新参加了铁路工作。</b></p> <p class="ql-block"><b>  铁路篮球队在铁路灯光球场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铁路篮球队员,在铁路灯光球场合影留念。</b></p><p class="ql-block"><b> 铁路篮球队代表人物是:李锡根、黄金发、王木匠、大老吴等人。</b></p> <p class="ql-block"><b>  铁路天桥是文革后期造的。小时候我们上街,一是走道口。二是从天桥这个位置,下台阶过铁道,上台阶,走小路去街上。那时没有天桥,过铁路很危险,每年火车都会压死人。</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铁路步行天桥,在铁路道口这里。走过天桥过去不远,就是长途汽车站。对面是铁路货场。</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铁路俱乐部的大礼堂。我家住的地方离大礼堂很近。</b></p> <p class="ql-block"><b>  上饶铁路地区,联防办的全体成员,在铁路大礼堂,进门的台阶上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儿子高铭,小时候在铁路俱乐部玩耍,我给他拍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铁路俱乐部。</b></p> <p class="ql-block"><b>  高铭与他妈妈在铁路俱乐部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从铁路大礼堂,到铁路供应站,这一段路,是铁路新村最“繁华”的地方。这一段路上有:铁路俱乐部、铁路医院、铁路食堂、铁路澡堂、铁路理发店、铁路发电厂、铁路供应站等单位。</b></p><p class="ql-block"><b> (照片正前方的锥形水塔是供应铁路居民生活用水的)</b></p> <p class="ql-block"><b>  这条“繁华”的铁路新村主干道,以前是一条泥巴路,真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是一地烂泥,脏的一塌糊涂。直到文革前夕,全铁路新村总动员,男女老幼齐出动,家家捡石头,敲石渣,没有半分钱的报酬,完全是自愿的义务劳动,把马路修起来了。</b></p><p class="ql-block"><b> (照片左边是铁路供应站)</b></p> <p class="ql-block"><b>  小时候同学们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小学一班的少先队员。</b></p> <p class="ql-block"><b>  小学一班周老师与班里的少先队员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小学二班毕业照。很遗憾,我在五年级时调到六班去了,二班小学毕业照没有我。</b></p><p class="ql-block"><b> 我们从小学五年级,下半学期开始就几乎没有上学了。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拉开了序幕。</b></p> <p class="ql-block"><b>  小学四班毕业照。</b></p> <p class="ql-block"><b>  小学五班同学合影照。</b></p> <p class="ql-block"><b>  小学六班毕业照。第二排左边第一人是陆建卿,第二人是本人。</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铁中,三连五排,女同学毕业时的照片。我们男同学也照了毕业照,但是直到现在,也不知道毕业照在哪里。</b></p><p class="ql-block"><b> 在铁中,我们这一届和上一届一起毕业了。铁中两年,我们没读到多少书。我们学工、学农、学军。即:打煤渣转、种番薯种麦子、练齐步走学军事。</b></p><p class="ql-block"><b> 我们毕业分配是四个面向:一是上高中,二是进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三是参加工作,四是下农村。大部分同学上高中了,也有一小部分同学到部队去当兵了。</b></p><p class="ql-block"><b> 我算幸运的参加了铁路工作。</b></p> <p class="ql-block"><b>  三位同学初中毕业时的合影。林保军参军了,我参加了铁路工作,许立明读高中。</b></p><p class="ql-block"><b> 二年后,我们都去当兵了,林保军和我在一个部队,许立明在厦门守备师。</b></p> <p class="ql-block"><b>  1970年初冬,杭州的姨妈来江西看望我们,全家在上饶市人民照相馆,拍照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1971年4月,我16岁时,在上饶铁路中学毕业后,参加了铁路工作。这是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本铁路工作证。</b></p> <p class="ql-block"><b>  停在铁路道口,不远处的532号调机。站在车头上的是一帮调车员,其中一位,是我的同学,也是哥们。是和我同年参加铁路工作的丁铁岗。</b></p> <p class="ql-block"><b>  1973年12月,我离开了上饶,应征入伍来到了福建前线,成为了一名通信兵战士。</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四位,都是71届铁中毕业的。罗建中和林保军参军了,我和吴庆国(70届)参加了铁路工作。二年后我和吴庆国一起应征入伍,来到了福州军区,通信总站电报营,与罗建中、林保军在同一个无线电连,成为了战友。</b></p> <p class="ql-block"><b>  回上饶探亲时和同学王君、刘杨、丁铁岗,去茅家岭革命烈士陵园,扫墓时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一九九六年全班同学回到母校(上饶铁中)与当年的老师李德才和李志杰一起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我单位的办公楼,上饶铁路建筑段。我1971年参加工作时,单位还没有这么大的办公楼。当时建筑段的位置在道口的那边,一栋简陋的二层楼房。</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1987年3月,我从部队转业,回到原来的单位,上饶铁路建筑段,从事党务工作。</b></p> <p class="ql-block"><b>  铁路水电领工区。</b></p> <p class="ql-block"><b>  通往螺丝山的路。</b></p> <p class="ql-block"><b>  铁路建筑段对面的楼房。楼房边上一条上坡路直通铁路医院的后门。</b></p> <p class="ql-block"><b>  我岳父母,文革前夕,从杭州调到上饶,就住在马路右边的楼房里,二楼对着供应站,封了小阳台的这一家。</b></p> <p class="ql-block"><b>  马路左边的楼房是铁路澡堂、理发店。</b></p> <p class="ql-block"><b>  马路左边是铁路食堂的位置。</b></p> <p class="ql-block"><b>  铁路俱乐部。</b></p> <p class="ql-block"><b>  小路走进去,是我妈妈住过的楼房。右边是会仙馆,左边是菜场。</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我妈妈住过的楼房。</b></p> <p class="ql-block"><b>  从这里走到最里面,是我妈妈的家。妈妈家和铁路食堂是用围墙隔开的。小时候经常到食堂买馒头、发糕和包子。有一种甜馒头上面有一颗大红枣。</b></p><p class="ql-block"><b> 铁路食堂的饭菜,只有铁路人才能享受,路外人是不能享受的。我去食堂小吃部的窗口换菜票,要带上铁路职工家属证,才能换到饭菜票。</b></p> <p class="ql-block"><b>  我妈妈家吃饭的地方。</b></p> <h3>  妈妈家的后门。</h3> <p class="ql-block"><b>  妈妈养的大白猫和她种的花草。</b></p> <p class="ql-block"><b>  1981年秋季,我回上饶探家与父亲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1984年5月,我从部队回上饶探望妻儿时,在照相馆拍了这张照片。</b></p><p class="ql-block"><b> 我妻子出生于杭州。11岁时,她父亲调到江西工作,他们全家遂搬迁到上饶铁路新村。</b></p> <p class="ql-block"><b>  儿子小时候,在奶奶家与他堂姐一起学习。</b></p> <p class="ql-block"><b>  我母亲退休后,就负责带孙子、孙女和外孙女的工作了,比上班还累。</b></p> <p class="ql-block"><b>  前面是螺丝山路口。</b></p> <p class="ql-block"><b>  这条路通往机务段的办公楼。围墙内,是机务段的机修车间和车库。小时候,我是伴着机务段拉响的汽笛去上学的。机务段每天早、中、晚拉响三次汽笛。(铁路话叫“拉迴声”)。</b></p><p class="ql-block"><b> 小时候,我经常去看蒸汽机车在大转盘上调头。冬天和一帮小伙伴去机务段的澡堂洗澡,有时候看大门的老头,会来驱赶我们。</b></p> <p class="ql-block"><b>  上饶机务段办公楼。</b></p> <p class="ql-block"><b>  上饶机务段机修车间。</b></p> <p class="ql-block"><b>  入库检修的蒸汽机车。</b></p> <p class="ql-block"><b>  停在大转盘上的蒸汽机车。</b></p> <p class="ql-block"><b>  高铭小时候,在铁路二工地平房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铁路二工地老房子。</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铁路小学边上的老房子。</b></p> <p class="ql-block"><b>  铁路小学边上的几栋平房,原来二路的平房和螺丝山路口边上的几栋平房,外墙都是古方青砖砌墙的,每块砖头上都有铁路路徽,室内是木地板,实属当时铁路建房的精品。</b></p><p class="ql-block"><b> 机务段那里的平房和二路的平房早已荡然无存。唯一仅存的铁小边上的老平房,实属铁路的文物,应该得到保护啊!</b></p> <p class="ql-block"><b>  铁二社区居委会。</b></p> <p class="ql-block"><b>  铁路新村二路,八十年代后期更新改造后的楼房。</b></p><p class="ql-block"><b> 1987年3月,我从部队转业,回到上饶铁路新村,第二年分了一套福利房,就住在二路30号这栋楼房里。</b></p> <p class="ql-block"><b>  1988年搬进二路的新房子,当年我们还是用煤油炉做饭。这是妻子在烧菜。</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二路仅存的半栋平房,住着两户人家。</b></p> <p class="ql-block"><b>  往这里走进去是铁路新村三路。</b></p> <p class="ql-block"><b>  三路。</b></p> <p class="ql-block"><b>  这条小路走过去可以走到机务段。</b></p> <p class="ql-block">  《江西医专第一附属医院》前身是《上饶铁路医院》</p><p class="ql-block"> 本文作者:高炳祥,出生于杭州。五岁时,跟随修鹰厦铁路的父母,来到江西上饶铁路新村。退休后回到故乡杭州定居。</p> <p class="ql-block"><b>  备注:上饶铁路小学的部分老照片,是我小学的班主任戴翠莲老师和同学们提供的。上饶机务段的老照片由好友郑常勤提供,在此表示感谢。其它照片除上饶老火车站和老俱乐部照片外,均由本人拍摄保存。</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