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小黑兜虫伏在一片南瓜叶上,它刚吸饱叶片的汁液,正要小睡一会。今年寒冬来得较早,父母带着姐姐去寻找过冬的地方去了,它将头上两根刚长出不久的触角竖立起来,留心着它们发来的信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它感觉到有东西在向它靠拢,那是一只奇丑无比的大蜘蛛,顺着蛛网正快速向它划来。它本能地向后退去,但蜘蛛两条毛绒绒的前腿已经向它伸了过来。它想打开腹部下的两个臭气囊,由于发育还不成熟,一点臭气也发不出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求生的本能使它三对手脚同时运动了起来,对着蜘蛛又抓又挠,两支触角直对着蜘蛛的眼睛。这时,小黑兜虫背上那对从没使用过的翅膀开始急剧震动起来,它感到自已的脚离开了叶片,一股希望的力量充满它的全身,它飞起来了,蜘蛛向前一个熊抱扑了个空,眼睁睁地看着小小的黑兜虫歪歪斜斜地飞走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天已经麻麻亮了,读初二的小明硬着头皮从床上爬了起来。九月的早晨已有些寒冷,姐姐昨天晚上特意给他多准备了一件衣服。他洗漱完毕,吃完早饭,带上头晚准备好的行头,就跟舅舅和姐姐出了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雾很大,能见度很低,远方的黄家坝成了一个未知的神秘世界。沿江一线陆续有人加入了他们的队伍,人们嘴里哈着白气,匆匆经过刚才小黑兜虫逃命的农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小黑兜虫惊魂未定,在天空中漫无目的地飞着,渐渐地它开始能够享受飞翔的乐趣了。这时,触角上传来姐姐的信息,姐姐告诉它,父母已经找到过冬的地方,特意叫它来接它过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它们在路边一片冬瓜叶上见面了,姐弟俩一边交流着新家的信息,一边一起吸食着冬瓜叶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爸爸,这里好象有两只屁巴虫。”在小明前面不远处,一个戴眼镜的小男孩嚷了起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黑兜虫姐弟俩吓了一大跳,急忙展翅飞了起来,它们沿着父母发出的信号向黄家坝河滩上飞了过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小黑兜虫第一次听到人们叫它屁巴虫,从那个小眼镜的语气和表情看,它感到那是一个不太雅观的名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小屁巴虫向姐姐讲述了它逃离蜘蛛的冒险经历,姐姐却叹道:<br> “你能逃脱蜘蛛的攻击,你能远离蚂蚁的骚扰,你却很难逃脱人类的口腹之欲呀!这也许就是我们屁巴虫的注定宿命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它们己经将人群远远地甩在后面,约莫十多分钟就准确地飞到了父母的身边。那是一片一望无际的鹅卵石的世界,它们的新家就在靠近江边不远处一堆有很多缝隙的鹅卵石下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那七十年代的秋天,沿着嘉陵江江边,人们一共有六个捡屁巴虫的好去处,上游是黄家坝、猫儿井、满福坝,下游是文家坝、李家湾,中游叫中包,中包正对着县城的柳林公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已是2016年春节,天气渐喛,游人如织,闲来无事坐在江边喝茶,抬头就能看见原来中包的位置,那里现在已是一片茫茫的水域了。九十年代兴起的房地产热,需要大量使用鹅卵石,短短的十多年时间,黄家坝、猫儿井、李家湾、文家坝和中包的鹅卵石就消失殆尽了,那历经亿万年时间的沉淀和河水千万次洗礼而形成的光滑圆润的鹅卵石,被粉碎成小块,永远消失在城市钢筋混凝土的丛林之中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屁巴虫们也失去了这两块天然的过冬之地,现在只有文家坝还有一些鹅卵石,人们闲暇之余,还可以到那里去感受一下当年捡屁巴虫的味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望着那片水域,七十年代重阳节前后的许多天里,中包的热闹场景在脑海中依然清晰可见。那时,上中包捡屁巴虫的人络绎不绝,也许这中间就有小明的身影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次小明正在去黄家坝的路上,他们已经走了一个小时了。他边走边盘算着怎么才能捡满一纱布口袋的屁巴虫,好好给自已饱饱口福,再在小冬龟儿子面前显摆一下,馋馋他,谁叫他上次让他流干了口水,也没给他吃上几颗屁巴虫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姐姐出来捡屁巴虫可不是为了饱口福。她计划捡五百颗屁巴虫,炒得又香又脆后,拿到电影院门口去卖,一分钱卖六至八颗,运气好的话可以集到一元钱,那样的话,她的漂亮的发夹和围巾就都有了。七十年代末的钱,真值钱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舅舅来捡屁巴虫,既不是为了饱口福,也不是为了置买东西,他是要拿去泡酒。他结婚快两年了,老婆的肚子始终没能鼓起来,他还累了个半死。隔壁王大爷看在眼里,给舅爷出了个主意,“叫你儿子多捡屁巴虫吃,壮阳补精,巴适得板!”再补上一句,“有钱人吃鹿茸,没钱人吃屁巴虫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小明这是第二次捡屁巴虫了,上次捡屁巴虫,他就学到了很多捡屁巴虫的小窍门。比如,一定要选择鹅卵石多而鹅卵石下面孔隙也多的地方,那是屁巴虫过冬的理想居所;不能选择半截牢牢陷在沙土里的鹅卵石去搬,也不要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去搬人家刚翻过的鹅卵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他们沿距江边不远的路线前进,这条线看起来没多少人”扫荡”过。这条线的前方,对着的正好就是屁巴虫姐弟家族的过冬居住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小明左手拿着一个白色的、已经掉了很多瓷的开水盅,右手不断翻动着鹅卵石,把捡到的屁巴虫,装入开水盅之内,有一颗两颗的,也有七颗八颗的。一些胆大的屁巴虫被抓时开始了反击,从腹下射出黄色的臭液,小明的右手几个指头越变越黄,臭液熏得他几次都睁不开眼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小明捡到有一小半盅屁巴虫时,便将屁巴虫倒入一个纱布口袋内,纱布口袋用口罩改制而成,也有人干脆直接用一只肥大的袜子当口袋用。<br> 屁巴虫父母见到姐弟俩后非常高兴,一家子欢聚一堂,虽然这种欢聚很快就会结朿,谁也不能逃脫成为人们口中之物的命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它们爬在石头缝中,一动不动,偶尔舔食一下石上的露珠。远方传来隆隆的石头翻动的声音。<br> 声音越来越近,巨大的声音就在头顶炸响。这时,另外一只屁巴虫爬进了它们的家,接着顶上突然一亮,头上的石头被搬开了,屁巴虫一家连同刚进来的那一只屁巴虫,全部被小明捡进了瓷盅里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那是舅舅教的一种捉屁巴虫的方法,搬开石头后,留一只屁巴虫不要捉,让它跑,它知道哪有它的同伙,跟着它,就又可以发现一窝屁巴虫了。<br>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小明的纱布口袋己经大半鼓起来了,姐姐和舅舅的纱布口袋也已装满,正值下午三点钟,他们和其他来捡屁巴虫的人们一起,陆陆续续开始打道回府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回到家里,三个人就忙乎开了。舅舅烧了一大锅开水,姐姐拿来一个大脸盆,将开水兑成约40℃的温水,把屁巴虫一股脑倒入水中,屁巴虫受水温刺激,纷纷放出囊中臭液,一时间,屋内臭气熏天,让人眼鼻涕泪横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第一遍给屁巴虫“放屁”,水温要掌控到位,水温低屁巴虫在水里悠闲游泳,不会放出臭液,水温高又会直接烫死屁巴虫,臭液只能留在体内。不小心吃上一颗没有“放屁”的屁巴虫,辣味让人十分难受。<br> 第二次“放屁”,要将水温提高十度左右,将第一次稳住没有”放屁”的屁巴虫再次强行“放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可怜的小屁巴虫在第二次的温水里,终于将“屁”放了出来,临死之前,它终手领悟到了姐姐所说的“宿命”的含义。<br> 一般来说,经过两次“放屁”,绝大多数屁巴虫已被清理干净了,有时候,还需更高水温下的第三次“放屁”。三次“放屁”完毕,就可以下锅炒制屁巴虫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炒制屁巴虫时,先将铁锅烧烫,再放油烧滚,倒入屁巴虫翻炒,最后加入大葱炒匀,一盘香气扑鼻的美味就诞生了。这个时候的屁巴虫,已经脱胎换骨,人们叫它“九香虫”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小明用筷子夹了一颗九香虫放在嘴里,嚼了两下,感到不过瘾,又用勺子盛了十多颗,全部倒在嘴巴里,“卡崩卡崩”地嚼了起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黑兜虫,从臭气熏天的“屁巴虫”,以短暂的生命为代价,实现了自已的华丽转身,终于变成了人见人爱的“九香虫”了!<br> 这是一个虚拟的故事,但真实而神奇。人和虫的那些事,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还在延续的残存记忆!</font></h3> <h3>(永远平安原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