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族

國繁

<p class="ql-block">中华民族 56--51</p> <p class="ql-block">  1,独龙族,自称“独龙″,他称“俅帕″、“曲洛"等。主要居住在贡山独龙族自治县的独龙江流域,是独龙江地区最早的主人。据《元一统志》丽江路风俗条记载:“丽江路,蛮有八种,曰么些、曰白、曰力洛、曰冬闷、曰峨昌、曰撬、曰土蕃、曰卢,参错而居″。其中、“撬″为俅的同声异写,即指现在的独龙族。195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废除了“俅帕″、“俅子″、“曲洛″等他称,正式确定为“独龙族″。</p><p class="ql-block"> 独龙族的族源及民族的形成,时至今日还没有较为清楚的脉络及线索,但从语言系属上来看,作为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独龙族,应当来源于氐羌族群。归纳其民族内部所流传的传说,则主要有两种,一认为独龙族是土著民族。二认为独龙族最初居住在恕江一带,后因出猎偶然来到独龙江河谷,看到这里不仅有宽阔的猎场,而且还有较为平坦的台地,便陆续迁居至此,并逐步由北向南发展。</p><p class="ql-block"> 在独龙族约十五个氏族中,有八个氏族的传说都说来自怒江。而且从语言以及过去曾有过,文面的习俗等文化特征,以此来看独龙族与贡山的怒族也很相近。近年来大多数学者认为,后一种说法比较可信。</p> <p class="ql-block">  2,独龙江河谷在唐宋两代属南诏及大理政权管辖;元、明、清三代则为丽江木氏土司和丽江路军民总管府统治。</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丽江路包括现在的丽江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迪庆藏族自治州南部等地,其西北与今西藏相接。文中所载“撬″、“吐蕃″、“卢“正是参错杂居于丽江路西部和西北部的独龙族、藏和傈僳族之先民。“撬"是“俅″字的同声异写。在以往,都曾将俅(撬)居住的河流及地区称为俅江和俅夷地,如现今贡山县西部的独龙江上游仍被称为俅江。</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元朝时的俅族正处于俅江一带,以后又逐渐迁移到了下游的独龙江流域。及至清代,道光《云南通志》卷一八五转引《清职贡图》如此记载道,“俅人″;居澜沧江大雪山外,系鹤庆、丽江西城外野夷。其居处结草为庐,或以树皮覆之。男子披发,着麻布短衣裤,跣足。妇女缀铜环,衣亦麻布。……更有居山岩中者,衣木叶,茹毛饮血。宛然太古之民。俅人与怒人接壤,畏之不敢越界。″雍正《云南通志》也曾有“俅人″丽江界内有之的记载,还有乾隆《丽江府志略》以及其它史志中,也有许多类似的记载。</p><p class="ql-block"> 这些记载集中反映了当时独龙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p> <p class="ql-block"> 3,清代中叶,独龙江和怒江曾被划分为两段,分别受丽江木氏土知府所属的康普土千总和叶枝土千总管辖。</p><p class="ql-block"> 据清代余庆远《维西见闻录》记载,从1730年起,独龙族以黄蜡30斤、麻布15丈、山驴皮20张为贡礼,每年按期向维西康普土千总纳贡。后来,康普土千总把独龙江上游地区转赠给西藏喇嘛寺,由喇嘛寺通过察瓦龙藏族土千总向独龙族人收取“超度″费,菖莆桶(今贡山县)喇嘛寺亦来收取“香火钱粮″,而康普土千总仍照例征收贡物。</p><p class="ql-block"> 每当土司属官前来收取贡物时,除了要另建草房供其住宿。并以丰盛食物招待外,还必须強迫摊购沙盐,实行不等价交換。如果贡物不足。便被強掠为奴。此外东邻的傈僳族奴隶主,也经常越过高黎贡山,掳掠独龙族人当奴隶,激起了独龙族人民几代前赴后继的奋起反抗,终因力量对比悬殊而惨遭无情镇圧、残暴的奴隶主为此还先后杀绝了独龙族的几个家族。并強迫他们立石为盟、“永不反悔″,甘愿邀纳贡物或以人抵贡,称作“尸骨钱粮″。</p> <p class="ql-block">  4,1907年至1908年,清王朝派丽江府阿墩子(今德钦县)弹压委员兼管怒俅两江亊宜的夏瑚(湖南人)巡视怒江、独龙江一带,他带领随员、向导、背夫共百余人从菖莆桶出发,翻越高黎贡山前往独龙江,并沿路向边境村寨散发盐、布、针线等日用品,委派各地头人担任“伙头″、“甲头″等职,颁发“头人″执照,下令停止当地民众对土司、喇嘛及蓄奴主的一切贡赋,严禁土司掳掠边民为奴。他还任命袁裕才、和定安为“怒俅总管″,取代了叶枝土千总和喇嘛寺对独龙江地区的统治。</p><p class="ql-block"> 这位历史上以政府官员的身份进入此地的第一人。还将所到之处的风土人情写成《怒俅边隘详情》,叙行程、记风土,详细记载了独龙族的居住环境、生产及生活状况,并在第三部分中向清政府提出了加强边务、开发边疆的“十条建议″。</p><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后,独龙江划归菖莆桶殖边公署统辖,1918年改为菖莆桶行政委员会公署。1933年又改为贡山设治局,并先后设立了公安局和区公所。民国时期政局混乱,独龙族人民受西藏察瓦龙土司和国民党的双重统治。国民政府为了加強对该地区的有效控制,在独龙江推行了保甲制,共设四保,以每一行政村为一保,每一自然村为一甲,并任命当地族长为保甲长,三年一換,除管理村社日常事物外,负责为国民政府征纳税收。</p> <p class="ql-block">  5,独龙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字显示总人口为6930人,居于云南省内有6353人,也是云南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p><p class="ql-block"> 使用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归属目前尚无定论,但据语言学家调查研究认为,与景颇语、僜语、珞巴语等语言相近,有可能划为同一语支。独龙语内部可分为两大方言,即独龙江的独龙语方言和贡山丙中洛的怒江独龙语方言,使用拉丁字母为基础拼音文字。</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独龙族没有自巳的民族文字,仅以刻木记事、结绳算数及画图、刺绣图案来表达各种思想感情,可认为是文字萌芽的初始阶段。1983年,根据广大独龙族干部群众的意愿,云南省民委派遣专家,协助在贡山工作的独龙族语言专家,创制了独龙族拼音文字,方案于1983年12月,在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指导委员会第二次扩大会议上讨论通过,1984年起在贡山县独龙族干部群众中试推行。</p><p class="ql-block"> 独龙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西部的独龙江峡谷两岸、北部的怒江两岸,以及相邻的维西傈傈族自治县,齐乐乡和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察瓦龙乡等地。缅甸境内也有不少独龙族居住。</p> <p class="ql-block">  6,独龙族在万物有灵的传统观念支配下,比较普遍地相信鬼魂的存在和作用,他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崇拜集中表现在对各种鬼魂的信奉与祭祀上。而“神″似乎还没有完全从其鬼魂观念里分离出来,认为人们一生中所有祸福都是由鬼魂决定的。图腾崇拜的遗迹已经少见,而祖先崇拜的仪礼活动迄今为止尚很普遍,但没有任何偶体偶像的供置和赎拜。</p><p class="ql-block"> 独龙族认为,从天的最高处至人问共有十层。第一层称“南木年各若″,“木佩朋″所居,总管天上一切;第二层称“木代″,居有“格蒙″,受辖于“木佩朋″,创造人间万物。决定人畜生死,庇佑、赐福于人间;第三层称“木达″,有东南西北四座天门,是众鬼的住处,居有鬼王“南木曾木柔″;第四层称“南木郎木松″。是众鬼的休息处;第五层称“南木嘎尔哇″,是铁匠嘎尔哇的亡魂居住之地;第六层称“大不拉″,是地上的活人和生禽的灵魂能够串游到达的地方;第七层称“南木夺默里″,是世上善良人和婴儿的“阿细″居住之处;第八层称“兹力木当木″,是恶鬼关押活人的“卜拉″的所在,第九层称“赫尔木″,为各家屋顶上的空间;第十层称“当木卡″,即各家的火塘。火塘是最受崇拜的家庭圣物,每逢饮酒吃肉均要向火塘洒酒供肉祭祀。火塘上的铁三脚架或支锅的三块石头,都被视为神圣而不可亵渎。</p> <p class="ql-block">  7,独龙族的传统衣着十分简单。男女一律袒露臂膀,小腿都缠裹麻布绑腿。男的斜披一条称为“约德格仁瓜"的条纹麻毯,左右包抄到胸前拴结。胯部通常用麻绳系着一小块叫“能布特连"的麻布围兜着下体。左佩刀,右系篾箩。妇女用两块叫“其拉衣约瓜"的长麻毯围身至膝,并包着向前。自左抄右的,用绳紧紧系在腰间。从右抄左的,则披脱自如。通常是白天为衣,夜间做被。有的男子过去甚至只能在腰下围串树叶。</p><p class="ql-block"> 独龙族男女均散发,前垂齐眉,披在肩上,左右盖耳。过去都喜欢坠系耳饰和佩挂项链,现男子已极少系戴。过去女子有纹面的习惯,独龙语称为“巴克图″。一般在十二三岁时进行。纹面时先用竹签或树枝蘸锅底烟灰,在脸部描好纹型,干后,拿一根长有硬刺的老荆棘自上而下地对准脸部图案,再用棍轻轻敲击沿纹路打刺。拭去血水,敷以锅烟灰或一种深色草汁反复擦揉刺纹,使其渗入皮下。七天左右被刺处红肿结痂。待创口愈合脱痂后所纹图案呈青蓝色,永远留在脸上。对于独龙族纹面习俗的由来,人们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是独龙族女子的成年礼,有的认为是美的追求以及避邪消灾的需要,有人则认为是历史上为躲蔽外族人掳掠妇女而来;有的还认为与独龙族崇拜图腾有关。新中国以来,这种纹面习俗已在逐渐为独龙族妇女所摒弃。</p> <p class="ql-block">  8,做为一定社会经济,所反映的婚姻形式来说;独龙人的婚姻制度代表着原始的“群婚″、“对偶婚″、到一夫多妻、以及妻姊妹婚、到非等辈婚等几种复杂的形态。这种复杂的婚姻关系,也表明了家庭公社解体期的特点,他标志着家庭公社关系的结束和个体家庭关系的确立。</p><p class="ql-block"> 独龙族盛行严格的氏族外婚制,即男子固定的与舅方家族联亲,并形成较固定的婚姻集团,构成单面循环的婚姻关系。在这种婚姻形式下,除特殊原因而不可逾越。此外,还保存着姊妹先后共嫁一夫和兄死弟娶其嫂(反之亦然)的妻姊妹和转房制婚姻。独龙人的传统习惯,即凡属固定的婚姻集团,某家所生的几姊妹,必须先后嫁给一个丈夫。独龙语称为“安尼南″,即娶姊妹。他们认为几姊妹嫁一夫,可以和睦相处,是为亲上加亲,家庭财产和劳动力都不会外溢。这种婚姻,实际上是沿袭着妻子作为内部财产而占有较大的比重。</p> <p class="ql-block">  9,一夫多妻、非等辈婚姻在独龙族婚姻关系中占比例较大。他是作为父权制确立,而相应产生的婚姻形式。多妻的原因,一方面显然是妻姐妹婚的转换形式,比如众兄弟中的大哥死了,其妻转给二弟,二弟死了,其嫂一并转给三弟,甚至也有儿子死了,下面无弟兄可转,儿媳即可归公公所有。</p><p class="ql-block">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购买劳动力为其家长服劳役,所以说:一夫多妻主要是族内的那些富裕户。独龙人称娶妻为“仆玛旺″,意即卖女人。娶妻的聘礼就是女子的价码,这样的女子仅仅作为一件物品通过定的价钱被买卖过来,而且被男子当做奴仆看待。男子凭借经济上的主导地位和其他一些公认的特权,使妇女屈从在男子的权威之下,形成了男子对女子压迫和奴役。一夫多妻并不是婚姻发展的必然阶段,他是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中的例外的婚姻形态。他也是群婚中的一种特殊方式。</p><p class="ql-block"> 在实行固定婚姻集团与多妻制的同时,突出的是非等辈婚姻。在独龙人的传统习惯中,只要在固定集团中的婚配,无论年令大小、辈份高低,他们并不计较,故有父子娶姐妹、姑姪共一夫、少女嫁老翁、老妇嫁给少年郎。这也是原始群婚的另一种反映。</p> <p class="ql-block">  10,无论饮酒、吃饭和吃肉,独龙族家庭内部都由主妇分食。客人来临也平均分给一份。入夜后男子在火塘边喝酒念祝祠,然后将酒碗抛在火塘上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为吉兆。</p><p class="ql-block"> 独龙族非常好客,如遇猎获野兽或某家杀猪宰牛,便形成一种远亲近邻共聚盛餐的宴会。此外,独龙族还有招待素不相识过路人的习俗,对过路和投宿的客人,只要来到家中都热情款待。认为有饭不给客人吃,天黑不留客人住,是很见不得人的亊。他们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传统习尚,视偷盗为最可耻的行径。</p><p class="ql-block"> 独龙族的传统饮食自然独特。由于受社会经济发育程度及周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历史上他们的食物来源较为匮乏,属于粮食和野生植物各上一半的杂食型结构。主食品种不多,主要是玉米、土豆、青稞、稗子、荞子、燕麦等;</p><p class="ql-block"> 独龙族炊具简陋,多为竹、木制成,再加上副食和调料的缺乏,故制作食物方法简单。大多沿用以往烧、烤、煮的烹饪方法。近年来随着各种豆类蔬菜的陆续传入,独龙族的佐食习惯也有所改变,每天早晚两餐,早餐以炒面烧烤土豆为主,晚饭多吃玉米及其它杂粮,因条件所限独龙族一般口味清淡,油盐不多,平时好饮酒,多为自酿的低度水酒。</p><p class="ql-block"> 酒在独龙族社会生活中占有特殊的位置,每当有客人远道而来或逢年过节时,宾主间都要相互搂着脖子,脸贴脸嘴挨嘴地同时喝上一杯“同心酒″,以表达彼此间友谊和忠心。</p> <p class="ql-block">  11,独龙族大都居住在独龙江河谷两岸的山坡台地上,按着家族和血缘近亲关系组成大小不等的自然村落。独龙族的房屋一般很小,建房材料主要有冬瓜树、竹、草等。独龙族素有“一家建房、全村相帮″的良好习惯。男子们帮主人将砍倒的冬瓜树分别加工成圆木梁、木板,将竹破成篾条编织成篾笆。女人们则送上一束茅草,并在一天之内把房子建成。</p><p class="ql-block"> 房屋有楞房和竹篾房两种,房子为两面滴水的茅草顶,楼楞用粗细相等的冬瓜木铺成,上面覆盖竹篾笆。房子下层矮小,只做关栏猪鸡之用。这种房子一般设为两间,一间立火塘,是主人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另一间做未婚儿女的卧室或用来招待客人。在独龙江乡巴坡村,过去还有较大的木栏排式房,通常一连四五间,为独龙族贮放粮食的仓库,库房离住房约二三十米的地方另建内装一年的收获,只到食用时才去取。</p> <p class="ql-block">  12,独龙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根据自然的变迁从当年的大雪封山到次年的大雪封山时称为一年。他们称“极友″,又把一年分为十二时间多少不等的“月″。</p><p class="ql-block"> 一月,称“阿猛″,意为过雪月,在这一月里,大家休息,个别户种旱洋芋。二月,称“阿薄″,意为出草月,山草开始生长,是大量种洋芋的时侯。三月,称“奢久″,意为播种月,开始播种谷子,芋头,棉花等作物。四月,称“昌木蒋″,意为开花月,桃花开,鹤集中鸣叫,播种完毕。五月,称“阿石″,意为烧火山月,大量烧火山,停止下种。六月,称“布昂″,意为饥饿月,存粮吃光,荒月,大量采集野粮。七月,称“阿茸″,意为山草开花月,薅草,釆野粮。八月,称“阿长木″,意为霜降月。山草被冻死,开始收庄稼。九月,称“单罗″,意为收获月,小米`、包谷、稗子、荞子。十月,称“总木甲",意为降雪月,收获完毕,储粮,山巅降雪。十一月,称“勒梗″,意为水落月,河水降落,找冬柴,砍苦荞,准备过冬。十二月,称,“得则砍″,意为过年月,又叫“罗奢什腊″,妇女们砍活麻、织麻布、跳牛舞。</p><p class="ql-block"> 独龙族的历法原始而独特,在学习使用汉历以后,老人们仍然按着他们的“老黄历″过日子。</p>